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运动与心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钠素(ANP)是由心脏分泌的肽类激素,在运动中对于心血管的稳态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众多的激素共同参与心脏的运动性功能重塑。本文就心钠素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理、生物学效应以及运动对心钠素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国外运动减肥研究的热点内容和演化趋向,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XPANDED、SSCI、A&HCI为来源数据库,对其中运动科学领域减肥研究的1 211篇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和文本内容分析。结果显示:(1)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运动减肥进行研究。2004年之后,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研究体系;(2)研究演进过程可分为萌发、快速发展、深入发展和领域拓展四个阶段;(3)主要聚焦于减肥对健康的影响、减肥的方式方法、减肥后如何防止体重恢复等热点主题;(4)呈现四个方面的发展特征,研究对象越来越有针对性,研究内容从减肥健康原理向减肥方式方法的应用性转化,干预手段从单一运动方案向多重组合方式转变,研究结果倾向量化的数据指标反映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3.
机械生长因子MGF(Mechano Growth Factor)起源于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是IGF-1基因经过不同剪切而衍生的。MGF的表达主要受机械刺激和组织损伤的影响,且比肝型IGF-1具有潜在的增加肌肉质量的能力。为更好认识MGF在肌肉生长中的作用,对MGF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运动、激素对MGF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瑞士赛特斯生物技术公司研发人员发现,人体内存在一种饥饿激素,它是胃里产生的一种多肽,能够调节食欲、进食和能量储存等。在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它能够帮助人体储存脂肪;而当食物供给充足的时候,饥饿激素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在人们减肥过程中,只要体重稍有下降,体内的饥饿激素水平就会上升,并且在各种减肥措施停下来以后,人体就在饥饿激素的调节下蓄积脂肪和能量,这样体重就会迅速地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针对这种饥饿激素,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抗肥胖疫苗。赛特斯生物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沃尔夫冈·雷纳说,这种疫苗的作用就是要抑制饥饿激素…  相似文献   

5.
代谢在类固醇激素作用过程中扮演了许多重要的角色。产生和分泌循环系统中的激素需要许多发生在性腺、肾上腺和胎儿胎盘等内分泌腺的生物合成途径。这些激素在到达其靶组织(控制活性化合物的血浆浓度水平)之前,或终止其生物作用(失活或分解)之后主要在外周组织中代谢。但是它们中也有很多“前激素”在其靶组织中代谢,在这里有复杂的激活和失活的机制相互作用以调节激素表达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1、快速力量的特征 快速力量是以人体在最短时间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为基本特征,是神经肌肉系统以很高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快速力量包括有起动力、爆发力和反应力。其中爆发力和反应力对跳高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爆发力动作的一般特征有:(1)主要过程都是在其特定的功能大量积聚的情况下完成的;(2)具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力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同位素比质谱方法检测内源性类固醇雄烯二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竹 《体育科学》2007,27(7):75-7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对尿样中内源性类固醇激素进行分离,收集的流出组分时间段为:睾酮和5β-雄烷-3α,17β-二醇(11.3~11.8mm);5α-雄烷-3α,17β-二醇(11.8~12.4mm);本胆烷醇酮和雄酮(13.0~14.0min);孕二醇(14.5~15.0min)。分离后的组分再经气相色谱/燃烧炉/同位素比质谱(GC/C/IRMS)方法检测其中类固醇及其代谢物的同位素比(δ值)。结果表明,阴性样品中的类固醇激素δ值为:-19.2‰~-21.5‰,服用雄烯二酮的阳性尿样中的睾酮及代谢物δ值为:-29.7‰~-32.7‰。提示,所建立的同位素比质谱方法可用于检测尿中类固醇兴奋剂的来源,适用于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8.
冯磊  庄洁 《体育科研》2014,(2):48-51-55
目的:观察肥胖青少年在4周有氧运动减肥前后其身体形态、血脂和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的变化.方法:以15~17岁肥胖青少年32人(男女各16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率控制运动强度,进行4周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结合适当饮食控制的运动减肥训练,并分别于入营第一天和出营前一天测定受试者身体形态、血脂和LPL等指标.结果:4周有氧运动后,肥胖青少年体重、BMI和体脂率显著下降;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空腹血清LPL的活性明显提高.结论:4周中低强度有氧运动结合适当饮食控制能够明显改善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血脂代谢水平,显著提高LPL酶活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肥胖患者的脂代谢状态,对中小强度有氧运动有效促进脂肪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3个月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脂类代谢的影响。方法:以29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成46—55年龄组和56-65年龄组,进行3个月太极柔力球训练,比较锻炼前后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中老年女性受试者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均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O.01),而46-55年龄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P〈0.05),56—65年龄组LDL—C下降(P〈0.01)。结论:太极柔力球运动作为一项有氧健身运动能够改善中老年女性脂类代谢,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把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肥胖女生340人(23≤BMI≤38)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减肥运动处方"12周,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只进行日常活动12周。实验前后分别测量两组6个生理指标(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肺活量指数、台阶实验指数)和1个心理指标(SCL-90),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以有氧运动为主,力量练习为辅并控制饮食的减肥运动处方不但能有效地减少脂肪,适当增加瘦体重,而且心肺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对促进肥胖女生塑造健美的体型有很好的作用;2)实施减肥运动处方对肥胖女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8周有氧运动对肥胖大鼠腹内脂肪组织perilipin 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60~95g),随机抽取10只作为普通膳食对照组(C),喂养标准普通饲料。其余50只喂养高脂膳食,7周后建立肥胖大鼠模型16只,再随机分为2组:肥胖非运动组(Ob,n=8)和肥胖运动组(Ob-E,n=8)。8周后测定大鼠体重、血脂、腹内脂肪组织perilipin A mRNA表达。结果:肥胖不运动组(Ob组)大鼠体重、腹内脂肪总量、脂体比、血清TG、腹内脂肪组织perilipin A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C组;肥胖运动组(Ob-E组)大鼠腹内脂肪总量、脂体比、血清TG、腹内脂肪组织perilipin A mRNA表达相比Ob组显著降低。结论:8周有氧跑台运动明显降低了高脂饮食肥胖大鼠的腹部脂肪含量,改善了血脂水平及明显降低腹内脂肪组织perilipin A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2.
运动、膳食与脂肪细胞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产生和分泌的许多激素称为脂肪细胞因子。这些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促酰化蛋白、脂联素、抵抗素等。脂肪细胞因子在调节机体的能量摄入、能量消耗,以及糖、脂肪代谢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结了脂肪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综述了脂肪细胞因子与机体许多重要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细胞本身等之间的关系,以及运动和膳食对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拓展了脂肪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指出对脂肪细胞病理、生理状态的研究将成为运动医学研究领域新的研究热点,进一步探讨脂肪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将为干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补充对游泳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游泳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补充茶多酚过程中身体成分和脂肪代谢的变化,探讨茶多酚补充对游泳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安慰剂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补充茶多酚对照组和补充茶多酚运动组).采用沉淀法测定大鼠血清LDL-C和HDL-C水平;酶法测定血清TC和TG;比色法测定血清LPS、LPL和HL.结果:4周茶多酚补充可明显减缓游泳大鼠体重和体脂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大鼠血清TC水平及游泳大鼠血清LDL-C水平.同时,茶多酚补充可明显提高游泳大鼠血清LPL含量,并一定程度地降低其血清HL水平.结论:茶多酚补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慢游泳大鼠体重和体脂的增长速度,加快其能量代谢速度;可能会通过影响游泳大鼠脂肪代谢相关调控酶水平,使其血脂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其脂肪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4周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对肥胖青少年的血清脂肪酸组分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同时分析脂肪酸基础值与身体成分相关指标变化量的相关性。方法:以2017年暑期参加皓千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全封闭减肥训练营的25名肥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5.96±1.88y;平均BMI:32.66±4.51 kg/m2),进行为期4周的联合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干预前后测试并分析身体成分、身体形态和血清脂肪酸组分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4周后,受试者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量、脂肪质量指数(FMI)、四肢脂肪量、腰围、臀围和腰臀比均显著降低,瘦体重%显著增加(P<0.001);血清饱和脂肪酸(SFA)中,总饱和脂肪酸(SFAs)、肉豆蔻酸(C14:0)、十五烷酸(C15:0)、棕榈酸硬(C16:0)、脂酸(C18:0)、花生酸(C20:0)、山萮酸(C22:0)、二十三烷酸(C23:0)和二十四烷酸(C24: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棕榈油酸(C16:1 n-7)、油酸(C18:1 n-9)和鳕油酸(C20:1 n-9)含量显著降低(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亚油酸(C18:2 n-6)、二十碳二烯酸(C20:2 n-6)、双高-γ-亚麻酸(C20:3 n-6,DGLA)、花生四烯酸(C20:4 n-6,ARA)和α-亚麻酸(C18:3 n-3)显著下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干预前血清C14:0与C20:3 n-6的基础值与体脂%及瘦体重%的变化量正相关,C16:1 n-7的基础值与体脂量、上肢脂肪量、右下肢脂肪量的变化量正相关(P<0.05)。结论:4周运动和饮食干预能明显改善肥胖患者身体成分、身体形态及血清脂肪酸组分;血清C14:0、C16:1 n-7、C20:3 n-6的基础值与身体成分的变化量存在线性关系,可以为减肥夏令营的饮食优化及减肥效果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ree methods of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ased on induction between the hand and foot, between one foot and the other foot and between one hand and the other hand) and the skinfold method, and to construct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total body density by examining cross-validity in young Japanese adult males. The participants were 50 Japanese males aged 18-27 years (height 1.72 +/- 0.06 m, body mass 64.9 +/- 9.0 kg; mean +/- s), each of whom was measured twice using each of the four methods. Relative body fat based on underwater weighing was used as the criterion for validity. To construct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body density, we use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hereby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were examined. The reliability of all three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methods was high (R = 0.999). Three new prediction equations were constructed for the hand-foot method, foot-foot method and skinfold method. The cross-validity of the equations was guaranteed. The relative body fat calculated using the new equations did not differ from that based on the underwater weighing metho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氧运动对肥胖及正常SD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解偶联蛋白-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只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0只)和肥胖造模组(60只),从造模成功的SD大鼠中挑选40只,随机分为肥胖常氧安静组(A组)、肥胖常氧运动组(B组)、肥胖低氧安静组(C组)和肥胖低氧运动组(D组)。正常对照组随机分为正常常氧安静组(E组)、正常常氧运动组(F组)、正常低氧运动组(G组)和正常低氧安静组(H组),每组10只。第4周末次运动后24h左右进行采样,采样前所有大鼠禁食过夜,取后肢骨骼肌匀浆提取线粒体,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肥胖大鼠以及正常组大鼠的骨骼肌线粒体UCP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UCP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造模组大鼠(P〈0.05);低氧安静及运动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UCP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常氧安静组(P〈0.05);低氧或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UCP3蛋白的表达的影响与大鼠的体脂百分比有呈负相关的趋势。结论:肥胖大鼠骨骼肌线粒体UCP3蛋白的表达低于正常大鼠,4周的有氧运动以及间歇性低氧刺激使骨骼肌线粒体UCP3蛋白的表达增加,运动与间歇性低氧刺激相结合能使骨骼肌线粒体UCP3的表达水平高于单一的运动或间歇性低氧刺激。而且,低氧刺激以及低氧刺激与运动相结合使得大鼠的体重、体脂百分比降低幅度比单一的运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运动对ApoE-/-小鼠主动脉脂联素受体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和运动组(E)。两组小鼠均饲以高脂饲料,C组不训练,E组进行14周跑台运动。14周末取材比较两组小鼠主动脉管壁的病理变化,检测比较其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主动脉脂联素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小鼠相比,E组小鼠主动脉管壁纤维弹力板和内膜较完好,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血清水平及主动脉脂联素受体1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结论:14周有氧运动显著提高了小鼠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主动脉脂联素受体1的蛋白表达,这可能是有氧运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建立IR动物模型和运动干预模型,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方法:46只雄性SD大鼠分4组:普食对照组、普食运动组、高脂膳食对照组、高脂膳食运动组.以高脂膳食诱导IR,同时运动组进行10周有氧游泳运动干预.综合利用体重、FINS、FBG、HOMA-IR、ISI、ITT指标评价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运动干预的效果.结果:(1)E组和C组、H组和C组、HE组和H组间,体重、FINS和ISI有显著性著异(P<0.01或P<0.05);(2)ITT中,0时血糖无差异,在15min、30min、60min时间点,H组明显高于C组,HE组明显低于H组(P<0.05).E组与C组比,15min、30min时明显下降(P<0.05).结论:高脂膳食饲养10周可诱导正常SD大鼠出现IR;运动提高了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间接评价IR指标中ISI较HOMA-IR敏感.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resent experiment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a 27-day sit up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on adipose cell size and adiposity. Fat biopsies were taken from the abdomen, subscapular, and gluteal sites by needle aspiration in 13 experimental and 6 control male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a five days/week progressive training regimen. Day 1 consisted of 10 bouts of 10-sec exercise, 7 sit ups/bout, with 10-sec rest intervals; on day 27, 14 bouts of 30-sec exercise were performed, 24 sit ups/bout with 10-sec rest intervals. The total number of sit ups done was 5004. Fat cells were isolated using collagenase and photographed to determine cell diameter.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reveal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cell diameter at the three biopsy sites (p<.01),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of change (pre to post) in cell diameter between sites for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p>.05). Body weight, total body fat (underwater weighing), and fatfolds and girths remained unalter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1) the conventional sit up exercise does not preferentially reduce adipose cell size or subcutaneous fat thickness in the abdominal region to a greater extent compared to other adipose sites, and (2) significant changes in fat cell size may occur in the absence of changes in fatfolds, girths or total body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