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建国以来,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的研究始终与新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民族化问题紧紧地纠结在一起,而其现实背景又往往与西学的引进密切相关.当上世纪50年代苏俄文艺理论大量充斥中国文艺界与大学讲坛时,就有人撰文倡导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遗产以与之相对抗①;当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学理论大量涌入时,又有人呼吁要通过古代文论的研究来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②;当上世纪90年代西方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思潮成为时髦话题时,就有更多的人出来提倡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以创造中国人自己的批评话语.可以说,每当人们感受到西学威胁时,第一感觉便是到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寻求支持,尤其是近几年来,有人提出中国文学理论患了失语症,研究界所操持的批评话语全是西方贩来的,失去了自己的话语,于是就深感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建立中国批评话语的重要.需要革新时就想到复古,这是中国古人常有的思维方式;而当异域文化涌入时,必然想到用民族传统去加以对抗,这好像也是世界文化交融中反复出现的现象.于是,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就象一个深不可测的理论渊薮,那里边仿佛蕴涵着无穷的理论资源与再生活力,足够应对目前及以后出现的所有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2.
孙焘 《文化学刊》2014,(5):21-25
叶朗的《美在意象》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理论资源,将"意象"提炼出来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并与中国哲学的境界思想结合而成一自足的体系。这个体系在美学的基本理论层面突破了重物不重心的"反映论"窠臼,贯彻了叶朗长期以来提倡的"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也为进一步的美学基本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文追溯了王国维"境界说"中"真景物"与"真感情"两个概念的西方思想渊源.论文指出叔本华的直观说与海甫定的情感心理学分别构成了二者的理论支点,而所谓"观我"的理论则是联接二者的桥梁.西方的认识论美学是王国维建构"境界说"所依赖的最主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身体美学的概念是美国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的"身体美学"理论和中国古典哲学强调的"身心合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兼容的。本文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以探讨魏晋士人体现的身体意识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思潮研究,第一,就必须对"思潮"的涵义进行研究和讨论,搞清楚自西方传入的"思潮"在西方的"本义",以及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涵义下使用西方传入的这些"思潮"之概念的,二者之间的差异何在。至于那些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理解的非外来的"思潮"概念,我们要经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同时,要特别注意多种思潮在某一思想家身上的重叠。第二,要加强对中国近代思潮的中外思想资源的研究,搞清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在西方的生成、发展、流派、演变,以及它们是何时和如何传入中国的,其生成、发展、流派和演变对中国的影响,搞清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是如何影响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潮的选择和接受的。第三,在研究思潮史时,必须把研究对象放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动态地研究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对它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尤其要重视世界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局势的变化对中国近代思潮发展和演变的影响。第四,除了要动态地研究近代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外,还应加强对近代不同思潮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域外的中国学或者汉学的介绍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重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中,西方汉学家的翻译成果与问题是我们今天开展中译外工作必须面对的。但如何评判西方的职业汉学家及其中国典籍翻译工作,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当然,作为学术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是很自然的。笔者希望面对这些争论和不同看法,与诸君交换意见。一、从汉学书目看西方专业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翻译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企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对外传播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对外传播的相关研究中,从企业角度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试图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本土品牌对外传播和营销活动的历程与特征,以期对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所借鉴。本文把中国本土品牌的对外传播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传播和营销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扩而大之,则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的现代价值转化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资源整理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理论和美学学科内容与体系建设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轴心时代"源于西方哲学家对哲学文化的研究,是一种理论假设概念,主要是用来说明在公元前6至公元前4世纪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现象: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存在某些相似之处,或是在这一阶段他们共同发生了某些相同事件。对于"轴心时代"的概念,东方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家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轴心时代的概念,阐述了中国哲学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后来各个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范畴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实现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自觉,并且带动了当时的研究,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深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整个学术和思想文化语境的变迁,范畴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质疑,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阐释向度的单一,尤其是一味地采取"以西解中"的诠释方法,从通行的文学概论教科书的概念和定义出发,寻找传统文论中的某一范畴进行一番内涵阐述,而最终的结果则难免将传统文论范畴作为西方文论的一个注脚,以印证西方文论之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史研究 ,作为西方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四五个世纪里 ,从最初的耶稣会士活动 ,到当代欧美史学的兴起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历史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对中国学者研究本国历史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这一学术理路 ,胡志宏女士撰写《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出版 ,以下简称《导论》) ,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学术基础和主要成果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汉学研究著作。一《导论》通过纵向考察 ,把西方汉学分为四个阶段 :1 9世纪以前的欧洲汉…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社会与传统学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时局,中国历史学人秉持经世致用与变革图强之精神,主动求变,创造性地吸收、转化西方理论方法,最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丰硕成果,确立了现代史学范式,完成了由中国传统史学到中国现代科学史学的伟大转型。该文旨在通过分析民国时期不同阶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对于中国史学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展开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基本上是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范围内展开的,但从晚明后中国的知识和思想已经传播到西方,同时,西人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开始使中国的古代思想和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个形态:中国学术和思想展开的空间大大扩大了,开始以一种世界性的学问在全球展开,走出了以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从事中国学术和思想的研究者大大扩展了,汉学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无论是传教士还是专业的汉学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并启动了国际与国内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我国著名哲学家张立文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继承和传播,他不仅于20世纪90年代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和合学,而且还率先提出并论证了"和实力"这一概念,从而向世界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国家实力研究的"中国话语"。本文考察了和实力提出的背景,揭示了和实力的理论基础是和合学,分析了和实力概念和理论提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为什么中国不会步西方大国所谓的"国强必霸"的后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理据。  相似文献   

17.
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陆元鼎先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时代背景下构建的一种以中华民族支系(民系)为文化牵引的关注民居建筑本体的建筑学文化研究方法。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形构的方法根基,是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表达,呈现出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的新时代诉求。不仅如此,以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的现代语境为基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民族主义建构下的文化规范确立,到实证主义统摄下的系统规律探索,再到当今极具后现代性的对人居环境意义的探寻三大历史阶段,从价值论的角度探寻其范式变革则呈现出从“民族主义中心论”到“实证主义中心论”再到“人本主义延伸论”的范式转移。研究最后从中国历史建筑研究中的民族文化规范确立、中国实证建筑学研究中的科学文化观主导、中国当代建筑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性”呈现3个阶段,解读中国现代建筑史学框架下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从建筑的文化规范到聚居的文化意义之范式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鲁迅哲学思想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框架问题迄今为止,在有关鲁迅哲学思想的论述中,使用的主要有两类三种哲学思想的框架。一类是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一类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哲学思想。在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中,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在从二十年代至今的鲁迅哲学思想研究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性别理论的演变和性别角色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玉 《文化学刊》2010,(1):140-145
性别理论的出现,与横亘于19世纪至21世纪的女性/女权主义思潮运动的出现和嬗变有着直接的关联。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这一领域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由于性别理论的前后变化,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也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我们认为,性别角色是生理差异、文化期待和历史积淀等多重元素互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