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随着中国广告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广告的文化批评也日益丰富。由于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广告批评体系,因此这些批评通常套用国外的现成理论体系,先入为主地将中国广告置于“消费”、“欲望”等语境下进行批评。这些批评,言说着广告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广告导致了消费主义、广告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文化批评者毫不犹豫地对广告抡起了大棒,一声“棒喝”到底是为了“敲醒”还是为了“打倒”,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广告进行批判,其目的性似乎不言自明。学者对中国现时广告的思考和批评实践值得赞赏,但如果脱离广告这一以实现经济价值为目的的经济学范畴,则略显武断和偏执。  相似文献   

2.
广告既是一种商业宣传,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很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广告作为展开性别关系特定表征的途径。女性主义广告批评以广告媒介的性别歧视作为批判核心,但这样的研究隐含着二元对立的倾向。本文试图对女性主义广告批评进行反思,从而探索广告中性别形象定型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对其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分析方法进行讨论,并运用分析方法对几则女性化妆品广告话语进行分析,揭示此类广告话语的某些意识形态意义,消费者应批判地从中获取信息。  相似文献   

4.
深层上比照西方注重知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艺术评价方式,多视角地解析了传统艺术批评方式“品”。首先,对作为一种批评现象的“品”,进行了纵的历史演进和横的品评移植两个方面的勾沉和爬梳;其次,对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的“品”,分析揭示了它的基本思维特征如整体直观式的感觉判断等;再次,对作为艺术批评的“品”,分析探索了它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等。这些表明,作为艺术批评的“品”堪称一种颇具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5.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模式,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原始文化,其兴起源于对人类原始思维以及心理结构的研究。在剖析原始文化时主要借用了“万物有灵”、“交感巫术”以及形成这些观念的根本——原始人的“集体无意识”。人类文化的普同性和心理的相通性让这个批评模式在中国原始文化上的运用成为可能。作为中国原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对这一理论的体现足以证明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6.
“传统——现代”的思想范式成为解释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个典范,影响甚大。它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并不具备合理性。这一来自西方的思想范式的弊病,今天不仅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批评,也受到西方学者的批评。这个思想范式轻率地割断了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并以一种独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遮蔽了历史的真相,成为一个思想的陷阱。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文化之源的意境范畴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实践和理论,其影响力也及于中国古典小说批评领域。意境对古典小说批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评家对古典小说文本原创意境的揭示,二是点评家意境化的评点法。此二者造成了古典小说批评的意境化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8.
辨体批评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王夫之对“诗史”的批驳,对不同类型诗歌文体特点的精审辨析,对诗歌文体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特征,都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他的辨体批评体现了学者的严谨,形成了从体裁规范的角度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批评个性。  相似文献   

9.
深层上比照西方注重知性分析和逻辑揄的艺术评价方式,多视角地解析了传统艺术批评方式“品”,首先,对作为一种批评现象的“品”。进行了纵的历史演进和横的品评移植两个方面的勾沉和爬梳;其次,对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的“品”,分析提示了它的基本思维特征如整体直观式的感觉判断等;再次,对作为艺术批评的“品”,分析探索了它的深层化心理结构等。这些表明,作为艺术批评的“品”堪称一种颇具中国化底蕴的艺术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10.
文化力是现代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高这一核心竞争力 ,中国境内的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广告作为企业的宣传手段、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也必然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某些价值观念。本文通过对现代广告的分析 ,对其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开创了大众文化批判的新纪元,其中收录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集中体现了二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与"大众文化"不同,"文化工业"是对现代大众文化形式负面特征的描写,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品。"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恰以"大众"、"欺骗"、"启蒙"三个关键词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蒙蔽性和启蒙性,这在当代中国文化现象中仍有投射,颇具启示意义。然而,精英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论调也构成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局限,应予理性、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12.
吴颖是当代国内红学研究颇有影响的人物,尤其是有关当代红学史批评。其红学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1.对产生于“文革”“评红热”并广泛流行的“三说”进行澄清、反拨;2.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批俞运动”的整体上基本否定的重新评价,对后来那场批判运动的一些既得利益者刻意维护批判运动的“理论定势”的理论观点的批评、驳斥;3.力图校正红学研究的方向,使其从以研究“典型环境”和诸多“钻牛角尖”的“外学”研究为主回到以《红楼梦》文本研究和典型人物研究为主的轨道上来。这是当代红学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吴颖是国内较长时间跟踪研究这个方面的最有代表性、成就也相当突出的学者。  相似文献   

13.
叶公超的文学思想与“新批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读叶公超30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他提出的文学是“心灵的感应”、诗是“内感与外物的契合”、阅读是“无定的反应”、批评是“追求自己的感觉”等主张,与英美理论家艾略特、瑞恰兹的学说息息相通,也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构建起了一部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经典。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的“想象”,是化合了中西方意涵而形成的批评术语,不同于在中国古籍中的“回忆”“回想”之意,“想象”一词在经历中外交流过程后,具有了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意涵。这里的“想象”作为文学的原质,与构思、创作中的原始思维方式、人生理想相关联,成为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王国维的“想象”批评说突破了以儒家思想规范为主的批评标准、以考证注疏为主的批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文论的基本面貌,推动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5.
Debates regarding higher education's relevance and responsiveness to societal exigencies have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grams with leitmotifs such as “service learn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civic engagement” (e.g., “Scholarship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cNair Scholars, etc.). A recurring theme in these enterprises has been the emphasis on honing students’ capacity for criticism. And while this faculty is valuable, it may be ultimately insufficient for students’ active and productive problem-solving and concrete engagement. Heuristically employing Giambattista Vico's rhetorical pedagogy,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a programmatic effort to respond to this overly critical orientation. I explicate a formal parallel between the criticism launched, on one hand, by the Intellectual Entrepreneurship Pre-Graduate School Intern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gainst 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ies, specifically the elimination or reduction of structural and instructional ambiguity and prioritizing of criticism, and, on the other hand, by Vico against Cartesian skepticism, specifically the critical teaching methods generated therein. I thus articulate a model of invention as taught through practice, and advocate a pedagogy based on this revitalized invention, demonstrating its utility in students’ realities.  相似文献   

16.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具有生动的态度,包含无穷的希望与可能。国内对列斐伏尔重视转淡的背景下,对社会“日常生活”的批判,具有非日常的意义。以上海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收集整理的方法,展示其作为公共空间转换的结果。菜场是微观层次的“混乱”场所,不断进行着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抗与关系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可映射到社会层面,以小见大。进而阐明日常生活批判作为一个视角所反映出的社会变革发展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湛甘泉对程、朱的批判和改造,主要表现在对“理、气”关系上纠正了程、朱把“理气”、“理欲”分为二事的说法,认为两者是一体的,是“心”的不同表现,而非有“轻重”、“主次”、“先后”之别,把传统理学关于“心统性情”、“体用一源”的理论,引向了心学的范畴。在“知、行”的关系上,湛氏则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于是调和并解决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在“知、行”问题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蒙恬是大秦的忠臣、名将,他为秦朝建立的功业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抗击匈奴、修筑长城、修筑直道,镇守边关十多年。关于其过失,蒙恬解剖为“绝地脉”,司马迁批评为“不强谏”。可以认为,蒙恬“绝地脉”是在当时情境下一种无可奈何的自责,而司马迁“不强谏”的批评,未免有点强人所难的味道。即使“绝地脉”和“不强谏”成立,蒙恬也罪不至死。其悲剧在于他无意中卷入了秦朝宫廷争夺皇位继承人的政治斗争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为了实现美国经济的复兴,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了战略部署,把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亚太,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了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继续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在外交上开展"情感外交""多边外交";经济上以推进TPP谈判,借此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借助传统盟友和新兴伙伴的力量,加紧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亚太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决定着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样也影响着依附这一关系的两岸关系。如何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中美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