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构”,本是西方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主流文学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在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的“非虚构”性,也涉及到文学的“非虚构”因素。本文旨在从“虚构”这一现代叙事学概念出发,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包含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观,彰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隐”揭示了文学语言的复杂性,与英美新批评强调的文学结构原则——“反讽”——有异曲同工之处。“隐”和“反讽”的出现都代表了中西文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提出了近似的要求。然而,“隐”更注重“文外之重旨”,即文字的含蓄带给文学的深层意义,而“反讽”更注重语言学层面上的结构原则。本文即旨在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管窥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在文学发展史现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其文论《文心雕龙》中标举一种大文学观。这种大文学观将天文、地文、人文、动植物之文并举,全面深入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和影响。但是,从现代逻辑观点来看,刘勰的论述存有一定的疏漏,这个疏漏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由。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的终极本原、文学作品的本原和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三个方面对刘勰的文学本原理论进行了阐述。刘勰文学本原理论的突出特征是把文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联系在一起,认为文本原于道,圣人借文显现道。作为道之文的“经”是文存在的语言家园。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是其理论体系"文之枢纽"之一,文论宗旨在于"禀经以制式"。刘勰从其文论指导思想的角度讨论了"文"与"经"的关系,通过"文"溯"经"之源来以"文"释"经",从而达到"制式"以"辨体"、"正体"、"正式"的目的,使其"宗经"说具有确立文学法则、规则和体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勰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位广泛深入地评论作家作品的批评家,他对先秦汉魏晋宋文学作出了许多精当的评论,这些论述发前人所未发,被后人常征引,而今人们仍然乐于称道。我认为,刘勰具有“任自然”的文学观和评论观,从而产生了深刻而美妙的批评实践。一什么是刘勰“任自然”的文学观?扼要地说,就是把作家自由地自我表现看作天经地义的规律。他在《文心雕龙·原道》(下引《文心》之文不再注书名)  相似文献   

7.
文章由辨正学界对《原道》篇中"文"、"道"、"德"、"自然"等基本概念的不同意见入手,探索《原道》篇的精义。作者认为,刘勰在《原道》篇中所说的"文"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形象或符号组织,这比以往文论中本来就属于广义文学观的"文"的观念外延更大。但由于刘勰将"文"与"道"结合起来思考,认为"文"是"道"所派生出来的万物的属性("德"),实际上便是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思考文学艺术的本体,体现出深刻的反思意识。而刘勰立足于"文"、"道"、"德"三个基本概念的论述逻辑更是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尝试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论步入了自觉时代。  相似文献   

8.
本文揭示了刘勰“文”思也即“文”的观念的四个层次——道文、人文、文章之文、文学之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分析其特性,以说明他不仅意识到了文学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且抓住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刘勰“文”的观念自成系统,既开放、又辩证,相当深刻地把握了文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文论家都以草木意象来说明、解释文学理论问题,其中,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尤为典型。《文心雕龙》遍及文学理论中的创作、鉴赏及文学观念等各方面,具有体系性,体现出强大的理论意义。草木意象作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抒发、赏析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刘勰通过"草木意向"分析了《文心雕龙》中"情"—"物"—"采"的关系,通过"草木意象"探讨"文原于道""经典学习"及"继承和革新"诸多重要问题,为此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出了理论性的奠基。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是中西文论中阐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的代袁性作品。“宗经”是刘勰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这正如艾略特强调传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一样,两者对于文学经典和由此构成的文学传统的青睐,源于并服务于他们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两篇诞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论著作,共同传达出了对文学经典与传统的关注和认同,它们所倡导的文学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创新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论:古今歧义,审美贯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在今天就是文学论、文章论的意思。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的文论作如此理解,就有削足适履之嫌了。因为中国古代的文论不仅仅是文学论、文章论,而是包括文学论、文章论在内的审美论、形式论或文化论,其涵义比今天要宽泛得多。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文”这个古老范畴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要有真正的了解,要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才能说得清楚。 一、“文”比“文学”、“文章”古老而涵义宽泛 “文”是中国古代使用很普遍的一个审美范畴,其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其“敷陈详核、征证丰多、枝叶扶疏、原流粲然”而成为中国文论的空前杰作。古今学者从文学、哲学等角度对此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于《文心》在训诂方面许多宝贵探索则鲜有提及,有待于后来者的补苴。  相似文献   

15.
刘勰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说“兴”的文论家 ,他首次把两个读音有异、词性有别的“兴”在相通的涵义上联系起来 ;准确揭示了“兴”与比的异同。但他“唯务折衷”的文学观 ,导致了其“兴”理论的矛盾状态 ,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确切理解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所描绘“七龄之梦”的寓意,对研究刘勰生平思想及其文论主张,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据《序志》篇“予生七龄,梦彩云若锦”与上下文句之间的脉理逻辑关系,并结合古来多以“七龄”智术超伦为“神童”代称此一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历史文化背景,可知刘勰所谓“七龄之梦”,其意乃在突出自身年幼聪慧、文才优异.此与《文心雕龙》全书尚“才”崇“文”思想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文论、诗论多言“气”。曹丕首揭“文气”说,此后刘勰、钟嵘沿用之,并有所发明。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宋代苏辙主张为文养气,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槐提出“神气”  相似文献   

18.
"诗缘情"与"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范畴,魏晋之前文论家评论诗歌以"诗言志"为主,在"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了"诗缘情"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把诗歌的"美"回归到了文学本身,从曹丕的"诗赋欲丽"与"文以气为主",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发展至革新派萧纲的支持和复古派裴子野的误解,最终在诗论集大成者刘勰这里把"诗缘情"与"诗言志"得到了合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20.
“六义”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对写作文章提出的要求,其前提是为文应当“宗经”,直接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讹滥”的文弊.刘勰所说的“文”应该是包括文学类文体在内的各种文体,这是准确理解“六义”的前提.“六义”是刘勰在“宗经”的基础上提出的六条为文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