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拟以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马建忠为例,从三个方面介绍他的经济思想中的重商主义理论,即对外贸易差额论及通商致富的策略;保护关税论和裁厘的主张;开采金银矿的主张。最后文章把马建忠的经济思想和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的思想作了比较,并分析了他的重商主义思想与西方重商主义的相异之处,在批评了他的重商主义理论中存在的错误的同时,肯定了他积极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爱国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2.
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3.
《朝鲜策略》体现了黄遵宪驻日期间的外交思想水平。在《策略》中,黄氏总结了东亚与世界形势,论证了拒俄和开放自强是保存朝鲜的迫切而根本的措施。他指出,朝鲜在开放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并形成新的外交与国际法观念。他曾热切地劝朝鲜“结日本”。直到写作《日本国志》,黄氏才在历史的总结中表现出对日本“霸”心的真正重视。在此之前,“结日本”思想才是他发自内心的根本主张,这与他在办理琉球案中严厉遏制日本侵略野心的主张是一致的,都源于他轻视日本。  相似文献   

4.
马建忠是近代传播西方外交理论的先驱。他在一系列作中,不仅比较详细地输入了国际法史、国家主权观念、均势理论,介绍了西方培养专业外交人才的制度,还在实践中积极运用,从而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陈凤 《巢湖学院学报》2007,9(2):113-117
作为一位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马建忠对中国如何走向富强的道路作了种种探索.由于马建忠与西方宗教之间的联系,又使其思想和活动具有特殊性.他的教徒身份在近代中外文化冲突十分激烈的环境下,对其仕途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马建忠的一生都在摆脱宗教背景对他的影响,但还是不为主流社会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晚清官场斗争的牺牲品.同时在马建忠的身上体现出部分晚清知识分子共有的矛盾心理,即中西文化的交汇对他们的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是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治经世之学.他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赞赏西方民主政治,提出了实行和平外交、变革封建教育制度、学习西方实用科学的见解,他的思想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中华 《时代教育》2012,(3):181+190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第一位驻外使节。其在充分了解"国情"和"夷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应循理外交,对外交往要"知己知彼",通其情,达其理,知其法,严守条约等。郭嵩焘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他的外交思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使国内外环境和谐,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自立、自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不仅促使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而且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形成于古代,到近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郑观应是这一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国际大家庭中争得一席平等地位,就得制定一种有效的方略。为此,他主张师夷“制夷”、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利用国际公法以夷约制夷的外交策略。其主张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建忠是晚清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受过国际公法和近代外交专业培训的人才之一。作为李鸿章的亲信幕僚,马在晚清涉外活动中起过一定作用,实际效果则毁誉参半.他经手的鸦片增税专卖、中法交涉主和及“暂售”招商局船产、米建威计划等外交活动所引起的种种争议,反映出社会转型期,接受新知的先觉者与守旧士大夫之间的观念冲突。晚清风气不开、务虚不务实的积习,或许是马建忠个人及同类群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社会根源,亦即当前外交积弱、国势不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