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李昴英是南宋时期岭南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当时乃至后世岭南学术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在信守儒家理学的同时,他也常常游览寺院,与佛教徒有密切的交往。从《文溪存稿》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李昴英视禅宗为佛门正宗,但同时认为儒家思想才是佛教信仰的根基,他接受的只是被儒家改造过的佛教。  相似文献   

2.
1.《晋书》卷十二《天文志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1页):“魏明帝太和四年十一月壬戌,太白犯岁星。占曰:‘太白犯五星,有大兵。’”  相似文献   

3.
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画菊》中有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秋日过后菊花才渐渐枯萎,但绝不会落瓣,更不会残英满地”(见《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5期《解读“满地黄花堆积”》)。对此我有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4.
陈民镇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2):49-57,100
新近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2辑内容为《系年》,系一篇完整的先秦史书。综观全篇,似乎很难说是编年体,而是前所未见的一类先秦史籍。《系年》以记事为主,作者有意将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结合现实,有以史为鉴的意味。《系年》作者的视野不局限于楚国,目前来说它还不能被肯定为楚人作品。通过对《系年》虚词的初步分析,尤其是连词“及”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用词风格不同于一般的楚地文献,而且《系年》的素材来源当是复杂的。鉴于《系年》这一体例独特的佚籍与失传的“志”类文献存在诸多吻合,认为它很可能正是“志”类文献至少是类似于“志”的文献,可能还具有教材的品格。《系年》的体例与“志”最为接近,将其归入“故志”的大范畴是适宜的。《楚居》可视作一部“邦国之志”,而记载列国史事的《系年》则有“四方之志”的性质。《系年》虽非《春秋》类的编年体史书,但其写作的时代背景,与“诗亡然后《春秋》作”有关。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2003年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85页有这样一段表述:“以马尼志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希望……建立统一的共和国。”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4页说:“以马志尼、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驱逐外国侵略者,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到底是“马尼志”还是“马志尼”呢?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7.
《教育史研究》2009,(6):94-94
雷传平在《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5期中撰文指出,《学记》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在《学记》全文中,共有六处提到“志”的问题,有不同的语境和语意,如“志向”“志愿”“意志”等意思,其中,“辨志”、“继志”、“有志于学”是《学记》关于“志”的教学思想的精华体现。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2年版的《红楼梦》第三回 ,在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 ,复抬起轿子。”而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5 7年 1 0月第 1版《红楼梦》第三回此处的文句是 :“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此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点校的。比较二处的文句 ,有两点不同 :( 1 )前处的“三四个”“衣帽周全”在后处作“四个”“眉目秀洁”。 ( 2 )前处的逗号、“复”字在后处没有。在其他版本的《红楼梦》中 ,此处文句或同前或同后。《红楼梦》自写成即广为传抄…  相似文献   

9.
1、“八旒”还是“十二旒”?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2009年版)第7页《秦始皇》画像(如右)上的冕旒前后各有八串,即“八旒”。“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是一篇传统课文,人教版、苏教版新课标教科书选人时作了删节,而鲁人版新课标教科书及新编《大学语文》教材等选人时都没有删减。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项脊轩志》时,尝试营造与编者对话的氛围,在教学完第4段后,通过PPT呈现了“殆有神护者”后面被编者删掉的一段原文:  相似文献   

11.
《咬文嚼字》2012年第4期《又见“夯货”》中,有一个“无独有偶”用例。为说明问题,恕笔者详引原文: 曾陪十岁的女儿看张纪中版《西游记》……只听悟空劈头骂道:“你这夯(hang)货!”……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是这样介绍《海国图志》的:“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1842年出版时为50卷,后来内容不断增加。1852年出版时已有100卷。”然而,相关研究表明,《海国图志》出版之后,在清政府几乎是“无人问津”,而在日本却备受青睐,有人用贵重的黄金购买这本书,赞誉其为“海防宝鉴”。  相似文献   

13.
“被”在古代是一种睡衣,称为寝衣,比一般衣服长,就寝时着之以卧,俗称小被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被,寝衣,长一身有半。”查手头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第4版第68次印刷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没有“被”字条: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2版第11次印刷本《词诠》(杨树达著)也没有。  相似文献   

14.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逐渐升温.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主要从核心概念翻译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方面展开,视角丰富、层次不一.后续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应从加强史实材料收集和考证、深入文本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的古代艺术》(2009年版第31页)一课有一道思考题:“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问: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2009年版第75页)的答案提示是:“人类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也反映了人们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敬仰和钦佩。”笔者以为,该题目及答案都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时代表”是《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该《分类法》先后在1991年的5月1998年的8月出版了第一版和第二版和于2004年3月出版的《中国少年儿童文献分类主题词表》(“第一表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亦称《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的第三版),下称“一版”、“二版”和“三版”]使用频次相对较高的一个通用复分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12月版)《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段话:“《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见课本第34页)而与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课课练》  相似文献   

19.
《语文月刊》2012年第7期刊登了《如此“乍舌”,令人咋舌》一文。文章作者杨先生先是通过对各大报刊中所提到“乍舌”“啧舌”“咂舌”和“咋舌”进行了实例列举,然后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四个词进行了音义分析,区分了这四个词的用法,读完之后受益匪浅。但关中不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杨先生却标写的是“《现...  相似文献   

20.
《教育探索》2007,(9):F0004-F0004
《邯鄣学院学报》是邯鄣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该刊为季刊,第一、二、四期为文科版,第三期为理科版。大16开本,每期112页。常设栏止有:学术名家、赵文化、文学、教育、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体育等。“赵文化”和“学术名家”为该刊特色栏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科学时报》、《管子学刊》等报刊常对该刊进行报道和评述,《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北京日报·理论版》等多家报刊摘转该刊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