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著名回忆散文《藤野先生》(入选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段,有这样一句:“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发髻”的“髻”,《辞海》(词语分册)释义是“挽束在头顶的头发。”鲁迅在这里已明确写着不是“挽束”而是“解散”,因  相似文献   

2.
方方的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原载《收获》2001年第5期)第一章写主人公英芝坐在牢房里的观感:“墙壁上污迹斑斓,一层覆盖着一层。”这里的“斑斓’用错了,应改为“斑驳”。  相似文献   

3.
《咬文嚼字》2012年第8期载《“跬步”的翻译》一文,文中一前一后两次引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句,其中都把“至“错写成了“致”。  相似文献   

4.
8月14日 晴 “呀!这孩子好瘦哦!”这是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听到的第一句话。“哼!谁说我瘦了,人家这叫骨感美!”我总是这样自辩,不服气地叉着“一扭便断”的小腰,再甩给人家一句话:“瘦比胖好!”  相似文献   

5.
“九斤黄”     
乡下爷爷家小院里,养着一群鸡,最讨人喜欢的是一只叫“九斤黄”的良种母鸡,胖墩墩的,全身羽毛闪耀着金黄的光泽,迈起步子来,一歪一扭,活像憨态可掬的唐老鸭。  相似文献   

6.
是“捡”还是“拣”?江西省遂川县二中郭世绮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同志的信任》一文里的第一节的第一句“灯下,他郑重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的指明的记号,把右角上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出来”中的“捡”字,是个错别字,应改为“拣”。据《说文》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李广射虎》) “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大作家的小老师》)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09,(3):57-57
问:“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原来是“势不可挡”,现在改为“势不可当”。 请问:“势不可挡”和“势不可当”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9.
我们教学杜诗《绝句》,对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有分歧。有的依据《教学参考书》,说是“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有的不  相似文献   

10.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视野中,“对话”的时髦开始于滕守尧先生《文化的边缘》一书的出版。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一直体会着、要求自己实践着。期间,有对“到底什么是对话”的困惑.有以为自己是在对话,可对方却“不买账”的尴尬。也有思想碰撞后产生火花的幸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一般解释为: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形容渺小。我总感觉这样解释不准确。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很明显是个偏正词组,“大海”是“粟”的定语,与“粟”是领属关系,也就是说“粟”是“大海”里所有的。根据习惯的解释,就是“小米”是“大海”所有的。但大海哪来的小米呢 ?实在令人费解。这里的“粟”究竟指何物 ?我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几种工具书里,查到了“粟”字的义项中,都有一个可指作“沙”的义项,例如:   又沙谓之粟。《山海经》: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 [注 ]细丹沙如粟也。 …  相似文献   

13.
“吹”应读“chui”甘肃西峰三中张永红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一文“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一句中的“吹”字读音,课文评点部分这样写着“吹,念去声,chui,乐器吹奏声。”笔者以为有误。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相似文献   

14.
王实甫《西厢记》里《惊艳》一章中有两句唱词:厨房正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 这里说的是张生在普救寺游览的情景。其中“游洞房”之句颇令人不解。众所周知.“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现代汉语词典》),寺庙里怎么会有“洞房”呢?  相似文献   

15.
《叔向贺贫》一文里有这样一句:“……,其宫不备其宗嚣。”《古文观止》里的《叔向贺贫》这句为:“……其官不备其宗器。”1986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农书机械出版社出版的刘允声等人合编的《古文译注》里的《叔向贺贫》也是:“……其官不备其宗器”,请问这里究竟是“宫”还是“官”?!  相似文献   

16.
我们班有位叫孙扬的同学,他在班上的英雄事迹可多了。为什么这么多呢?因为他是“开心大王”。“开心大王”是我们给孙扬起的外号。之所以起这个外号,是因为一次活动。那天是星期五,老师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逗笑”会。老师说:“你们谁上来把同学们给逗笑了,谁就可以当‘开心大王’了。”听完老师的话,孙扬跑了上去,表演起来。他头上系上花头巾,身上系着条红带子,他一扭一扭的,一边扭一边说:“老太太我今年八十八,耳朵好呀眼不花。只可惜呀腰腿痛,扭扭秧歌身体好呀!”听他这么一说,全班同学都大笑起来,笑得前…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一个典雅的短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现略作解析。 “西风”在古诗词中常指秋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残照”与“残阳”“残晖”同义,指落日余晖。王实甫《长亭送别》:“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相似文献   

18.
钮伟国 《语文知识》2004,(3):23-23,16
《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句子:“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高中语文课课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认为“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不是比喻句。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课下注释:“【科敛丁口】向百姓摊派费用。科敛,摊派、搜刮。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这里把“丁”解释为“成年男女”,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高语第二册《鸿门宴》一里,编把“则与斗卮酒”一句中的“斗卮”解释为“大酒杯”,似乎有点望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