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重要原则,已被语文教育界普遍接受.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感到这一提法很难解释语文运用及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为此,就教于同仁.何为“文道统一”?关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也称文道统一原则.它体现了语文科的本质特征.反映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正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一条根本原则,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征和本质.语文教师就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反复启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社会的许多问题中提出了一个很特殊的问题———“语文问题”。也就是说,语文已经被提到“问题”的高度来看了。中国的语文、文学被人当成问题来看待,来重视,是好事。说明中国文化、教育上的老问题和新问题都亟待解决。而且,必须解决。一个社会,语文既可以变成一种积极能量,益世利国,也可以变成为一种可忧的枷锁,抑德损智,不得了!语文的“老问题”很古老,很悠久。先不必讲大道理、空道理,举些简单的、常见的例子就可以了。千百年来,中国的学子、文化人,当然也包括老百姓,见了语文就头疼的事,以及被语文压迫得喘不过气儿,或是被语文弄…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走过了一条“由琐细到粗放”的曲折的山路。以前重语法分析,一篇文章被分析到支离破碎,弄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有识之士斥为“语言研究”。现在,时髦的语文教学义摇身一变,成了全武行式的“说书”,“听众”对什么感兴趣,“说书人”就投其所好,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泛语文化”,  相似文献   

4.
和数学学科不同,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选择。“每一个教学文本,都可以被演绎成不同的教学故事。”(赖配根语)语文被边缘化、模糊化,语文被悬置、被空洞化,语文中的“人文”被无限放大、自由化,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旧模式被打破之后,透过眼前的“欣欣向荣”,应该注意伴随而来的“杂草”。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与研究》八六年第六期上载了李洛川同志的《“教有法,无定法”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原则》的文章,读了之后,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已的看法。“教有法,无定法”,这的确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也正如李洛川同志说的那样,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原则。”但李洛川同志认为,所谓“教有法”的“法”,指的是教学的原则、规律,是人们进行语文教学所必须依据的一般原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军事家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已被人们视为至理;教育家主张“少而精”,“一课一得”,这也被人们视若名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实行这些原则的,至今却还不多。在课堂教学中如此,在探讨教学问题的几十家语文教学刊物中,亦大多如此。翻开分析语文教材的那类文章来看,都有一段叫做“艺术特色”“写作特点”。在这些“特色”“特点”下面,又大都有一二三四条。比如,分析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艺术特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阅读积累存在的问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语文积累,确实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自课改以来,“积累”一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语文教学似乎确实走上了一条“重阅读、重积累”之路;但细究一下,却发现我们所说的“积累”,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 ,成熟于 2 0世纪上半叶 ,我们现在对语文教材问题的研究 ,仍沿着当时所指引的路向。在没能辨清语文课程层面、语文教材层面以及语文教学层面的学理背景下 ,在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反照中 ,当时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 ,主要是遵从“明里探讨”与“系统性”这两条线路。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近二十年 ,它们被演变成“体例”和“体系”的问题。本文认为 ,在课程层面上追求“明”与“系统”,是历史的进步 ,但将它们延伸到语文教材乃至语文教学层面 ,则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胡立根老师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为什么要有语文课”一起,构成所谓“语文科立科合法性辩护”。“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有语文课”的问题,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一是语文科本身的特殊性,二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本身做得怎么样。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很容易做“无用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做好,做的事大都属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该教的教了无数,该教的又没有教”这一类情形。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改十余年,语文微课程的开发、实施及推广逐渐成为语文课程发展中的一种“热”现象,有的目前已产生广泛影响。“微”是语文微课程的显性特点,“语文课程”是语文微课程的本质属性,“微”而有“序”是语文微课程的实施特质,“微”而立“人”是语文微课程的评价指向,从其特点及实施情况来看,语文微课程确实具有丰富的人的、语言的和课程的价值。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回答了诸多语文课程中长期讨论的问题,为语文课程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途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式教学”真的有问题吗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问题式教学”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少学生深受其害,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扼杀了。但是不是“问题式教学”真的一点价值都没有?个人觉得这样的说法不妥。心理学认为,一个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全语文”(Whole Language)教学研究领域宽泛,它包括全语文学校、全语文教师、全语文教学法。在香港被称之为“全语文取向”(Whole Language Approach),在台湾,“全语文”也译作“全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是跨学科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教育》2005年第3期发表的王从先生《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引出了“应用语文”与“应试语文”两种语文教育说,并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其有何不同”,“破译其何以不同”,“探究其如何能同”。最后得出了一条结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应用”与“应试”这两种语文教育还要隔江而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不能统一语文教育的天下。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把这两者兼顾起来”。  相似文献   

14.
引言如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所应具备的“阅读能力”究竟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其评估的原则又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恐怕我们将会继续在重“读”轻“写”、重“知”轻“能”这条语文教学的“死胡同”里徘徊。理解是阅读的中心环节,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阅读能力应该体现为对读物“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理解。由于阅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阅读能力事实上为语言认读水平、语文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领悟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其内涵十分丰富。但针对学生的实…  相似文献   

15.
“教有法,无定法”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一条原则。这一提法固然能反映语文教学的丰富性,但反映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更表述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性。一经解剖,就不难发现,这种提法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如果承认教学方法也是一门科学的话,那么它必然是语文教学途径的本质反映,也必定有规律可寻,正如写字“永字八法”那样,有一个基本程式,基本步骤,基本要领。教学的程式不等于教学的程式化。一种事物之所以区别于其它事物,就在于有其个性;一门科学之所以被人们所公认能独立  相似文献   

16.
张花荣 《考试周刊》2012,(55):36-36
一、语文是什么 仔细想来,多年来语文教育上的历次纷争实际上是在“语文是什么”的问题上没有取得共识的缘故。对于“语文”的理解影响最大者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17.
“朗读”和“朗诵”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一条界线,在不少现代汉语教材和有关论著中,谈到“朗读”,总要先和“朗诵”比较一番,找出一些差异来,普遍形成一种“朗读”、“朗诵”的界说,(以下简称“界说”),这种“界说”在语文界特别是中小学“朗读教学”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 笔者在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中发现,“界说”中存在着一些习焉不察的问题,并觉得,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得失高下,因此有必要加以“正名”;“名正”方能“言顺”。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感情地朗读”在课标中被列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这充分说明“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任何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已深植在每个语文老师的心中。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条开满鲜花的大道,语文是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在文质兼美的语文“陌”上,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有一颗“寻芳”的心灵,等待我们的将是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言语之花,将是摇曳多姿、婀娜鲜活的个性之花。  相似文献   

20.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条全新的教育理念,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同志在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提出了“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很好地为这条重要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定位。特别是“有效合作”,可以说一语道破天机。小组合作学习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有着其十分独特的优越性。学习个体之间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