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之乐     
说到读书,对于内心丰富而又敏感的人,还是要禁不住怦然心动的。对我而言,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书。当年胡适之先生自诩:“读书可以忘了打麻将,打麻将可以忘了读书”。足见打麻将和读书是他老人家的两大嗜好。明末清初的学者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他同时代的学者张潮也曾有过这样的比喻:“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蔓,人不可以无疵”。所谓“癖”,即稳定深刻的兴趣和爱好。没有稳定深刻的兴趣爱好,是不可能有深邃的内心世界的。一切都只是浅表性的接触,没…  相似文献   

2.
读书之乐     
说到读书,对于内心丰富而又敏感的人,还是要禁不住怦然心动的.对我而言,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书.当年胡适之先生自诩:“读书可以忘了打麻将,打麻将可以忘了读书“.足见打麻将和读书是他老人家的两大嗜好.明末清初的学者张岱曾说:“人无癣,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他同时代的学者张潮也曾有过这样的比喻:“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蔓,人不可以无疵“.所谓“癖“,即稳定深刻的兴趣和爱好.没有稳定深刻的兴趣爱好,是不可能有深邃的内心世界的.一切都只是浅表性的接触,没有心灵的真切的眷注,何来深刻的头脑和丰富的内心?……  相似文献   

3.
读书之乐     
肖川 《辽宁教育》2004,(7):25-25
说到读书,对于内心丰富而又敏感的人,还是要禁不住怦然心动的。对我而言,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书。当年胡适之先生自诩:“读书可以忘了打麻将.打麻将可以忘了读书”。足见打麻将和读书是他老人家的两大嗜好。明末清初的学者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  相似文献   

4.
读书 之乐     
说到读书,对于内心丰富而又敏感的人,还是要禁不住怦然心动的。对我而言,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书。当我静静地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当年胡适之先生自诩:“读书可以忘了打麻将,打麻将可以忘了读书。”足见打麻将和读书是他老人家的两大嗜好。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交,以其无真气也。是说人要有癖好才会有深情,有缺点才有真性情。本文取材特别之处就在于写了爷爷的癖好——酒。  相似文献   

6.
经典古语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张岱◆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为人生三乐。——陈继儒◇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相似文献   

7.
导写一韩愈曾作诗勉励他的儿子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意思是说,作为人如果不能通过读书来通晓古今历史、人情、风貌、知识,那与马和牛穿上衣服没有什么两样。不读书无以为人。朋友赠我一书,第一篇文字便是《人的感觉》,其中一段文字我已多次推荐给我的学生:阅读是诗意的,就算是身居斗室,也可以南面百城,傲视王侯;拥有自己的一方花园,赏松间明月,品雪白梅香,听黄鹂鸣柳,望鹰击长空。阅读又是最前卫的。现世的人大都讲究实际,朋友多了路好走。其实,读书交友最方便了。想交粗犷一点的,有荆轲、孙武、吕不韦、蒙田、岑参、苏轼等;想交…  相似文献   

8.
<正>是谁教会我"过滤生活的杂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坚持走下去,并乐在其中"?读完下文,相信你会懂的!我家有一只青花大盘,釉白微青,晶莹润厚,盘内画稀疏梅骨一枝,旁书两排娟秀小楷:"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只青花大盘是奶奶亲手拉坯烧制的,她就是这样一位执着于癖好,有深情与真气之人。  相似文献   

9.
之所以说"也谈",是因为陈传席先生对此已有鞭辟入里的阐述.正是受陈先生启发,我对"人无癖不可与交"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与书为友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书可以治愚。”而我要说:“书是我 的良师益友,成长不可无书。” 书给我启迪。在我的书橱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小到 成语故事、童话、小说,大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虽然有些书  相似文献   

11.
西汉学者刘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善读,即是善于选择、善于吸收、善于使用,做到开卷有益。而不善读者,徒耗时间而已。李白所说的“鲁叟读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以及郑板桥所言:“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恰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就是指这类情况。明朝有一个人叫丘浚,嗜书如命,经史子集无所不诵,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结果越读越僵化,一生少有作为。他的朋友对此曾作过分析,说丘浚读书固然多,但不会消化,所以那些书在他脑子里只等于一堆杂物,毫无用处。  相似文献   

12.
我爸曾经酷爱打麻将。痴迷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赢了,他眉飞色舞:输了,他无精打采。为打麻将他还背着妈妈向邻居家借了两千元钱呢!妈妈很生气,多次劝他戒赌.他总是装出一副听话的样子说:“以后再也不打麻将了,没意思!”可是晚饭后,他满地乱转,隔会儿就说:“今儿我心里觉得闷,出去溜达一圈儿,10分钟就回来。”结果人就溜达到麻将桌上了。我也经常劝他,可他总是说:“小孩别管大人的事,好好学习,一边去!”  相似文献   

13.
你有快乐和烦恼吗?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我也有自己的快乐与烦恼,现在我就来向你介绍我的“三乐”与“三怕”。先介绍“乐”——第一乐:读书乐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有一位名人也曾说过:世界上最可怜的人是不读书的人,世界上最小气的人是  相似文献   

14.
天下没有足赤之金 ,也少有无疵之文。吹毛求疵固然不好 ,若是发现书中或文中确实有“疵” ,那就理所当然地要“求疵”。前人和今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 ,“求疵”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既可以练就眼光 ,又可以磨砺思维。人们常说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对于读书同样适用。不会读书的人 ,只会“看热闹” ,跟着别人喝彩叫好 ,不可能发现书中的毛病和差错 ,即所谓“疵” ,也就不可能去“求疵”。而善于读书的人 ,却能“看门道”。不仅能看出书中精妙 ,还能发现书中瑕疵 ,犹如高明的玉石鉴赏家能发现玉石上的斑点一样。所以“吹毛求瑕…  相似文献   

15.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16.
身为“水”家族的一员,我戴上了泪水的头衔。奶奶告诉我:“泪水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这个家族里,你可以看到胜利者的喜悦,也可以看到失败者的痛苦,可以看到小孩的天真,也可以看到老人的仁慈。”妈妈把我打扮好,轻轻地说:“你将成为一名登山者的眼泪,慢慢地去体会生命的绚丽吧!”我来到登山者的眼圈内已经许多日了,可他好像把我忘了,我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他也只是在日记上倾诉。奶奶说失落的人会流眼泪,他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呢?一直躲在家里锻炼的他,今天终于背上行囊上路了。一路上他暗暗地对自己说:“我要活得精彩!”我不…  相似文献   

17.
露航  屈忠义 《神州学人》2004,(10):27-29
侯先至说:“我不喜欢内蒙古的气候,我喜欢海边”,但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却没有留在国外。归国后,夫人和女儿都在北京,他又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回到了内蒙古。13年来,他和夫人一直两地分居,对女儿更是一直心存欠疚;作为学者,他潜心研究,先后完成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他被称为平民校长,但他说:“其实我内心很倔。”很多人对他如此执著地留在内蒙大为不解,也有很多猜测,他平静地说:“我不去解释,反正我是没走。”他用自己的行动朴素地诠释着为人、为学的坦诚和执著,他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我是爱国爱家乡的,没有这一点基础,我不会回来”!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7,(2)
全路卷Ⅱ:《快乐的读书脚印》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得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女孩对人说:“这事我不知道,我忘了。”这话说得不合情理。既然“不知道”,又怎么 “忘了”?既然说“忘了”,事先必定不会“不知道”。语言说得不合情理,情况和原因都是很多的。在通常情况下,逻辑不通是首要的:“导演由拍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