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2.
有一年我很荣幸地被评为劳模,并随省上组织的参观团到南方去参观学习。但令人尴尬的是,一开始同行的劳模们总以为我是“带队干部”。因为他们不管男女衣着都是那么地朴素相象,独我一天一样地换;他们无论老少的脸上都是黄黄的本色,我却将自己的一张小脸抹得红红白白,跟广大劳模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的味道。后来熟识了,不再受“排斥”,可他们仍坚持说我“不像”。我被说得莫名其妙,糊里糊涂,“不像?不像谁?”难道有人为劳模画了图影,像了才能当,不像就不能当?  相似文献   

3.
1990年冬,我到本县云盖寺镇采访创办个体计划生育服务站为计生服务做出突出成绩的省劳模张金玲。采访后,我觉得写一篇关于“张金玲创办个体计生服务站被授予省劳模荣誉称号”的消息的材料足够了,便不打算再了解其它情况。可是,我忽然被一种情感所动:张金玲有两个小孩,还有年过七旬且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她能一心扑在计生  相似文献   

4.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5.
1958年8月6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生涯中最怀念、也是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跟随毛主席采访。正值盛夏,天气多变,清早还是红日升腾,不一会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当时任河南日报新乡地区记者的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突然接到地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新乡县七里营去视察,要作好采访准备。”我问:“是谁去七里营视察?”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几点去?怎么走?”要立即赶去!”从电话上的回答声中,我悟出这次采访任务非同一般。我放下电话机看了  相似文献   

6.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7.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下了个决心:采访,要到边远的山区去。几年来,先后到陕西的商洛山,河北、山西的太行山,北京郊区的燕山,黑龙江的小兴安岭,云南的滇西山区和新疆天山南北等边远地区采访,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添补空白点“你到烟台吗?”不。“到青岛吗?”不。“你到哪?”“我想到聊城去!”看样子,接待我的人有点不理解。  相似文献   

9.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劳模”似乎是一个久远的陈旧话题了。曾几何时,劳模头上荣耀的。光环悄然黯淡了,媒体上沤歌劳模的华彩乐章也暗哑下来。那么,人们是否已经淡忘了他们?如今的商品社会是否还需要劳模和劳模精神?带着心中的问号,天津电台的编导实地采访了商业战线的新老劳模。其中,“全国特等劳模”年景林同志热心为民的感人事迹拨动了他们心弦,于是构思创作了《劳模和他的影子》这部轻喜剧。该剧以其深刻的主题,巧妙的构思,新颖的视角,浓郁的生活气息,自然活泼的语言,浓厚的地方特色,幽默明快的喜剧基调和音乐、音响设计…  相似文献   

10.
近日,省总工会主办的全省“劳模宣传月”暨“走近最美劳动者”记者行采访活动启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田喜荣为“走近最美劳动者”记者团授旗。“劳模宣传月”活动包括“推进发展做表率,富民强省建新功”劳模服务社会“四送(送文化、送医疗、送法律、送技术)”活动、“十百千”劳模宣传活动、“走近最美劳动者”记者行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11.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12.
据报载:一位老工人,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废旧的麻袋一条条收集起来洗干净。他一直被誉为老劳模,记者多次报道过。这一天,记者又去采访他,宋遇,他的儿子很不耐烦地说,你们写了几十年,还写他?来吧,看看我们的。原来,几个小青年发明了洗袋机,一个月可以节约上千元,比老劳模的效率不知高多少倍! 这位记者采访碰壁,给人以深刻启示:时代前进了,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人物报道上的一些旧的思想观念,也要变一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事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986年那次交通事故的采访,当初如果没有这两个“把握”,就不会将那些充满爱、充满时代风采的难得素材都抓到手,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是那年的5月14日下午要下班的时候,我接了一个邀请采访一起车祸后某医院全力组织抢救的电话,简单问了一下情况后,按照电话里提供的线索,骑上自行车,直奔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室里,黑压压坐满了人。听说记者来了,都争相介绍情况,而且大多都是围绕这家医院如何及时抢救的事。他们究竟是被医院的医德、医风所感染还是别  相似文献   

14.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5.
医德医风档案电子化的管理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德医风建设在医院服务质量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评价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医院自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平安医院”的保证。一、建立医德医风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意义我国医疗机构医德医风档案建立于80年代末期,主要采用手工操作管理方式,费时、费力且利用率低,提供的数据也不够准确、全面。利用现代档案管理手段和网络技术对医德医风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可以使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可以减少档案收集的时间,增强医德医风建设的互动性;可降低用户调阅档案的时间;可提高档案的时效性;可充分进行档…  相似文献   

16.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全面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行业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抓好医德医风建设,需要内在与外在的规范和约束,而医德医风档案反映着医德医风建设的发展轨迹,不仅为医院全面发展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又为每位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表现提供了真实材料.是提高医德医风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那是1982年的事情,报社要求抓一些医德医风好的典型,稿子要得很急。经了解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医护人员,待患者如亲人,有许多动人的事迹,我急匆匆前去采访。并召集部分医护人员进行座谈。在介绍情况时,一位大夫插嘴说:“要说医德高尚呀,应数内科乔岱副教授。人家那么大的岁数,那样高的身份,看病中下错了诊断,后知道自己错了,主动登门给患者赔礼道歉”。听这位大夫一说,我马上意识到,这事情既新鲜,又别具一格,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一个老医务工作者勇于  相似文献   

18.
有人会说:荒唐,偌大一个村,还难找条新闻,你家的小天地有啥写头?且听我说说,咋着抓家门里的新闻。父亲是集镇上的义务“清洁工”,每天早上空车而去满载而归。一天父亲正卸垃圾,串门的邻居说:怨不得你家的产量总“拔尖儿”。我的心为之一震:上头不正提倡多施粗肥,改良土壤结构吗?真是眼皮底下活生生的新闻。我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又腼腆地“采访”了父亲。《王老汉的种地经》  相似文献   

19.
偷懒留下的遗憾对于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实习是一个难关,但又非过不可。即使是日后大家都已经走向社会成为传媒人,回忆起实习的日子来,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当时我在广州日报社实习,分到社会部。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呼声的,包括处理读者热线电话、来信来访等。到报社研究了一星期报纸后,主任就递给我一封读者来信,让我自己一个人去采访。我粗略看了一眼,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一封几个民工写来的信,投诉说他们共有67个人应聘进了一家自称生产打火机的工厂,厂方要求来者必须缴纳押金,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但这家工厂的老板却是个骗子,在收了钱后以进货为名一去无踪。我又看了看地址,是“石溪村”。我把广州地图找出来看,找了半天才发现“石溪村”已经到了地图的边角上了。让我这样一个年轻女孩单枪匹马去一个偏僻的村里采访一帮民工?我的脑子里顿时“嗡”的一声。我有点结巴地问主任:“请问有记者跟我一起去吗?”主任微笑着说:“现在人手很紧张,恐怕只有你一个人去。”我没说什么,但心里还有点不大情愿。当时正好有一些别的事要处理,部门的版面又马上要截稿了,我看那封读者来信上有电话,心想电话采访也一样的,就打了个电话过去,向那位民工了解有关的...  相似文献   

20.
提问的技巧     
现在有的年轻的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提问时,象警察查户口,或象法官审理案件,你问一句我答一句。例如当采访得金牌的运动员时,总是千篇一律地问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答曰:“我什么也没想。”当采访合已救人的对象时,又总是问:“你当时想到了什么?”答道:“没想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很难收到预期的访问效果的。对此,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烟瘾很大的教徒问牧师:“祈祷时能抽烟吗?”牧师答道:“不能。”这位教徒不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