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哥特式创作手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中晚期,哥特式创作手法出现以后吸引了很多的小说家。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不但运用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并且将其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合理的结合起来,本文主要分析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海外文坛     
●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作品高价拍卖近日,英国著名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出版物拍卖会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举行。这次拍卖会共拍出了208件狄更斯的作品出版物以及与狄更斯作品有关的物品。首版《雾都孤儿》拍得22.9万美元。这套《雾都孤儿》是1838年正式出版的第一  相似文献   

3.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其以伦敦为创作背景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本文以西美尔的城市与精神生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小说中体现的都市精神生活加以分析,从而加深读者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能力,同时对都市精神生活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4.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雾都孤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贫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本文通过小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描写分析,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黑暗,同时也对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雾都孤儿》原名为《奥立弗·特威斯特历险记》,是19世纪英国著名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读了《雾都孤儿》,我不得不惊叹于狄更斯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语言艺术的表现力。那些个性化语言,令人莞尔、亦叫人捧腹的幽默与讽刺,叫人惊骇的夸张等等,无不在揭露上层阶级虚伪、腐朽,下层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抨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以与众不同的幽默创作手法和细腻生动的刻画功力而闻名世界,在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经典作品之一,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掀起了一股幽默艺术风潮。在该作中,作者描写了19世纪英国儿童的现实生活,重现了英国社会根深蒂固的贫民问题,引发广大读者的深思,带有鲜明的批判色彩。本文通过对幽默艺术概念的阐释,主要从自然、夸张、犀利三方面,深入探讨了《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幽默艺术,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作品。  相似文献   

7.
探究狄更斯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对进一步认识狄更斯小说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中的空间体现着工业革命初步完成之后现代技术的进步性,以及工业资本主义对空间的改变引发各种空间问题。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人们既臣服于空间的束缚,又在空间中实现"审美救赎"。空间的脱域、空间的分裂、空间中体现的权力秩序三个方面都体现着空间的现代属性。他们相互交融共存,以此形成《雾都孤儿》中特有的现代空间。  相似文献   

8.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以独特的幽默艺术和入木三分的刻画功力享誉世界文坛。《雾都孤儿》是他的代表作,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刮起了一股幽默之风。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运用油墨艺术记录当时儿童的真实生活,再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已久的贫民问题,表达了深刻的反思,充满了浓厚的批判色彩。本文重点分析了狄更斯《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并对作者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作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的阅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是饮誉世界文坛的大师。他以《匹克威克外传》成名。电影《雾都孤儿》《孤星血泪》都是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他勤于写作,因劳累过度,于1870年6月9日猝然逝世。狄更斯爱书,也爱藏书票。上海图书  相似文献   

10.
《雾都孤儿》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幽默艺术的应用。在这本小说中,作者应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他还使用夸张对比的情节设计,使读者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这些写作手法其实都集中反映了一种幽默,使读者对这本小说欲罢不能、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的人性观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界对霍布斯的善恶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霍布斯的人性观是"恶"的,但对霍布斯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其实霍布斯的人性观并不是"恶",而是"非善非恶",这种人性善恶观也正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良心是与他的创作冲动相伴相生的.与作者的其他历史剧和悲剧相比,<麦克白>对政治的审视更微观、具体,它透视了"政治动物"非常"政治"的心.历来的莎学者较少注意到<麦克白>作为政治悲剧的分量,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许多论者下意识地将政治与道德(善恶)斗争划上等号,忽视了文学中政治话题的独特认知价值.<麦克白>中深藏着非常有颠覆性的政治信息,它不动声色地展示了封建政治血腥与虚伪的本质.封建政权的支柱之一是它特有的话语系统.在由封建王权所主导的话语系统中,野心就是罪孽,麦克白因而被贴上了恶魔的标签.  相似文献   

13.
老子处世哲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微言大义,道出了人们养生处世的真谛,本文重点探讨了老子“少私寡欲”的道德观;“以柔克刚”的处世观;“报怨以德”的处世境界和“责身自养”的价值观。老子的这些哲学思想已积淀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里,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对我们具有很强的人生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倡导超越于个体仇怨与小群体的复仇,但不排斥复仇的个体性与情绪性。他坚持弱者复仇基调,所关注的国恨家仇大多具有弱者复仇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特征。他充分肯定复仇的否定性力量和非正统性质,而不顾及法律禁令。他对于自己有复仇偏好毫不掩饰,对复仇意念每多自矜自诩,砥砺与宣泄报复之渴望。鲁迅极为痛恨那些恩将仇报者,尤其是伪装朋友出现的小人偷袭。如果失却了多维多重富有个性色彩的复仇言论和情绪,鲁迅对于恶势力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鞭挞,也就不会那么有力。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构建了以“以太”本体论为基础的自然人性论 ,认为 ,性为“以太之用” ,本无善恶。在“名”的条件下 ,应以人的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为“善” ,否定了儒家的先验的性善论。张扬人性 ,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并以“仁———通———平等”的伦理模式 ,冲决纲常名教的罗网 ,从而开启了中国人性思想的近代变革。发掘其人性思想的丰富内涵 ,仍有借鉴和启迪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袁娟  王文铃 《海外英语》2012,(11):200-201
托尔金在其魔幻巨作《魔戒》中塑造了众多风格迥异,不同种族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向人们传达了善与恶的较量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一主题。因此托尔金的善恶观也成为众多《魔戒》爱好者和学者讨论、探讨的话题之一,而这些讨论大多是围绕着魔戒的象征意义的角度展开。该文从分析古鲁姆这一人物形象的角度,阐释托尔金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7.
小说的主人公五岁的小女孩司考特·芬奇在故事的开始,认为世上没有邪恶,深信人性本善,所以做任何事她都以善为本。当她经历各种困惑,面对邪恶,在父亲的正确指引和好人的帮助下,懂得了世界上既存在善也存在恶。  相似文献   

18.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司文郎是掌管文教事务的官吏,居然一度由聋子代管,瞎眼的和尚居然可以用鼻子辨别文章的优劣;《胭脂》的一连串奇之又奇的巧合,构成了千古奇冤,也凸现了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蒲松龄就是这样以夸张、烘托、辛辣、尖刻之笔,塑造着他作品中人物的丰满性格,揭露、鞭挞着封建科举、法律制度的黑暗与不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