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闰土有没有在灰堆里藏碗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接受史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故乡》小说一问世,研究就对“藏碗碟”悬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分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种观点。早在1924年,诗人朱湘就提出“是闰土藏了碗碟”的观点;1954年,徐中玉先生在《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闰土当成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的代表’看”是不大适当的,认为闰土有“私心”在灰堆里藏了碗碟;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即将离开故乡时,豆腐西施杨二嫂从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定说是闰土埋在那儿的,说是闰土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一处“闲笔”,是“我”和母亲离开故乡后,借由母亲之口的一段补叙: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情节 :“前天伊在草灰中掏出十多个碗碟来 ,议论之后 ,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 ,……杨二嫂发现了此事 ,自己很以为功 ,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杨二嫂有了新奇的发现———草灰中有 1 0多个碗碟。是谁把碗碟藏于草灰中呢 ?目前尚无公允的说法 :有人认为是闰土偷藏的 ,有人认为是杨二嫂预先偷藏的。究竟是谁把碗碟藏于草灰中 ,笔者暂且不论。笔者只想就作者安插这个情节的典型意义与精湛的艺术作一点探究。灰中的碗碟被杨二嫂发现 ,是作者刻意安排的 ,是神来之笔 ,是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晶。(1 )它是作品中矛盾…  相似文献   

5.
《故乡》中在草灰里埋碗碟的到底是谁?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在简单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看法:学生们认为是水生或者水生和宏儿埋的;我认为是闰土埋的。并且,笔者认为谁是嫌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鲁迅通过"埋碗碟"悬案批判了无论是哪组嫌犯身上都存在的痼疾——奴性。鲁迅的这一批判甚至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情节:“前天伊在草灰中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杨二嫂发见(现)了此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凡是看过这篇小说的人大概不会忘记这个细节的,笔者以为灰中的碗碟被杨二嫂发现,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是神来之笔,是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于故乡农民是颇有情分的,如小说《故乡》里写“闰土”时可见。“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相似文献   

8.
有人在课堂上分析《故乡》时认为闰土是"偷埋碗碟的贼",也有人在《语文报》撰文支持这一观点。无论是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小说主题、写作手法上看,还是从告发者杨二嫂的性格、鲁迅先生对农民的一贯态度来看,这种说法都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9.
《故乡》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说是美丽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已很以为有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这小小的插曲,在刻画人物,揭示主题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对碗碟究竟是谁埋的,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多少牵涉着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凡读过这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人,一定对那位在西瓜地里拿着钢叉刺猹的少年英雄留有深刻印象吧。“‘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周作人《鲁迅与“闰土”》)这个真实的“闰土”就是鲁迅少年时代的好友章闰水。  相似文献   

11.
《故乡》的末尾有这样一个情节:“……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教师教学用书》的旁批标明:“杨二嫂造闰土谣,诬陷闰土。”在教学当中,我觉得此处分析欠妥,杨二嫂没有诬陷闰土。   首先,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这一情节不仅是有关杨二嫂的细节,更是有关闰土的,是对两人形象特别是闰土形…  相似文献   

12.
在《杨二嫂并没有诬陷闰土》 (见《》 2001年第 1期 )一文中,吴老师认为碗碟是闰土偷拿的。她这样判断的证据主要有两点:一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小说中的闰土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的农民形象,是故乡变化中最显眼的一个。而且外表的变化是其次,实质的变化在心灵。他面对儿时的伙伴,没有了过去的率直和天真,而是采用了隐蔽的手法来达到拿东西的目的,也就是说闰土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有了偷拿碗碟的可能。二是从情节的发展看,闰土偷拿了碗碟这一结果也是合情合理的。小说中有两处细节,一处是闰土自己到厨下炒饭,因此吴老师认为他有偷碗…  相似文献   

13.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叫《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这个题目是选人课本时,编书的人给起的名字。小说讲述的是作者长大后回到故乡,听说要与年少时的玩伴闰土见面了,他非常高兴,回忆起童年趣事,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似文献   

14.
国民作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小说《故乡》被编入国内中学教材已久,且日本翻译家竹内好的《故乡》译本也被编入日本初中教材,一直沿用至今.由此,这部作品的经典性和影响力自可不必多言.但文中有几个尚且存疑的问题,比如碗碟是不是闰土藏的、如何理解"神异的图画"等.除此之外,曾有人指出文中的两处"笔误",但迄今为止,国内文学界还...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一年五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故乡》。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我”对少年时代的回忆,以一定篇幅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江南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真挚友情和对家乡的美好怀念。这就是节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上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本组课文的重点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字词、句章、语法、修辞及文采等诸方面都可  相似文献   

18.
<正>一、把握教材资源,“引导与辅助”相结合1.引导溯源阅读。《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后半部分揭示了在旧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一个可爱活泼的儿童“消失”——当“我”再回故乡时,闰土的一声“老爷”让“迅哥”心中一震。这是旧社会人物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周航 《四川教育》2003,(1):38-38
在学习新课标时,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常常想起小说中两个家喻户晓的鲜明的儿童形象:迅哥儿和少年闰土,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那一句话:“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的海阔天空是“小迅哥儿们”欠缺的,而“小迅哥儿们”的知识也是闰土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于是想到,将“小迅哥儿们”的书本知识与闰土的生活文化结合在一起,不就有了令人感叹的语文文化了。鲁迅先生后来的成就,也无不源于他对文学的不断追求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刻了解。试想,不走进人民的鲁迅如何写得出说出人民心声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视野     
一、闰土故里行——配合小说《故乡》(初中第三册) [导语]当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故乡”是一片衰败、萧条,民不聊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日的“故乡”将是怎样一番景象?“闰土”的后代们的生活又是如何情景? 请读游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