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涛 《宁夏教育》2008,(2):26-26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失去爱和尊重,那么他将很难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理解、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基础上,为他们创设一个信任、接纳、理解、尊重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是热爱儿童。”作为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满腔热忱的爱,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心。教育植根于爱,教育需要爱来做支撑,教师的爱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才能教育好孩子。教育根植于爱,尤其是对待智障学生,更要倾注大量的爱。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待智障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大到生病住院,小到嘘寒问暖,老师都要时刻把学生装在心里,用慈母般的爱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智障学生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爱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原动力,如何爱学生则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一、尊重是爱的前提。这里所说的尊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首先要自尊自爱。师爱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一种示范。师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  相似文献   

4.
艺术中永恒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爱”,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缺少爱,学生需要用爱进行教育,需要用爱去引导,只有采用爱才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用爱关心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优点的展现。爱学生应该对其心理波动进行感受,实际地做到爱护学生。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用爱感化学生,怎样爱学生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严格要求学生是一种爱,但要严而有度,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高层次的教育态度,它要求班主任真心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因为学生毕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均未成熟,  相似文献   

6.
爱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学生也是如此。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是教师的品格和义务。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尊重和了解。班主任的爱,正是这种情感的渗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只有关心热爱学生,师生之间才能知心、交心,贴心。学生才能在被爱的同时,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班集体,爱自己的学校。班主任对学生只有倾注真情,付出爱心,把他们当作事业的同伴,信任他们,以诚相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达到师生心理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聋生由于听力受损,无法流畅地与正常人交流,从而产生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心,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关注与爱护。所以我们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在与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我们只有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其心理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把握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时刻研究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引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我们在新课标的感召下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教育平台,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⒈尊重学生对爱的需要,让爱心导航,让欣赏作帆,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欣赏和爱护学生。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首先要…  相似文献   

9.
如何爱学生     
李丽 《广西教育》2008,(16):28-28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心盈注,情感丰赡,是做一个好老师的前提。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是道德情感,是职业之爱,而不是私情之爱,因此,师爱是“泛爱”,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情感的投入,注意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信任、爱护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宜学环境,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乐学”、好学。  相似文献   

11.
钱春玲 《山东教育》2012,(31):14-15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特别是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学生",往往容易被忽视、被冷落,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我们只有放下架子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触动他们的心弦,用师爱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能力、气质、爱好)。教师只有用尊重和爱去教育孩子,孩子才会爱教师,并接受教师的教育。班主任必须善于体贴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为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情感的投入,注意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信任、爱护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宜学环境,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乐学"、好学.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的功能;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而教育则是爱的归宿。一位外国著名教育家也曾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因此,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做好班主任工作。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关心爱护学生,首先要把爱放在首位,把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家庭及学生的性格脾气,有针对性地因人施爱。实践证明,凡是被教师喜爱、表扬、鼓励的学生,一般都能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15.
黄靖 《甘肃教育》2014,(10):71-71
正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老师在学生眼中不仅是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信赖的亲密朋友,用爱  相似文献   

16.
谈教育爱     
教育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具有教育性的积极情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爱对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利地进行教学都是很有意义的。教育爱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觉地、无私地、有目的地爱护、关心、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上。  相似文献   

17.
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条件。许多人常提起“爱”,可“爱”是什么呢?“爱”的本质是“给予”,是无私的奉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老师爱学生就要对学生爱护、尊重、理解和信任,与他们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用自己无私的爱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热爱学生应该是教师的天职,这种爱是纯真的、自觉的。它能使学生动心动情,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条件。 要关心爱护学生,就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求全责备,不轻率否定。要及时发现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事实证明,凡被教师爱的学生,一般都能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优等生是这样,一般生也是这样,后进生更为敏感,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尊重和信任。老师关心他、爱护尊重他、信赖他,他会很快改正缺点,克服困难,信心百倍地完成学习任  相似文献   

19.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具有规律性.同时,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学生在学习时学习心理的复杂性、多样性.能否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也就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的效果,就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在教育教学中适当地加以利用.通过十几年的教育教学,我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学生在上课时的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自尊型心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和爱护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性,积极地和他们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0.
所谓尊重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以树立他们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进而促其自我教育 ,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种方法。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 ,其中“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学生进入中学阶段 ,生理和心理上不断成熟 ,独立意识增强 ,有一种成人感 ,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教育的提出就建立在这一理论和实际基础上 ,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一、尊重学生情感当代中学生内心世界丰富 ,情感细腻脆弱 ,同时普遍具有一种封闭心理 ,不轻易向老师流露某种情感。一旦学生有某种需要 ,向老师吐露真情 ,老师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