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这其中的“秋”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叶落无声     
是秋的诗韵带走了灿烂的春光,是秋的颜色覆盖了绚丽的夏季。于是,一切都无声地走进了秋的沃野。  相似文献   

3.
瞬间的永恒     
没有落叶纷飞没有秋爽满地甚至没有金风吹过用显微镜在地上寻找一种叫“秋”的东西秋很细,我们看不见可是,我分明看见秋霜写在脸上落叶铺满眼睛秋风吹起长发我不是诗人秋的气息熏陶不了我我是凡人忘记了秋却记住了秋写秋$中山大学@李晓龙  相似文献   

4.
<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是李清照眼中的秋,是悲凉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眼中的秋,是壮美的秋。我对秋的爱,和刘禹锡有几分相似,因为,家乡的秋总是那么美!家乡的秋,是丰收的秋,是恬静的秋,是壮美的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简单的诗句正是家乡秋季的真实写  相似文献   

5.
落叶的金黄,是秋的颜色;枫叶的火红,是秋的特写;收获的喜悦,是秋的馈赠。浙江省平湖中学高二顾玲秋日,一切都成熟了,那时的  相似文献   

6.
    
它是四季中很普通的一季;它短暂,但带给人们许多;它是大自然的一件新衣;这便是秋。秋,金色的秋;秋,丰收的秋;秋,清凉的秋。老师教我识字时,“秋”下一“心”便是“愁”。我诧异:秋进入人的心中,为何就变成了愁选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就是轻踩堆积在路边的一层黄叶,踩上去又软又松。满树的叶子像蝴蝶一样打着旋儿,飘落而下。进入花季,不知何时,在秋天,心中真有了愁。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在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是老师播下的种子发芽了芽万物是美好的,但进入秋季不免有些凄凉,是被愁搞得吗芽梧桐是百树之王,可有人却吟:“寂寞梧桐,深院…  相似文献   

7.
原作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改写以前,有一个人叫秋,他从小就喜欢下棋,也十分用功。斗转星移,秋长大成名了,成了一位棋师,别人都很崇拜秋,便叫他"弈秋"。有一天,有两个人慕名而来,想拜弈秋  相似文献   

8.
“轮子秋”是青海土族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少有学者对“轮子秋”保护进行全方位地分析。通过着重对“轮子秋”的概况、功能等进行归纳与分析,文章提出了对土族“轮子秋“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10.
画图     
邢珑川 《新读写》2012,(9):32-32
秋,寒意阵阵秋,落红满地秋,承载着孤寂与清冷秋啊,你那么的深沉 那么的落寞 秋的到来 是一阵不期而至的凉风 显现那生命清晰的脉络 是一片微微泛黄的树叶 装点那大地寂寞的衣裳 秋 轻轻地告诉我 它 来过  相似文献   

11.
余达父《罂石精舍文集》中收录了其写于1901年的《致李岑秋先生书》。李岑秋对余达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笔者未能找到对此信做了深入分析的先行研究。文章首先对李岑秋以及信中提及的其他两人的身份做了考证,接着对李岑秋其人其事做了论述,最后对余达父与李岑秋的交游之详情、李岑秋可能给予余达父的建议等做论述。  相似文献   

12.
“秋”和颂秋、悲秋安徽师大语言研究所朱玲现代作家峻青的《秋色赋》,是一首秋的颂歌。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曲秋的悲歌,同样是面对“秋”,峻青充满了喜悦之情;欧阳修充满了悲伤之慨。对这种现象,人们常常说是时代的产物,这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  相似文献   

13.
五彩的秋     
秋接过夏的接力棒,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 秋姐姐吹了一口气,它吹走了天空中的灰尘,使天空无比晴朗。秋姐姐又飞到小叶子旁边,好像是在提醒叶子们:"是该离开枝头的时候了!"小树叶极不情愿地.慢慢悠悠地落了下来.落进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相似文献   

14.
    
正秋,是古典的女子,蹙颦持扇,婀娜多姿。秋,是观音的千手,一动,撤下的丰收让生灵欢呼雀跃;秋,是一首曲子,唱不尽这梧桐树下的绝美。古人爱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那火红的枫叶,是诗人无边的愁苦与心寒。古人伤秋。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这秋的肃杀,像是一把利剑,直逼万物走向凋  相似文献   

15.
感悟秋天     
秋,是生命的开始,又是生命的结束.我们感叹秋的苍凉、悲壮.同时我们也在赞美秋的成熟、妩媚.秋代表了一种沉稳、刚毅的性情,不温不火,宠辱不惊.秋,是四季花园里的一支奇葩,它冷静、沉着,悄无声息地开放在金色的早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秋,是一种声音,清脆、悦耳,宛如一眼泉水,淙淙地流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的秋味品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写秋,现当代作家不乏名作,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确可独推为上乘之精品.所以然何?就因为他的写秋,不只重在描状秋景秋物,而是刻意传染秋色秋味,摹写秋的深邃意境,尤其是笔墨里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故都的秋,与其说是故都北平所独有,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只是郁达夫的秋.因此,我们当尽可能从中读出一个现代名士式的"秋士",领略一番他是如何品出秋的独特的意境和趣味.  相似文献   

17.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18.
《汉宫秋》是一部“愁雾悲风”般的抒情作品。剧中“秋”的使用与描写不是作者的随意之笔,“秋”在剧中也不仅仅起着环境渲染的作用。作者以为,“秋”在剧中意蕴着悲,它奠定了全剧的悲剧基调。“汉宫秋”实际上是“汉宫悲”,是元帝之悲、王朝之悲。当然,秋景与悲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作品的意境。“秋”还流露着作者寻找精神家园的迷惘之感。而且,正题中的“秋”字本来就传情达意,可谓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21,(1):47-58
《山楂树之恋》小说静秋原型出生地和初恋地在西坝岛上,该小说深深地打上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地理环境烙印,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江心岛的"文化大革命"活动对静秋的影响最大:其一、西坝岛的"文化大革命"的三线建设尤其葛洲坝工程建设对二人恋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二人能相遇的社会前提条件;其二,当时物资匮乏,物资实行票证购买,这是江心岛的生活时代特征;其三,静秋母亲相对固定的工资,让家庭生活窘迫,这是静秋打工和老三资助静秋的客观条件;其四,西坝缺乏师资力量,于是有子女顶职的特殊政策,这是静秋改变家庭和个人身份的时代机遇,同时也因此限制了静秋和老三的恋爱自由;其五,当时流行"三转一响""体育运动"也影响着静秋和老三恋爱的发展。但江心岛西坝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静秋的影响和塑造也是极其明显的,因为从文学地理而言,"万里长江第一坝"江心岛西坝是《山楂树之恋》文学地理"水土"空间。首先,江心岛、三江、渡船、九中、工厂、西坝菜田、豆芽社等地理空间影响并塑造着二人的爱情活动;其次,静秋的家庭成员和良师益友们也影响并塑造着静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