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石与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石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早在20年代初就投身于宗教学、人类学及民俗学研究领域,翻译和编译出版了关于家族制度和神话的著作,并陆续发表了多篇民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尤其在妇女民俗方面做出了较大成就。其研究特点在于既注重利用文献资料做历史的考察,也注意尽量利用田野调查的材料;既注意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又专注于对中国本土的民俗事象的研究,是当时民俗学运动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社会民俗事象、民俗记述及民俗评论的研究,通常包含民俗史、民俗学史、文献民俗志三方面。它与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历史民俗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民俗学界,钟敬文是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倡导者与建设者。历史民俗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是一门正在生长的新型学科,它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学在方法论层面的学科定位和深层共识.民俗学研究正在经历着从传统民俗志向现代民俗志的转型,反映在民俗志文本形式上,就是从博物馆式分类记录型民俗志向记录与解释并重的民俗志的转型.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之一,就是民俗志田野调查学术规范的确立,而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会对民俗学的这一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民俗志学说,是钟敬文教授倡建中国民俗学派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田野民俗志的概念,以田野民俗志为一分支,同时建设它的另一分支文献民俗志,可以发展钟敬文的民俗志学说,壮大中国民俗学派。田野民俗志与民族志的关系,它自身的概念、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对建立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相邻近又相区别的民俗学理论的独立意义等,是构建田野民俗志必须探讨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历史科学意识与其它社会科学,包括民俗学是不能分开的。近年兴起于西方的通俗文化史派,从同时代的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那里找到工具,解决原来只是猜谜对象的下层民众历史问题,非但不曾雾失楼台,相反扩大了现代历史学的疆界。80年代以后,美国通俗文化史派以著名汉学家费正清门下的一批历史学博士为代表,着重研究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民众观念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提出阐释“文化区域的现代民间记录”的理论与方法。他们的新史学观对当代美国历史批评思潮产生一定影响,其研究对象与中国民俗学情投意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自起步阶段起便结缘.源于共通的审美品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自觉表现民俗事象,创作中的民俗叙事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的审美品格.文章从现代文学与现代民俗学的结缘及密切关系;民俗对创作主体、客体的影响;现代民俗学的“文学化”倾向等几方面对现代乡土文学的民俗文化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民俗因其具有文化的与生活的二重性 ,可以为中国妇女文化研究提供大量丰富而生动的资料。但对民俗的研究仅仅借鉴中国传统民俗学的方法是不够的 ,而应从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其中 ,人类学的理解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最具启发性 ,这是因为人类学与妇女文化研究都是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晚清神话著作的梳理,发现其理论渊源除中国传统经史学之外,主要是西方社会民俗学,包括社会学派、地理环境论、神话学语言学派、人类学派等。在借鉴西方社会民俗学的过程中,晚清志士救亡图存的启蒙改良思潮和借途日本学习西方的社会背景是无法回避的。以梁启超和章太炎为中心的学术团体构成了论述的主要对象,包括:严复、蒋观云、夏曾佑,刘师培、鲁迅和周作人。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艺学,它的学科名称订立日久,但它的学科性质却有争议。在西方民俗学史上,民间文艺学是被纳入民俗学的范畴的,有时也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些瓜葛。钟先生本人所熟悉的日本民俗学和欧美民俗学皆然。这是一种西方主流分类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民间文艺学者被统称为"民俗学者"。但是,本文要讨论的是,钟先生所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是不能完全用西方民俗学主流框架所套用的。中国的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由于中国的文化史、社会环境、现代条件和教育制度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力作《中国歌谣》作为未被认识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朱自清在中国歌谣理论研究亦即民俗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它不仅是现代中国歌谣运动中宝贵的理论成果,也是朱自清人生哲学,民俗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某些因素的干扰,使朱自清成了现代中国民俗学者队伍中的一个“背影”,但学术的发展,科学的研究,都迫切需要给现代中国民俗学中的朱自清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文章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鲁迅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评价为线索,梳理鲁迅在文学观念和艺术创作方面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继承和批判。我们发现,鲁迅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以改造国民性为中心的文艺观念和借鉴外域文化方面,深受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鲁迅对改良主义文学的崇儒复古非常失望,给予了中肯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董秋芳与鲁迅交游良久,深受鲁迅的关心与支持。在鲁迅的影响下,董秋芳走上了译介弱势民族文学的道路,为现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读者了解俄国、挪威、波兰、印度乃至拉美国家的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立足于鲁迅对《朝花夕拾》中的民俗描写来透视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文化哲学观,打破仅仅将鲁迅当作一个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的刻板印象,为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鲁迅对民俗文化中生命力高扬的部分持体认和肯定态度。其中,儿童的经验视角和成人的叙述视角对民俗文化的不同情感取向造成了两者在文化哲学观上有限度的契合和张力.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俗文化现代性意义的生成。鲁迅对传统民俗落后一面的批判,立足.最也在于“立人”说关照下的生命力萎缩造成的国民性缺陷。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中国人对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译介的9篇西班牙作品全部出自巴罗哈笔下,又多次在译文的副文本等著述中给予巴罗哈高度评价。鲁迅关注的是巴罗哈弱小民族的出身及其作品中对于弱小民族品性和生活状貌的描摹,而同属于弱小民族的中国读者可以从中反观自身,鲁迅也在巴罗哈的文学世界里找到了异域的自我。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废名     
废名和鲁迅从开始交往到逐渐疏远、交恶,二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废名是在鲁迅的影响下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但由于两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一开始就表现出迥异相反的艺术追求.鲁迅和废名都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影响,对之都有着吸纳和借鉴.但鲁迅一直不断地吸收、批判,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艺家,而废名,由于对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欣赏性的接受,固执而寂寞地沉醉于自己建构的诗化境界.鲁迅既肯定了废名独有的艺术风格,也鄙夷他只剩下自己的固步自封,而废名把自己与鲁迅的文学主张对立起来,对鲁迅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贬低与排斥.废名晚年主动努力从事鲁迅研究,表现了他主动契合的思想巨变.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理清这种关系对研究鲁迅的文学及思想大有益处。从哲学思想上说,鲁迅受到尼采、施谛纳等人的影响。从文学实践上说,他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对现代西方现代哲学的吸收的历史基点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国”。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0.
《国民新报副刊》是鲁迅主编过的刊物之一,该刊的编辑思想特色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发现、培养作家队伍。鲁迅发表的作品有12篇,其中杂文10篇,译文2篇,还发表了一些出版广告。鲁迅杂文的内容包含:回击文化保守主义者,鼓励青年勇敢改革、有所作为,赞扬"不耻最后"的精神,支持女师大爱国运动,回击帮闲文人对"三一八"惨案受难学生的中伤,善劝爱国群众的"请愿"行为。研究鲁迅的编辑思想及杂文的内容思想,对于进一步认识鲁迅思想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提高对编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