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紧跟时代潮流,为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却没有大的突破。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僵硬,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前,地方时政新闻如果一成不变地沿袭中央台、省台的内容和模式,这样的“烹调”,观众吃腻了会产生厌烦,不买账是理所当然的。目前,地方时政新闻如果一成不变地沿袭中央台、省台的内容和模式,这样的“烹调”,观众吃腻了会产生厌烦,不买账是理所当然的。面对着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尤其是民生新闻这一对手亲家,时政新闻要走“主流化”的路子,成为主打强档栏目,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那么,怎样创新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从下列三方面入手:一、从观众“应知、想知…  相似文献   

3.
韩梅 《新闻传播》2009,(6):67-68
长期以来.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制约了地方台新闻的发展。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僵硬.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而民生新闻由于它贴近老百姓的指导方针,充分满足了人们对媒体的接近使用权.  相似文献   

4.
时政新闻一直是新闻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直到现在,许多地市级电台、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并没有大的突破。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陈旧、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空洞、形式创新不足,成为新闻改革中的“瓶颈”。新闻媒体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呢?李希光教授说:“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满足人民群众知晓他们与他们自身的最大利益和现实生活所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真实情况。”时政新闻只有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尽可能地满足受众享受传媒服务的正当个人利益,才能留住受众。笔者认为,做好时政新闻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5.
黎阳 《中国广播》2008,(6):64-64
整点播出的新闻一般五分钟左右,由一位播音员独立播出。条目之间有的有间奏音乐,有的插播广告,形式轻松活泼。整点新闻的内容涉及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气象信息等。几分钟的整点新闻播报,从中央台到各地方台都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6.
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紧跟时代潮流.为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却没有大的突破。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僵硬.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因此,面对着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尤其是民生新闻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边琪 《中国广播》2006,(9):24-25
今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我作为中央台的时政采访部记者,为有幸见证这一伟大工程的通车庆典,用手中的话筒和笔记录并向世人传播这一历史的场景,感到由衷喜悦和欣慰。回想7月1日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的那篇《青藏铁路今天全线开通,举世瞩目》报道的前前后后,至今仍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8.
姜杉 《青年记者》2016,(26):66-67
随着媒体生态结构的变革,新形势、新格局、新挑战使得主流媒体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如今卫视节目纷纷落地,中央台、省级台频道重重覆盖,地方电视新闻的受众数量和收视率受到多重影响,而地方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发展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政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重头,只有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新闻编排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林日东 《声屏世界》2005,(12):51-51
明晰收视群体。明晰收视群体是做好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关键。要了解国内外的时政新闻、经济信息和外埠社会新闻,观众只要收看中央台或省级台的节目就能了解到。但作为普通的观众最想了解的莫过于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件。他们的关注点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如物价的涨幅、子女教育、身体保健、医疗保障和劳动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帝 《视听界》2012,(1):104-105
在网络拉近距离、手机推送信息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强劲的竞争对手,县市级电视台的竞争态势更为严峻,除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还要承受占据各类资源优势(包括新闻资源、受众资源、人力物力资源等)的上级媒体的收视压力。大多数观众收视新闻往往具有自上而下的习惯,如果县市级台时政新闻依然照本宣科,一味照搬中央台、  相似文献   

11.
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紧跟时代潮流,为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却没有大的突破。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僵硬,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因此,面对着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尤其是民生新闻的冲击,时政新闻要走“主流化”的路子,成为主打强档栏目,必须创新。怎样创新呢?笔者认为,满足受众享受传媒服务的个人利益,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享受传媒服务的个人利益是指个人作为传媒消费者所特有的各种需要以及这些…  相似文献   

12.
融合传播走向深化,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的过程中,应将时政新闻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全面创新时政新闻的个性化解读形式。为此,对时政新闻如何拉近受众距离展开探讨,从形象化、生活化、社交化、亲民化四个层面论证了个性化解读时政新闻的语言形式,从H5页面新闻、短视频3D设计和手绘风格、动态页面互动、跨屏互动立体场景等层面提出了全新的时政新闻个性化解读的视觉呈现方式,对时政新闻解读文本结构提出了个性化标题、个性化导语、个性化主体、个性化结尾等建议。希望对提高时政新闻融合传播效力具有积极作用,扩大时政新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和窗口宣传江西,树立江西新形象,一直是江西电视台的重要工作。2005年江西新闻上中央台《新闻联播》总数突破300条,达到320条,其中头条9条;上提要63条,总数列全国第五,仅次于江苏、山东、辽宁、湖北,创历史最好成绩。这个成绩的取得的确来之不易。2005年中央台《新闻联播》每天30分钟容量基本没有延长,而且2005年中央台的时政报道、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在增加,中央台的自采力量在加强,自采稿件在增多,留给地方台的空间更加狭小。大家都知道,这些年各省对上中央台都愈来愈重视,纷纷成立专门机构。还有一些省则占据了不…  相似文献   

14.
刘征 《视听界》2007,(2):53-54
空洞、枯燥、乏味、呆板、单调,往往是老百姓数落时政新闻常用的字眼。在很多老百姓看来,这样的时政新闻是给领导看的而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因为不“实在”。同样在许多时政新闻记者的眼里,自己俨然成了“御用记者”,只要服务好领导,群众满不满意无所谓。其实,时政新闻最实在,因为如今时政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怎样才能把时政新闻做成“实在新闻”?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目前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可以把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象中央台1993年创办的《生活空间》栏目,主题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有的栏目名称就直接叫“新闻故事”,这些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出现,节目主题再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都在5分钟以上。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  相似文献   

16.
杨秋芬 《新闻窗》2005,(4):26-27
时政新闻,就是时事与政治新闻的简称。在实际运作中,时政新闻往往特指关于党政要员活动的报道,尤其是国家级和中央级,以及省级的新闻单位,就主要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国事活动与外交活动,于是狭义上的时政新闻即指关于领导人物的新闻,其新闻价值的大小与领导者的职务的大小成正比。广义上的时政新闻,就是有关党的施政纲领、政治思想及其政治与政策发布的报道,内容包括:政党的日常活动与重大活动、政府的工作动态、外交事务、政治会议、法制建设、重大政治性庆典、突发性的政治事件、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政治性斗争等等,另外,重大的社会性新闻有时也是时政新闻,比如反腐败的新闻,往往既是社会新闻也是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17.
眼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时政新闻有点“干巴”。相应地,有不少读对有点“干巴”的时政新闻“不感冒”,以至于敬而远之。但时政新闻本身是具有较强新闻性的,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原本应该引人注目的时政新闻,却不太受读“待见”,这是一个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更加快速的收集到最新的信息,因此,时政新闻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编辑是时政新闻的核心环节,时政新闻的编辑直接决定着整篇时政新闻的质量。想要写出一篇好的时政新闻就要重视时政新闻的编辑,改变以往时政新闻的编辑模式,创新时政新闻的编辑环节,扩大时政新闻的影响范围。本文就时政新闻编辑创新问题展开了初步的讨论,分析了现阶段时政新闻存在的问题和关键事项,并且提出了创新时政新闻编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2004,(12):30-30
《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发表何志武的文章《时政新闻的“结构性紧缺”现象》。文章说,受众需求调查显示,时政新闻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出现了时政新闻信息的“结构性紧缺”:时政新闻的总体数量不少,但读者真正需要获知的信息却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20.
时政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硬新闻”定义为:“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毫无疑问,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很是受读欢迎。不少读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以为,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