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中有情。诗中也有人。但在艺术表现上,情感与人物的关系相当复杂微妙。就中国古典爱情诗来说,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着眼于人物表现内心情感;着重情感刻画,人物形象较为模糊;通过情感抒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情感抒写与人物刻画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主张诗歌应抒写个人真实的情感,强调个性、性灵的展现。围绕这一理论主张,他提出了一系列艺术技巧方面的观点:表现手法方面诗歌要有所寄托,具有一定的非真实性,不应拘泥表面内容;用典要适宜,反对使用生典僻典;语言文字方面,他注重炼字,强调语言的平易晓畅,通俗上口;关于韵律,他则认为诗歌应选好韵,不用僻韵,韵律不应束缚性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文学功用很多,情感抒写则是其本色行当。对于诗歌抒情方法的分类历来争论不休,总体来说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中国古代文论、诗歌案例以及抒情方法主要特点将间接抒情细分为六大类,即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相似文献   

4.
方维仪诗歌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魏古诗影响,其复古主义诗歌创作取得很大成就。凭借真实女性抒情角色创造消解了政治隐喻的阐释范式,回归抒情本色。诗中抒情主体已超越个人的生平遭际,成为家族、时代、历史中类似命运女性的声音,呈现非个人化色彩。套语主题的使用,建立个人创作与诗歌传统的互文关系,使诗歌创作与阅读成为一种诗性表演事件。运用抒情策略的话语实践,完成桐城派女诗人道德人格和情感共同体建构。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离骚》是继承先秦早期歌诗创作成果的产物,对先秦早期歌诗内容和形式都有较大的突破,它不但突破了先秦早期歌诗的表现范围,创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写个人身世,表达曲折跌宕的思想感情;而且延展了诗句的长度,使诗歌的节奏更加舒展、优美,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风物,使诗歌赋予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运用多彩多姿的比喻和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使诗歌更充满磅礴的气势和学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6.
蔡星灿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126-128,138
<诗经>是我国各种诗歌的源头,其中的离别诗在送别方式和抒情方式上都对后代离别诗有强烈的范式作用,送别方式包括送别怅望、送别赠物、祖饯赠诗三个方面;抒情方式包括营造特定情景抒写离情和铺叙渲染抒写离情两方面.这对后代离别诗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再别康桥》形式是现代的,内核却是古典的,不论是诗歌意象、思想情感,还是抒情风格、语言外壳,处处渗透和洋溢着古典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长城与运河》最大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这是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形成了四大板块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第一板块研究本诗描写意象与蕴含情感,主要研究诗歌表层描写意象与深层情感,以及情感提炼方式,这是研究诗歌“说什么”以及解读方式;第二板块研究本诗意象抒情建构技巧,主要研究本诗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以及这一抒情技巧的抒情效果、运用写作注意事项,这是研究诗歌“怎么说”以及解读方式;第三板块是拓展阅读,是运用第一、二板块文本深层意蕴解读方式与文本建构技巧解读鉴赏同类文本,既是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阅读文本,也是在同类文本阅读鉴赏中巩固知识;第四板块是迁移写作,是将第二板块中的文本建构技巧迁移运用于同类文本写作,它既是这一技巧的写作运用,同样也是在写作运用中巩固、深化这一技巧知识.  相似文献   

9.
欧阳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詹是中唐时期著名的闽籍文学家,也是闽地状元第一人,在创作上诗赋文兼擅。他的诗歌或抒写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或抒写诗人的闲情逸致;或抒写赠别、怀人、行旅的离愁别绪。风格清新澹远,语言精练雅净,善用借物言志、即景抒情和白描等手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乾隆时期一位很有特色和成就的诗人,黄仲则抒写个性情感的诗歌在乾隆诗坛有着特殊意义和重要影响。黄仲则诗歌自成体系的审美意象和直抒胸臆、“不主故常”的抒情方式,展示了其诗歌传统和新质因素结合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在情感的表达上极具张力,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的灵活运用、语言的巧妙使用及其表现出来的生命体悟,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抒情空间。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的第一部诗歌集《红烛》,全部内容意蕴凝结而成“红烛”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特色,以自由体式抒写闻一多浪漫主义的情怀,艺术上最大的特征:想象奇特,感情丰富,章节和谐,辞采华美,意象鲜明,正体现了闻一多早期的诗歌艺术观,即具备“幻象,感情,音节,绘藻”这四种诗歌原素,特别是诗歌意象的营造和抒情方式的选择,表现了闻一多当时的化情感特征和个性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3.
游子衿的诗歌既强调感性表达,又强调情感经验,同时他还特别追求语言的现代性。他的诗深沉纯粹,主情而不流于滥情;重视语言现代性却又不走向生硬晦涩。游子衿的诗歌在寻求诗歌最动人的情感内核的同时,也追求抒情主义的现代性方式,这是他诗歌最有启示的地方。但是,"文变染乎世情",好诗有种种可能,游子衿对智性经验的拒绝,使他的诗观显出了自足而封闭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诗与散曲体裁虽各有异,但同属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抒情文学。比较马致远散曲与李白诗歌,可以见出李白对马致远的影响,以及他们二人抒情风格的异同。概言之:李白情感狂放而执着,抒情奔放飘逸,语言清新明丽;马致远情感超旷而愤懑,抒情奔迸沉抑,语言典雅清丽。  相似文献   

16.
丛鑫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14-116
诞生在民族解放战争硝烟中的晋察冀诗歌应时而生,生死存亡的呼唤和感时忧国的文化传统使得晋察冀诗歌放弃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而更多的抒写战时群体的生活感受。晋察冀诗歌以时代代言人的角色参与到战争的洪流中,其群体关怀的情感特征在中国新诗历程中显示出其特异的抒情个性,并以这一抒情个性和中国现代抒情诗传统融合进而强化了群体关怀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诗抒情问题的研究,已有的学者多将抒情作为诗歌艺术,将抒情问题局限于文本或诗人主体范畴内来进行谈论,较少对"抒情""抒情性""抒情主义"等相关概念进行细致地区分,在具体进行论文写作时也存在一些混淆。而从更广阔的视域来研究抒情,将其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审美想象、生活态度在新诗研究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就九十年代诗歌而言,其叙事性特征已得到较为丰富的研究,而对其抒情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站在新诗史的视域下来揭示九十年代诗歌情感的发展变化,探究情感与诗歌语言、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联还较为缺乏,关于诗歌的"情感文化修辞论"还有待研究与确立。  相似文献   

18.
《迢迢牵牛星》围绕牛郎织女这段爱情悲剧展开,抒写了一段人间的不幸。全诗语言平易朴实,连用的三处转折和六对叠词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和抒情性。同时,其特定的写作背景更增加了全诗的悲情基调。  相似文献   

19.
《诗经》抒情人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诗经》抒情人称运用实例的考察,论述了《诗经》适应着主要用于歌唱的特点和抒情主体及表现对象的变化,在抒情人称的运用上有着各种方式的探索和创造:从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境",表现对自我境遇的哀乐之情(第一人称方式);到隐藏在情境背后,抒写对他人境遇的感受(第三人称方式);以至超出"自我"之外,运用"第二人称"或"无人称"方式,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体验或感悟;或者创造与诗人自我分离的另一抒情主体,"代拟"其特定境遇中的情思,等等.可以说已经包含了后世抒情体、叙事体、代拟体等各种诗歌体式的人称特点及其变化方式.这些探索与创造,极大影响着中国古诗抒情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鲍照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描绘了众多具有鲜明色彩的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与诗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情感心态,鲍照用多种人物群像抒写了相似的情感体验,即与现实不合而产生愤懑、不平、孤独、悲凉、哀怨的情愫.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的冲突使鲍照诗歌抒情言志功能最大化,更具表现力.通过研究鲍照诗歌人物群像及其形成原因,可以让我们客观具体地了解真实的刘宋社会状况和鲍照的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