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春晓 《科教文汇》2008,(4):154-155
卡夫卡以他特有的天才般的敏感,诗意般的触觉将人类的悲剧牢牢抓住,并发掘得更深,人们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被缤纷的物质生活掩盖过去了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本文浅析卡夫卡的两篇小说作品:中篇小说《变形记》,长篇小说《城堡》,加之对一些有着相似意境的黑白电影的比较,以此来展示卡夫卡的充满矛盾特色的文学世界:充满孤独感与恐惧感而无限悲观的“黑色”世界:因存希望且追求幸福的“白色”世界。  相似文献   

2.
欣赏     
谢胜瑜 《知识窗》2014,(19):1-1
2014年8月19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广州发表了题为《喧嚣与真实》的演讲。他被问及对韩寒与郭敬明的看法。韩寒和郭敬明这对文坛对手最近都拍起了电影。早前有影评人批评郭敬明的《小时代》宣扬拜金主义,前些天又有人在报纸上署名痛骂韩寒的《后会无期》猥琐,称“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的丑闻,声音尖锐刺耳。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人学方法论的奠基——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张廷国在《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以下简称《危机》)一书中,胡塞尔称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①这里,胡塞尔的意思是指:当伽利略以精确的因果规律来建构自然或世界时,他实际上是以...  相似文献   

4.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依然风光无限。如果说动画片和科幻片是2003年好莱坞电影的主角,那么去年继续创造好莱坞电影神话的则是“神话电影”或“传奇电影”。所谓“神话电影”和“传奇电影”是指以古代神话或古代传奇为题材的电影。在去年中,《指环王——王者归来》掀起的热浪还未消退,《特洛依》和《亚瑟王》又接踵而至,使得世界上的电影观众过足了“神话传奇”瘾。  相似文献   

5.
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同你一样一无所知。 未来电影是什么样子的,我同你一样从未看过。 只是,在那个卢卡斯的天才带给我们一部《墨球大战》后,就开始有了一批电影人用数字技术来诠释他们天才的想象和神话般的怪诞,他们在那个仿佛未来的世界里向我们讲述着人文、地理、社会……他们在跨越这现实和未来的藩篱时,也带领我们进入了这个数字电影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吴永怡说:“我来自台湾的彰化。”金·皮克说:“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中国东南外海,彰化在台湾的西部、台中的南方。”吴永怡说:“我出生于1955年5月8日。”金·皮克回应:“你即将在2020年5月8日退休,那一天是星期五。”上面这段简直如鸡同鸭讲的对话,是吴永怡讲师在专栏文章中提到他与“雨人”金·皮克见面会谈的真实趣闻。相信很多读者都看过《雨人》(Rainman)这部感人的好莱坞电影。男主角在剧中饰演一位患有学者症候群的人,他不敢单独上浴室,无法决定要吃什么,神情呆滞,不懂人情世故,然而他却另有天赋,是一个数学天才。《雨人》中的男主角就是由金·皮克的特殊能力所得出的灵感……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许多人都喜欢观看有关赌博的电影,比如周润发的《赌神》系列、周星驰的《赌圣》系列。在这些经典的电影中,身怀绝技的赌博高手往往能够轻松击败庄家,从赌场卷走丰厚的赌资。你可能会觉得,这些电影情节不可能是真的,但其实不然。在美国,就有一位逢赌必赢的赌博高手,他善于玩21点扑克牌,在美国各大赌场赚取了数百万美元,其故事也被改编成小说和电影。这个人就是有着"华裔赌圣"之称的数学天才——马恺文。  相似文献   

8.
一百年的电影发展史证明:科学技术曾给电影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电影。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使电影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记录现实到创造“现实”。自从高科技介入电影领域的那一刻起,银幕上不断涌现出令人震惊的奇特景象,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创造出任何能够想像出来的影像,这就意味着电影与现实之间不再是拷贝的关系,而是以现代高科技模拟现实。在这方面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的影片创作突显出高科技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描写天灾人祸的《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龙卷风》、《…  相似文献   

9.
宋静 《知识窗》2013,(23):17-17
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面对一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90后”,1989年出生的马鸿旭作为唯一的一位“80后”选手,已经被一帮“90后”选手们戏称为“马叔”了。作为极具人气的“大神”级选手,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首档大学生大型益智节目《天才知道》第一季总决赛的桂冠,成为“冠军天才”。  相似文献   

10.
电影产业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效果,在近两年尤为显著。用“井喷式”增长来形容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毫不夸张。本刊就中国电影产业近期的一些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后刘藩。刘藩是国内少数比较了解产业实践的电影专家之一,参与撰写了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年度《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其专著《电影产业导论》即将付梓。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在幼儿时期就表现出某种才能,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怪异。不少天才往往就这样被埋没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批学者出版的一本名为《意志的构造》的书中指出,有六种才能会在幼儿时期崭露头角,如果得到鼓励和引导,这些小孩就有可能成为杰出人物。这六种才能是:一、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语言天才的孩子通常学说话早,并且特别是喜欢谈话。这样的孩子还可能有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或者有意把话说得使人不易听懂。他喜欢模仿电影或电视上的台词,喜欢读书,还乐于讲故事。二、音乐感知能力。有音乐天才的孩子喜欢乐调…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作品《美丽新世界》中,未来世界的电影是可以通过人体的一切 器官去感知的。也就是说,你不仅可以“看”电影,“听”电影,“触摸”电影,甚至还可以“闻一闻” 电影的味道。可以想象,电影在未来将会成为光影技术登峰造极的科技载体。  相似文献   

13.
说起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都要提到“文学大腕”王朔。从1984年开始,他连续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等作品,立即吸引了文学界与广大读者的目光。随着他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王朔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场沸沸扬扬的“王朔热”,已持续了10年之久,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少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这个夏天似乎最值得期待的电影就是《黑客帝国Ⅱ——重装上阵》了,相信已经有不少读者都已经走进电影院,欣赏过这部出色的影片,体会到影片卓越的电影特技。作为近年来从视觉效果、剧情到票房都最为优秀的影片,《黑客帝国》和《黑客帝国Ⅱ——重装上阵》在电影制作技术上达到了时代的颠峰,并且开辟了科幻动作电影的新纪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 《黑客帝国》的绝妙之处,主要在于精湛的拍摄技术和魔幻般视觉特效。在《黑客帝国》的成功背后,是导演沃卓斯基兄弟(WachowskiBrothers)天马行空的创意和严密的策划,同样更是特效主任约翰·盖塔(John Gaeta)与他的ESC工作室彻夜辛勤劳动和天才创意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管文明 《世界发明》2010,(10):21-21
叶锦添此人,似乎无需赘言了——一个游走于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当代艺术创作间的著名艺术家,醉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诠释,2001年以《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与英国影艺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这也是首次南华人获得以上的殊荣。现在,叶锦添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美术的符号,一个无法绕过的电影人。然而,关于他的点点滴滴却很少有人熟知,尤其是他自己的创意美学。所以,他的这份自传就很吸引人。  相似文献   

16.
未来的电影     
随着影视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未来的观众如何看电影呢?在英国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作品《美丽新世界》中,未来世界的电影是可以通过人体的一切器官去感知的。也就是说,你不仅可以“看”电影,“听”电影,“触摸”电影,甚至还可以“闻一闻”电影的味道。可以想象,电影在未来将会成为光影技术登峰造极的科技载体。  相似文献   

17.
翻开世界科技史册,人们不难发现有一位数学天才,只活了27岁就夭折了。其实,他是被当时数学权威们冷酷的嫉妒、无情的压制所扼杀的,他的名字叫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1802—1829)是挪威著名青年数学家,出生于芬诺,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生活异常艰难。他从小聪慧非凡,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数学,上中学时期被同学们称为“数学迷”,从他对数学独特的见解中,就显示出其非凡的数学天才。1821年以优异成绩公费考入奥斯陆的克里斯蒂安大学,1825年公费出国留学。1827年回国,在克里斯蒂安大学任教。不久患肺结核病,1829年被聘为德…  相似文献   

18.
康尔健 《今日科苑》2007,(7):111-111
严顺开:1937年6月生,著名喜剧演员,涉足电影、电视剧、话剧、滑稽戏等多个领域,他在电影《阿Q正传》中饰演阿Q,荣获瑞士国际喜剧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六届百花将最佳男演员奖。他是中国惟一获得“卓别林手杖奖”的演员。  相似文献   

19.
“白痴学者”是指那些在普遍智力低下的背景上,表现出单一的突出的远远超过一般群体的孤立才能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也称之为智力低下的学者、缺陷的天才,国外有一部名叫《雨人》的电影反映的就是这类人的生活所以  相似文献   

20.
郑文光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喻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父”。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协科普局《科学大众》(即本刊)编辑、《文艺报》和《新观察》记者。1976年他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史研究。1954年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大奖”。他发表在《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