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文件”一词进行概念梳理,提出在尊重行业惯例的前提下,全面看待“文件”与“Record”的关系问题.此外,按照“概念集合”的思路,对“文档”、“文件”和“档案”兰者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文件”在上述概念体系中的定位.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文件概念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上应该区别对待,在理论层面上,文件与档案之间是集合归属...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档案所蕴涵的社会价值意识、档案内涵及其形态演变的连续性、档案学研究的理论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子档案”概念的客观适用性,意在强调当前对电子文件的研究中,应倡导“电子档案”的使用,不能单纯以“电子文件”取代“电子档案”,含“电子档案”而不用。  相似文献   

3.
自科技档案概念“淡化论”提出后,由于“立场”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同一问题得出了绝然不同的两种结论。张莉同志的文章从原“淡化论”的另一角度,另一理论,另一假设中,提出了更进一步,也更为明确的结论。她断言科技档案概念的式微带有必然性,同时认为,科技档案管理学在档案学学科建设中实际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4.
《新上海档案》2005,(11):29-30
吴广平在《中国档案))2005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地方档案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致使地方综合档案馆档案来源范围越来越窄,档案实体和信息条块分割,无法使社会共享档案信息。文章提出,要确立档案“属地管理”的原则。在我国的档案工作基本理论中,“馆藏档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档案馆档案的数量、种类和馆藏结构,是多年来衡量一个档案馆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馆藏档案”的概念,仅仅局限于档案馆对已进馆档案的分析统计,不能体现一个地方属于国家档案资源的整体状况,在对属地档案的整体考量上,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当地档案资源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5.
潘连根 《浙江档案》2003,(11):14-17
作为档案学特色理论的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自19世纪中期产生以来,已成为所有档案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并使档案工作最终与图书、资料、情报等工作区分开来。本文主要通过对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探究这一档案学特色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来源”与“全宗”的发展变革规律。一对于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的认识理解,国内外档案界是基本一致的。如国际档案理事会在1984年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中,将“来源原则”定义为“同一来源的文件/档案,不应与其他任何来源的文件/档案相混淆的基本原则,常常被称为‘尊重全宗’原则。将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档案中介”概念的阐述,还“档案中介”以档案专业服务组织之本质,从而对“档案中介”给予评价,并对“档案中介”的未来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由于《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没有明确界定“学生类”档案的概念,导致了人们对“学生类”档案的概念解读存在明显的分歧.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对“学生类”档案的几种理解,从27号令增设“学生类”档案的意义和目的、“学生类”档案的具体所指和非学生个人档案角度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类”档案的概念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对“学生类”档案提法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规范”.在档案部门可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开展档案工作叫“规范”:档案室、档案馆整理档案要“规范”;整理档案的方法上升到理论是“规范”.档案管理学就是档案整理“规范”学。档案人好像有一种“规范”情结.  相似文献   

9.
王巍 《天津档案》2006,(11):20-21
长期以来,档案学界对“案卷”定义探讨不辍,并随着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对档案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探讨也逐步深入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案卷”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利于反映工作活动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事实。也便于管理和查找利用、保护件。因此,“案卷”成为件材料归档。档案交接、统计和检索的基本单位之一。“立卷”随之成为档案形成、运转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反思“实物档案”本质及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实物档案”概念之争尚未成定论.实践中,“实物档案”概念已得到档案管理部门不同程度的认可,且“实物档案”管理工作已开展得有声有色.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拟通过反思“实物档案”概念本质及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抛砖引玉,推动档案学专业术语规范性建设,维护档案学术的权威与严肃性.  相似文献   

11.
王巍 《档案天地》2007,(1):49-50
长期以来,档案学界对“案卷”定义探讨不辍。并随着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对档案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探讨也逐步深人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案卷”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利于反映工作活动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事实,也便于管理和查找利用、保护文件。因此,“案卷”成为文件材料归档.档案交接、统计和检索的基本单位之一。“立卷”随之成为档案形成、运转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周阿江 《文献工作研究》2000,13(6):56-58,48
本文主要讨论档案编研中“编”与“研”的关系。笔者认为“编”、“研”在理论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工作实践中是两项关系紧密的工作。进而认为,档案馆应该同时重视两项工作的开展,但提出建立“档案编研学”却没有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辨析了国内学者对“微观档案”和“微观档案学”的相关研究,指出按照档案工作的微观性进行微观档案学定义的不足,按照档案形成主体的微观性为参照系进行了“微观档案学”的概念界定,根据微观档案学涉及学科的不同,列举了若干个微观档案学的典型研究问题,并对微观档案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档案馆中的“长期档案”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华 《档案与建设》2007,(5):7-11,58
由于我国对于“档案”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目前所采取的档案保管期限划分政策,国家档案资源中存在着永久、长期和短期档案是很正常的事。不正常的是,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但是在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却不是“永久”的,而是“长期”,甚至是“短期”的。不但如此,档案馆中保存的许多长期和短期档案早已超过原定的保管期限,在目前以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这些档案似乎仍然没有处理的可能。“长期”和“短期”档案存在着“永久”保存下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档案法》规定“的鉴定档案”“和销毁档案”行为谈了看法,认为:“1.鉴定档案”与《档案法》本身相矛盾;“2.销毁档案”与档案法定定义相矛盾;3.在《档案法》制度下“,销毁档案”将陷入尴尬境地。并对“鉴定档案”“和销毁档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一是客观上存在着作“为档案”保管,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社会没有真正保存价值的所谓“档案”;二是“鉴定档案”到底鉴定的是什么?三“是销毁档案”中“的档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档案开放是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厘清“档案开放审核”与“档案开放鉴定”的关系对于做好档案开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档案开放审核”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深入解析“档案开放审核”与“档案开放鉴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人们区分档案开放审核与档案开放鉴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档案鉴定工作缺乏科学、具体的理论指导。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分析档案鉴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出发,结合国内外档案鉴定工作实践,提出解决我国档案鉴定问题的关键在于彻底废除档案鉴定工作3个阶段中的“销毁鉴定”之主张,以求教于档案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区工作的不断发展,“社区档案”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如何理解社区档案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本结合起草社区档案管理办法,对“社区档案”的概念,谈一些粗浅的理解,以求教于关注“社区档案”工作的同行们。  相似文献   

19.
数据时代,“数据”不只成为社会热词,同时也成为若干学科的重要植入性概念。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名词术语,对其进行历史语言学的概念史的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历史渊源角度看,“数据”(Data)应发源于数学领域,是从几何领域欧几里得的“已知条件”而来。Data具有“已知条件”“资料”“依据”三义,汉语“数据”则具有“以数为据”的涵义,两者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在“档案数据”的内涵争议中,将“档案”仅视为“数据”之定语与修饰词,是一种对于计算机或计算主义的屈从,并产生了诸多歧义。从数据的档案属性和同义复词视角分析,数据即档案,“档案数据”中的“数据”,可视为对“档案”的重申。  相似文献   

20.
“民生档案”作为21世纪出现的新概念,是有具体指向的档案专业术语。文章立足于“民生档案”的话语角度,从“民生档案”的语境分析、“民生档案”的话语建构以及“民生档案”的话语演变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剖析,目的是建立对“民生档案”概念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基础,同时也为重新认识“民生档案”与档案“泛化”这一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