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大陆)区域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众多弊端 ,不便于深入分析地区差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课题报告《中国 (大陆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 (大陆 )区域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 ,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报告指出 ,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 ,西南地区人口最为众多 ,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综合各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最强 ,市场前景最大 ,是中国 2 1世纪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具有明显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人力资本流动和知识溢出决定了教育投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基于2000-2018年各省域单位面板数据,借助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各省域单位教育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第二,东部区域内教育溢出效应要强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之间的溢出效应强于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第三,经济发展速度、科技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力度会对教育溢出产生正向影响,劳动力成本和高等教育水平则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兼顾其他地区教育发展政策,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来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政策,以平衡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疏导教育溢出效应传导机制,进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区域创新绩效为切入点,主要研究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从影响机制、非线性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三个方面探索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实证层面,通过构建2013~2019年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指数,针对理论层面的探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较东部和中部地区享受到了更大的数字经济红利;(2)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存在非线性递增效应;(4)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环境-能力-潜力”三维一体的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合作竞争力评价模型,分析了中部与东部沿海合作基础和潜力、一体化势差及问题。研究认为,中部六省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中,沿海地区的主要优势在于较高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以及长期以来优先开发和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较高的对外开放与经济自由化程度。中部地区的相对优势则在于发展速度和效率以及较好的科教基础、要素资源储量和较大的内需市场容量。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合作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差异甚大。这种差异,在全国范围内,从东向西呈梯度分布,大体形成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次发达的中部地区——不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该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较为雄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更是迅速起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已普及或即将普及。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内陆地区,该区域主要包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6—2016年中国省域PM2. 5浓度数据,基于创新价值链概念,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和雾霾污染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雾霾污染、产品创新和研发创新总体空间关系格局未发生大的转变。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创新优势突出,中西部易受到溢出效应影响;东北、西南以及西北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和雾霾污染在低值集聚区出现重叠现象。研发创新水平的提升会加剧雾霾污染程度,产品创新水平的提高会降低雾霾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段平忠 《教育与经济》2023,(2):20-29+40
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尚无定论,本文以分层次的人力资本对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弱效应,且溢出效应有正有负,其中,基础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对相邻区域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是,高等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为正,其中,高等学历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效应,对相邻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这是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别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文章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和熵权法与期望求值法分别测算了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了省域尺度下高校科技创新时空格局及聚类情况;依托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PDM)揭示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年度均值呈现总体上升态势,但“西部短板”特征明显;省域尺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格局与经济版图存在一致性;高校科技创新具有良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能够同时促进区域经济联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而促进本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但对区域经济联系不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9.
〔背景材料〕材料 1 早在 80年代 ,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一个大局 ,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 ,较快地先发展起来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另一个大局 ,就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 ,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 ,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战略。材料 2 据西部论坛组委会提供的资料表明 :中国西部地区由西南五省、区、市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西北五省、区 (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和内…  相似文献   

10.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 ,西部地区却相对处于停滞状态。其成因是 :东部的自然条件优于西部 ;历史上经济重心的逐渐东移 ;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给予了自然、经济、技术、人才基础较优越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特殊政策 ;西部地区的人才东流以及受旧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10年来工业发展的空间集聚度进行计算,考察工业结构演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此同时,使用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两个指标全面衡量区域间工业结构的演变进程,并测算和评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结构。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目前我国区域间工业的集聚效应依然存在,但是有分散的趋势,工业的集聚中心逐步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而工业固定资产结构则未起到正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分东郜、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检验工业深化和技术进步及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引导了工业深化,而工业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进步;金融发展在东部地区对工业深化产生了抑制效应,在其它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工业深化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在三个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观察,东部地区工业深化的效果要高于中部,中部要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本分析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力资本是一个不同于人力资源的概念,它具有赢利性、创造性、累积效应、集合效应、溢出效应等特征。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就在于人力资本的存量不同。西部地区要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累大量人力资本,就必须实行制度创新,打破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丹淅之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等兵器千余件,考古表明具有五种风格特色.从地理区划上看,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水岭.从文化区划上讲,又是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文化的接壤地带,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基本上从考古学角度认定,楚人的发展有一个由北往东、南、往洋的开发过程.而剑文化伴随着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传播具有主导性、放射性、网状性、发散性和传承性,其路线多路脉、重迭与交叉,共有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中教师调查,分别从教师的工作时间、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三个方面,对我国高中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进行了分析。在教师工作时间方面,我国高中教师平均周授课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并不长,但教师备课、批改作业时间较长;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工作时间长于东部地区的教师。在教师成就感方面,我国东部地区高中教师的成就感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的教师,女教师的成就感普遍低于男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成就感总的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更详细的分析发现成就感随教龄的变化较为复杂。在教师工作满意度方面,中部地区的教师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随教龄和职称的变化大致呈V型分布。  相似文献   

16.
Field measurement of strong wind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ridge wind engineering. Located in east China, the Runyang Suspension Bridge (RSB) with a main span of 1490 m is the longest bridge in China and the third longest in the world. During the last four years, the RSB has suffered from typhoons and strong northern winds on more than ten occasions. To determine the strong wi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SB, wind measurement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 tests during strong winds and data from the wind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ubsystem of th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SHMS) of the RSB were combined to analyze the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variation in wind speed with height, turbulence intensity, turbulence integral length, wind friction speed and the power spectrum.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different strong wind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current wind-resistant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bridges. Results showed that some regularity in wind characteristics can be found in these different typhoons passing through the RSB.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strong northern wind and a typhoon is relatively clear, and in summer the typhoon is the dominant wind load acting on the RSB. In addition,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sured strong wi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s suggested by the specification, especially in respect to turbulence intensity and turbulence integral length. Results provide measurement data for establishing a strong wind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for the RSB and for determining the strong win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values of this coastal area in east China.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部大开发不仅关系到缩小国内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态势,而且又直接影响我国争取中亚丰富矿藏资源的进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由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劣势明显,发展的进程只能是渐进式,不可能是突进式的。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有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充分利用市场操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天津作为我国近现代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发展会展业和会展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潜力巨大。因此应当抓住机遇做好会展业和旅游深入对接,充分发掘会展经济的潜力和溢出效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首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排名来看,呈现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弱特征,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基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重要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地波浪式地展开。但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各个地区在取得不同程度成就的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却一度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依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包括"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内的一系列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初步遏制了中部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