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基督教哲学家之一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在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中,运用他的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观,对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行伦理研究,把社会公正看作道德的最高理想,首次对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群体的道德低于个体的道德,分析了道德的两难处境,对我们认识全球化时代的伦理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冲动下的开放道德入手,诠释了普罗米修斯类价值的群体非理性道德内涵,并从不同时代相似的需求、不同作家相似的先悟能力方面分别论述,从而确定出开放道德与普罗米修斯类价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儒家传统"德治"思想研究,深入探究其理论特征、历史作用及其时代价值,汲取其中的优秀道德传统,以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在不断地追求公正,因为惟有公正的社会才是和谐和道德的社会。所以,在我们着力进行道德教育的今天,必须首先确保公正,道德教育的张力和效果才能真正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成为不少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广泛探讨的问题,近现代的实证法学家们提出法律与道德的不相关性,而代表自然法学派的法哲学家富勒则提出法律与道德的相关性观点,将社会的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认为义务的道德是维持社会得以正常进行而遵守的道德义务,是一种底端的要求。而愿望的道德是促使个人得以很好的发展及社会更加进步而崇尚的道德规范,属于一种高端的要求。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表现在义务的道德是愿望的道德的逻辑基础,愿望的道德以义务的道德为奠基并成为其必要性,二者共同成为了法律的内在逻辑要求,并赋予法律以内在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丰富性和融合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年轻一代[1].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德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服务于德育目标,受制于教育目的、德育任务、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内容呈丰富性和融合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们怎样保证(学生)学到保证社会延续而必需的道德呢?”这是每个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道德是时代的产物,现实的人必须遵循特定时代的道德规范,以保证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关键是如何使人能够自觉遵循,是通过说教还是灌输或者其它什么方法的问题。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麦克莱伦的回答是“通过智力活动的途径来实现”。所谓“智力活动”,即通过教与学双方对道德的解释、演示、证明等互动过程,双向建立或确认某些道德来实现德育,这与说教或  相似文献   

8.
作为道德哲学家,高塞尔和其他契约论者的方法不同,不仅体现在其对博弈和讨价还价理论的拓展运用,用讨价还价理论去决定基本道德原则的内容上,而且他也力图说明理性的主体将道德地行动,从而在诠释理性与道德的关系当中,说明了道德的博弈可能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约翰·杜威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曾任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哲学学会会长。杜威一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把道德视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德育方法仍能为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一、杜威的德育方法概述1.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杜威首先要求人们必须明确区分“道德的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个概念。所谓“道德的观念”,即指凡是能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著《贞元六书》之际,正值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他以一个哲学家特有的思维方式,强调“道德力”在抗日救国中的重要性。他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阐述其道德思想。他认为道德与人性密切相关,同时,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但社会的基本道德是不会随之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供作者本人对道德教育的各种哲学研究所持的看法.然而本文的观点基础导源于道德哲学家的思想(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哲学家);同时,各种相对立的观点都将被提出和讨论.应该指出的是,从哲学角度研究使本文在本质上必然具有一般性和理论性.父母和教师,事实上整个社会都关心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在于,教育是否应包含任何我们所称的道德因素或成份.有些人(包括哲学家)认为,儿童教育不该包括任何道德课程或活动,不该灌输道德规范或道德理想,不该使用道德表扬或责备(当然也不能用惩罚和奖励)的方法,也不该运  相似文献   

12.
围绕道德的普遍客观性问题,当代西方哲学家们的各种不同观点引发了当代伦理学中的实在论在反实在论的论战。论战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普遍客观的道德原则?如何解释当代西方的道德现状?虽然实在论观点拥有广大的支持者,但反实在论的看法同样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赞同者。综合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一种“无道德的”伦理学正在西方兴起。  相似文献   

13.
“随处体认天理”是明代哲学家湛若水的道德修养论,其内容包括知行并进、动静合一、勿忘勿助等。他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优点表现在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合一、民主精神、积极入世的姿态等方面,又具有修养学说的哲学基础自相矛盾、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貌合神离、道德主体和客体真实关系模糊难辨等缺陷。  相似文献   

14.
浅谈当前网络道德的特征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作为一种新兴的道德规范,因其更加自主,更加开放,趋于多元化,所以有许多现实道德中不具备的新特点。各种由网络带来的问题在冲击着我们既有的道德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研究网络伦理学,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向良性发展。当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蕴涵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基本规范,是一个源于历史和现实、服务于时代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丰富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强化了青少年道德价值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提高了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实践效能,它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但是一位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道德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对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一番客观的分析与评估,对我们如何从事道德教育或许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蒙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86+190-186,190
本文依据美国法学哲学家朗.富勒在其着作《法律的道德性》中论及的法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并依据富勒的自然法理论所定位的八项"法治原则",阐述了正义是法律的道德追求,证据与证据规则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法活动中程序制度的目标应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现实生括世界中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如街头老者摔倒无人扶起事件,致数以百计的婴幼儿丧失生命的"三聚氰胺"事件等,都为人类的道德教育敲响警钟:当前学校务必加强道德教育,促成个体道德生成,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个体道德生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为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程.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彼得斯汲取了皮亚杰、弗洛伊德及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理论的合理之处,总结出个体道德发展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自我中心阶段.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道德分离命题是法律研究深入的有效切入点,该命题蕴涵着三个层面的规范意义:法律的存在是普遍性的社会事实,其实现方式有别于理想道德;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或协调源自于效力自我指涉性的法律体系,该特点是法律权威性的条件;法律的技术性使得其富有成效地服务于社会共同利益,从而中立于道德的主观争论。  相似文献   

20.
210年前,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关于学者使命的若干演讲>里阐述了学者的三项使命:一、人的最终目标是"至善",学者要忠于自己的信仰;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意识,学者要养成科学的理性;三、学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的成员,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正面临时代的考验.为了民族的复兴,中国学者应当肩负自己的使命,做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