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三国志·武帝纪》着力张扬曹操的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而两晋南朝的小说和野史却毫无讳言曹操的缺点,将曹操写成了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人物,这一贬曹倾向的形成对后世写三国故事和曹操的文艺作品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曹操是汉魏期间文的一大家,鲁迅称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今存曹操之文,主要是用于社会政治的公文,文种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行文关系。这是和他作为长期居于政治风云中心的人物身份相符合的。但历代人们看重的只是曹操的诗赋,于是对曹操的研究就出现重"诗赋"轻"公文"的倾向,这不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曹操的文学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本文拟通过对曹操公文的文本分析,总结曹操公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曹魏与世族的关系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考察:即曹操时期和曹操后时期。认为世族的支持是曹操得以起家和形成割据势力的重要因素。世族与曹操的合作,并非迫于压力或是为了借曹操以兴复汉室,而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这种合作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曹操始终如一表现出的亲和世族的倾向,一方面源于党锢之祸后世族政治态度的变化。曹操对世族采取了依靠利用与适当打击相结合的政策,较为成功。而自曹丕起,曹魏渐次放弃了对世族的打击政策,反予世族以较多的优惠,使世族势力在曹魏后期迅速膨胀。司马氏代魏不是世族与宦官地主对立斗争的结果,而是世族地主势力膨胀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分析袁绍失败的原因的: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打败袁绍。"但我更倾向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魏晋时期曹操《短歌行》和王粲《登楼赋》思维方式、表达状态、话语运用和作品独特基调的比照,再现建安诗赋创作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6.
元代散曲中的曹操被定位为"奸雄"形象,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与尊刘贬曹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其体现出的虚无史观则是元人特殊文化思潮的产物,折射出元人所特有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被贯之以“奸”和“雄”。本文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曹操的性格特征及形成机制,认为曹操具有双重人格和多疑的人格缺陷,并以人格的心理和社会层面为基础,从曹操自卑的童年经历、叛逆的文化情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人格缺陷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人们对曹操的看法莫衷一是。或褒或贬不绝于耳。至《三国演义》似已定性,曹操——“大花脸”——一代奸雄,这一片面的认识在民间根深蒂固,影响了我们对曹操的认识,对“真”的认识,中学语文课本选录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等,但这仅从文学的角度认识曹操,认识曹操的思想是不够的。曹操的形象是非常丰满的,曹操的为人功业是要辩证看待的,这样的人物是中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范例,应充分运用。使学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取其优以育美,弃其恶以扬善,使学生懂得分析是非,自觉远离丑恶,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曹操文章的艺术特色许善述曹操一生,除诗歌创作外,还写下很多文章.由干时代久远和社会变动的关系,曹操的文章大多巳散佚。今存曹操一百五十余篇文章中,主要是教、令、奏、表、书牍、哀祭之类的实用性文字。仅就这些实用性文章,我们也能看出曹操文章尚理、重情、主气...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11.
管凌 《学语文(初中版)》2006,(1):F0002-F0002
东汉末年,曹操和韩遂、马超在潼关作战,韩遂、马超开始处于优势。曹操用反问计使韩遂,马超失和内乱后,曹操用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韩遂,马超打败。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全书围绕曹、刘、孙、司马四人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从曹操到司马懿,首尾呼应,重在展示历史事实;另一条是刘备、孙权,重在表现作者的情感、道德取向。这一结构使作者既尊重了历史的既定结局,又在主体情感上树立了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罗氏独特的英雄史观是他艺术表现的有机手段,成功地融合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的形象系列中,曹操可算是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其他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都带有或轻或重的类型化倾向,性格特点较为单一,唯独曹操是一个真正的复合型人物,他的性格是一个多侧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他既是一个英雄。又是一个奸雄·既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一切重大问题都亲自决断,不象刘备和孙权,重大问题多委之于诸葛亮和周瑜;又是一个残忍、自私、狡诈、胆怯,甚至行为卑琐的人。同时,以《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众多军事领袖中,他又最善于抓住机遇,处在最有力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中的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出色的军事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清代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则抹杀了曹操的一切功绩,对他的罪过浓墨重彩、大加挞伐,还把他打入地狱,让他备受酷刑和煎熬.之所以如此,因为在于:<三国志>与<鼎峙春秋>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不同,"反三国"倾向对<鼎峙春秋>有重大影响,<三国演义>为<鼎峙春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曹操用人思想的全面考察认为,曹操在用人上既唯才是举,又德才并重,突破了封建士大夫历来的传统道德藩篱。曹操能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待德与才的关系,将德才关系同法治和政治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因时制变,把握了儒家传统德才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在论及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时说:“196年,曹操带兵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但是我们在分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出现的结果后,就会看到,这种政治优势对曹操的帮助并不很大。  相似文献   

17.
古人对孔融文集中三首六言诗真实性的质疑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语言风格和对曹操的情感倾向两个方面。亦有当今学人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确定其为伪作。仔细分析,以上这些质疑或判断都缺乏依据。三首六言诗的内容与孔融生平和历史事实并无出入;诗歌语言平凡浅近有因可寻;诗歌称赞曹操功德,与孔曹之间的关系也不相矛盾。  相似文献   

18.
从《说文解字》可知,东汉时期“瞒”字只有“眼睑低”的意思,因此,从曹操“阿瞒”之小字推想,曹操的外貌有眼睑长得较低的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描绘曹操的外貌为“细眼长髯”、戏曲表演中曹操脸谱的勾画突出其“疑目”的特点皆由此而来。在唐代之前,“阿瞒”之称只有在与语境不谐时才包含贬义。“瞒”字在宋以后发展出“欺骗、隐瞒”的新含义,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而对曹操的“阿瞒”、“曹瞒”之称却变得非常常见,人们以“瞒”字的新含义与曹操个性中狡诈的特点相联系,以此理解“曹瞒”之名。这正与宋以后拥刘反曹的倾向相合,人们用“曹瞒”、“阿瞒”之名痛快淋漓地指骂曹操的害祢衡、杀孔融、忌杨修、败赤壁以及铜雀伎等事迹。  相似文献   

19.
曹操与刘备谈论天下大事,把刘备与自己并称为当世英雄,刘备怕曹操害他,便借口征讨袁术,领兵离开许都,占领了徐州。从此,刘备开始对抗曹操。曹操一直把刘备视为劲敌,想趁他羽翼未丰之际除掉他,于是出兵攻打徐州,刘备无力抵抗,节节败退,只得去投奔袁绍。  相似文献   

20.
曹操于207年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伟大事业。曹操这一功业的实现与其杰出的军事斗争谋略密切相关。在曹操创业之初,其军事斗争谋略并不成熟,发生了诸如征徐州那样的重大失误。196年之后,曹操集思广益,依靠众谋士进行科学化的决策,形成了远交近攻、分化对手、先弱后强、慎谋袁绍、先北后南、全定河北等功效特别显著的军事斗争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