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群 《华夏文化》2013,(4):9-11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等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及《性理大全》,次年编成,随后颁之学宫,影响巨大。《四书大全》是奉敕之作,在明代备极尊崇,但颇受学者非议。顾炎武对其“上欺朝廷,下诳士子”的评价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同,官修《天禄琳琅书目》、秦笃辉《经学质疑录》、皮锡瑞《经学历史》等都引顾氏之论为据,对《四书大全》严加责伐,后世往往轻忽其存在。但难以否定的事实则是,  相似文献   

2.
许衡治经,重在求理以行道。由此他重视《小学》和“四书”,并通过《大学》、《中庸》来阐发义理。进而他重实理,批评宋儒近理而乱真的流弊;并重躬行践履以行道,强调圣人之道不在训诂章句,而在真知践履。这体现了许衡经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因学分南北而常被视为"经学分立"时代,然在学术思想层面上,"折中"似比"分立"更能揭橥、统括南北朝经学之特质。"折中"不排斥"分立",而是含摄"分立"并以"分立"为前提。揆诸南北朝经学的历史,不仅有南学、北学之"分立",更有儒、玄、佛之"分立";而尤为重要的是"分立"之上又有融通——既有南学、北学的交流互通,亦有儒、玄、佛的兼综并融,因之形成了南北朝经学"博极群言"又"自有所见"的"折中"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栻作为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对"中"与"性"的看法受到了周敦颐的深刻影响,他在同朱熹书信来往的过程中,对其师胡宏的论性之说提出了质疑与批评,二人皆反对胡宏的"中者,性之道乎"一说。而胡宏的"全体"之说在张栻那里成了"统体",并且张栻认为此"统体"即为"理一"之中,而此"中"则散为"万殊",此"万殊"则即为"时中",而此"中"非"性体"而只是"状性之体"。同时,在如何看到"性善"一说的问题上,张栻提出了"名"与"实"相结合的路径,"善"为(万物)性之名而其实则各异。  相似文献   

5.
王闿运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其诗学、经学思想颇具特色,别是一家。他的诗歌理论充分肯定真情的价值、特别讲究言情之微妙,视治心为诗歌价值所在。作为今文经学家,他又特别强调治礼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出融合今古文的特点。其经学、诗学思想的内在联结在于王闿运的"自治"思想,王氏以"自治"观念统领其学说,融会贯通了诗学与经学。  相似文献   

6.
反理学思想家李贽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敢于挑战明代程朱官方经学的统治地位,要求人们摆脱理学框架的束缚,以童心破除儒家经典的权威;提出"六经皆史"的思想,反对神化经典,还原儒家经典为平常之书;并站在童心说的立场,不受经典束缚,批判以程朱经说为代表的传统经学,反对以孔孟既定的"刊定死本"的说教,成为批判传统经说的思想启蒙者.  相似文献   

7.
<正>邱汉生(1912—1992)先生著《四书集注简论》(以下称《简论》),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外庐(1903—1987)先生、汉生先生和我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开始撰写的前一年。《简论》的篇幅不大,全书只有201页,如果剔除其中一些在当时难以回避的"套话",如谈到"道德"就加上"封建统治思想",论及"天理"也会加上"地主阶级所谓天理",而且引用鲁迅先生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一文中的某些句子,如说"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流毒有待批判和肃清"等。将这些套话删去,直接探讨朱熹《四书集注》一书的本来思想,就会看到《四书集注简论》有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为我们撰写《宋明理学史》一书做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辨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儒家重义而轻利,或否定利。《周易》乾卦《文言》之"利者义之和"的命题对义利关系含有新的见解,苏洵对此进行阐释,以为义乃圣人戕天下之器,提出"徒义"与"徒利"的概念,作出义必有利而和的结论。朱熹对苏洵之论批评,但坚持固有的儒家观念,难以否定苏洵之论所具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哲学与经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陆王心学也不例外,他们的哲学与经学是密切相连的.本文从经学的角度研究陆王心学,指出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致良知,把经学纳入心学的范畴.陆王在阐发其心学思想时,也借用了经学的形式,并对以往的经典和经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陆王心学的经学特征,从心学的角度发展了经学,这是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心学发展阶段和环节.  相似文献   

10.
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继承廖平,阐发师说;重视传记,经表传里;因经以明道,义理与证据不偏废;经学与政治紧密联系.其中的某些特色,即使在整个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也是很鲜明的,由此体现出蒙文通经学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认真探讨和深入发掘的珍贵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文学总集,以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为代表,它们堪称明代文学总集的集大成之作。贺复征的《文章辨体汇选》一方面延续了明初以来“文章以体制为先”及“条分缕析”的辨体观;另一方面,他则以实际的选文辨体操作反驳了吴讷、徐师曾等人崇古抑今的观点,让辨体观具有折衷主义的色彩。这是一条更为复杂与综合的文体学术路径:借辨体之精细指向“体以济史”,以选文之荟萃指向“文以济史”,最终以“经史互济”的方式使《文章辨体汇选》达到致用的目的。“经史互济”的选本批评观最终呈现为“尊经重史”的治学态度,实现了重义理与重文学的统一,从而呈现出独属于晚明文人的“文体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朱熹的经学承上启下,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朱熹经学的论述颇多。一些学者以朱熹的著述为例探讨其经学方法,概括出朱熹寻求经文本义、兼顾训诂与义理、博采众长与实事求是等经典诠释特色;也有学者不拘著述,系统论述朱熹的解经原则或经学思想,认为朱熹解经具有依经明理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做工夫的下手处;还有部分学者对朱熹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朱熹的文学创作是在其经学研究惟求经典本义,“先体而后用”等思想影响下取得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3.
正经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宋代为"经学变古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更是受到学者的青睐。不少学者认为,自汉唐到宋初,谈经者笃守古义、各承师说,至庆历间刘敞《七经小传》出,风气才为之一变。由于刘敞敢于疑古,勇于进行学术创新,与时代精神和需要契合,吸引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展开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刘敞的研究动态;二是当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只  相似文献   

14.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15.
朱熹生活时代的时文指的是为应试而写的文章。虽然朱熹年少时写过时文,并且以时文中举,但他对于时文的态度却是较为复杂的。朱熹经常批评时文,但他并没有以所有的时文为批评对象,也没有完全否定时文。朱熹的时文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批评语言文字上"太细腻,流于委靡""文字多是轻浮"的时文,而肯定豪壮有气魄的时文;批评思想内容"侮圣人之言"的时文和只在题目上合说廉、义,而不关自家身己些子事的人,而肯定说得"天地之性人为贵"义理的时文;批评时文坏了社会风气、士子精神。另外,朱熹也提出了"深资广取""隐括以至理""得义在内"的改良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在论时文时,也对与之相关的科举制度提出了批评和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16.
扬雄为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转折点上的思想家,他在批判今文经学"固守一经"、"烦琐解释"的基础上,在创作《太玄》、《法言》时提出了代表古文经学的解经观念,主要包括"要合《五经》"的经学立场、"《易》为经首"的经典认知、"约卓艰深"的释经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反动道学对人们的思想统治 ,明代统治者 ,把宋代以来的理学家对四书的注解汇编成一部《四书大全》。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以下简称“读大全说”)是对此汇编中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批判 ,并阐述他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部著作。王夫之在《尧典》一文中说 :“天之风霆雨露亦物也 ,地之山陵原隰亦物也 ,则其为阴阳为柔刚者皆物也。物之飞潜动植亦物也 ,天之厚生利用亦物也 ,则其为得失为善恶者皆物也。凡民之父子兄弟亦物也 ,统圣之嘉言懿行亦物也 ,则其为仁义礼乐皆物也”。我国王夫之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大都把自然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刘再复“红学四书”的研读,从“归位文学”、“感悟人生的方法论”等方面,对“红楼四书”的研究思想作了创造性解读.  相似文献   

19.
<正>謹以此文敬賀李澤厚先生華誕八秩晉五道與器,乃中國古典思想之重要範疇。道器關係倘觀之以現代知識背景,涉及一系列對立項:本質與現象,理性與感性,精神與物質,抽象與具體,普遍與特殊,一般規律與個别事物。安置於此硬性對待座架,兩端之高低重輕判分甚明,理念高於現實,本質高於現象,一般規律高於個别事物,重普遍而輕特殊,重抽象而輕具體。中國古典思想亦有重道輕器傾向,然以"一個人生"而非"兩個世界"爲基本圖式,以天人偕行、物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摄命》的"亡承朕鄉"之"鄉",不当理解为有"过去"义的"往""昔",而实当读为鄉祭、鄉祀之鄉(享)。"朕鄉"实即"朕享",所谓"亡承朕鄉"就是周王在册命之始语带忧患地说他无以承受社稷之重,以凸显册命伯摄的必要性。由《摄命》的"亡承朕鄉",可知师询簋"亡承于先王鄉"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传统上,师询簋此处断句以"鄉"字属下,并读为"过去"义的"向",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