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董艺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我们知道,您起初学的是钢琴专业,但最后又选择作为一名戏曲电视节目主持人,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呢? 董艺: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很高兴与大家进行交流!成为一名戏曲节目主持人,这可能和我的家庭背景有一定关系.我出身在梨园世家,我的母亲和外公都是京剧演员,由于母亲和外公对我的影响和鼓励,以及他们对我的希望让我"不得不"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才艺.我起初学的是钢琴专业,同时也对演唱、舞蹈及小提琴等演奏比较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小杜同志:您好!您在来信中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报道怎样才能写得更深一点。我考虑了一下,想跟您谈一个问题:采访中的“自我发现”。所谓“自我发现”,就是个人观察、认识事  相似文献   

3.
传馨 《今传媒》2016,(11):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梁院长,您好!非常荣幸采访您.我看到您的博客名是厚夫,这也是您的笔名,请问您取"厚夫"为笔名有何含义? 梁向阳:你好,感谢《今传媒》的采访,让我有机会和读者进行交流!文人善用笔名,不外乎一些原因:如不想让读者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在笔名中寄寓心志等等.我起笔名时,这两种心思均有.  相似文献   

4.
思涵 《今传媒》2016,(1):1-3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王建萍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您.我了解到,多年来您一直专心钻研着播音主持工作,但是在工作之余您选择进修了旅游管理专业,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5.
思涵 《今传媒》2016,(3):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李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是一所较年轻的新闻学院,也是一所新型的学院,成立此学院的初衷是什么?可否谈谈学院目前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思涵 《今传媒》2016,(7):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董超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从2002年初您参与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的策划筹备、采编等工作到今天也有13年之久了.这么多年,您对这档节目一定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请问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在这个节目岗位上的? 董超: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范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对传媒法制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博弈日趋激烈,随之而产生新闻传播问题也纷繁复杂,贵学院在新闻传媒法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周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大数据时期的传媒转型备受瞩目,这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影响较大.在大数据时代,贵院的教学模式和育人理念较之前有什么变化? 周院长:感谢贵刊的采访!从总的方面来说,网络移动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当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的传媒教育模式,逐渐发现或者说是在近两年迅疾地发现,这些变化对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肖教授,您好!非常荣幸采访您.我了解到,您教学生涯伊始就在新闻学领域教学钻研,三十余载的教授历程,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能否谈谈您最初接触新闻学的感受?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从事新闻学教学的?  相似文献   

10.
黄枫 《今传媒》2007,(3):7-8
今传媒:翟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今传媒>杂志的采访.做记者那么多年,现在还记得第一次成为记者时的情景吗? 翟树杰:我是军队系统最早摸摄像机的人.从1982年参加全军电视编导培训到现在算起来有25年.1987年中央电视台设立军事记者站开始从事专业,拍摄了第一部电视专题片.  相似文献   

11.
"您好!我是《中国少年报》记者."在全国两会采访期间,这是笔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今年跑全国两会,和许多同行一起见证了大历史,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产生、修改宪法……但最体现使命感的,还是作为一名少儿媒体记者,为孩子说话.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张院长,您好,很技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但通过近十年的努力,贵院已经高兴能采访到您!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是澳门科发展为澳门科技大学的第三大学院,请谈谈贵院的发展情况及办学理念. 张志庆:您好,我也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2008年迎来第一届学生,明年(2018)是建院10周年.目前,我院在校生1500多名,有传播学、设计学、美术学、电影管理与制作等学科,具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拥有“多媒体新闻制作教学实验室”“金木工设计实验室”“世外陶苑:陶艺实验室”,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数位建构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齐奇,很高兴采访您.我们知道,您是从记者一步步走到节目主持人岗位的,那么,您认为记者经历对您目前的主持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齐 奇:您好,很高兴和大家交流!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央视工作,一开始没有做成主持人,而是一名记者,没有出现在镜头前,当时还很遗憾.因为自己是科班出身,当主持人也是从小的梦想.(为什么是从小的梦想?因为小时候曾三次与摄像机的镜头失之交臂.上小学时喜欢文艺,学校里编排文艺节目我总是积极分子.有一年我代表学校参加文艺汇演,电视台也派来了记者采访,我兴奋极了,可没等我上场就看到人家采访结束了,工作人员都正在收拾东西呢.第二次是参加市里的小学生演讲比赛,要录我的时候摄像机电池没电了,当时我眼泪差点没掉下来.第三次是在毛主席纪念堂举办的"毛主席百年我十岁"的纪念活动,我代表北京少先队员发言.领导讲完话记者们又纷纷撤了.至今想起这些事来仍耿耿于怀.从那以后我就暗暗期盼:以后一定有机会对着镜头说个够!后来为了实现我的心愿,我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就读于播音系.现在作为央视 12 频道的主持人的我终于可以自信地站在镜头前,不用担心自己话没说完镜头就挪开了.现在每当我站在镜头前都仿佛看到那个因为错过了镜头而伤心失望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4.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15.
6月28日上午,一位衣着朴素,头发花白,年约60岁的女同志,提了一支网兜,踯躅着走进湖北随县商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见了忙说:“老妈妈,您来办什么事呀?请这儿坐!”老同志拿出证件,那位工作人员一看,楞住了,原来是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同志前来采访。他心想,以前遇到报社记者来采访,总要有领导陪着,这位记者可真有点出奇啊!就是这样,刘衡同志开始了在随县的采访。她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过意不去地说:“您年纪这么大,到随县人生地不熟,我  相似文献   

16.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7.
思涵 《今传媒》2017,25(11)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童教授,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十九大的召开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送来了春风、鼓舞了各领域的士气,在新闻传播领域,您认为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 童教授:您好,很高兴接受贵刊采访!媒体作为党的喉舌,提高媒体公信力是永不变的课题.党和国家需要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提高舆论引导力,首先必须狠抓报刊电台媒体公信力.因为在媒体技术构造的所谓"去中心化"新媒介生态中,媒体用户不是以地域划分,移动媒体时代,一段是报刊电台权威媒体,一段是社会化自媒体,中间是网络社区.政府在发挥管理职能时,需要思考:"政府作为其中的一个行动主体,应该怎么确保报刊电台权威媒体的公信力,有效平衡媒体社会整合功能和产业功能."  相似文献   

18.
韩英 《记者摇篮》2004,(5):61-61
地方记者在工作中免不了要采访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名人,面对知名度,社会地位均高出记者几倍的名人,地方记者该如何出手,顺利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这是值得思考的。一、知觉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是与人的社会活动密不可分的,人们常把记者称为社会活动家,所以,采访是否成功,首先看记者的社会知觉是否准确,采访名人成败与否, 要看对名人的知觉是否准确、灵敏。对名人的知觉:指名人的职业、性别、特长、成就、性格、言谈、形象、风度等等形成的内部动机倾向和品质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这勿庸置疑。无论是报纸或是广播、电视,都离不开采访。但认为采访是一门艺术,而且采访还有技巧,理解却不尽相同。不少同志认为采访只不过是一问一答而已,要写出第一流的新闻,关键要靠“笔杆子”;更有一些人视采访为“出席招待会,听听座谈会”“名人可见,名胜可游”的美差。但越是涉足新闻工作时间长的老记者,越理解采访的重要和艰辛。美国约翰·布雷迪还总结了一些美国名记者进行采访的做法,写成《采访技巧》一书,读后给人启迪,采访还真有学问呢!  相似文献   

20.
1989年2月的一天,我去红霞公寓采访我国的第一代外交官姚仲明同志。采访的题目是:“中缅边界问题”。姚仲明同志是我国第一任驻缅甸大使,曾担任中缅边界谈判中方首席代表。这是我第一次采访,而且采访的是一位名人。为此,我事先作了一些准备,读了一些有关资料,然后列出了几个采访时要问的问题。我来到红霞公寓,见到了姚仲明同志。这是位和蔼的长者。姚老已经知道我的来意,一见面就热情地开门见山地问我想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