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1.公共教育经费——100亿美元以上。公共教育经费是衡量教育中资金投入的主要指标。2.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7%以上。此比重反映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3.人均公共教育经费——100美元。此指标反映居民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公共资助的数量。4.留级生百分比——4%以下。此指标从一个侧面反映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留级无疑会降低资源利用率。5.学前教育毛入学率——60%以上。此指标衡量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6.小学净入学率——95%以上。此指标是指符合官方规定的初等教育年龄的在校生数与初等教育适龄人口的比例。7.中学净入…  相似文献   

2.
2000-2003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3年我国教育经费状况明显改善:教育经费总量、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快速增长,高于"九五"期间的年增长率;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政府财政投入所占份额回升,政府教育投入更多向义务教育倾斜;义务教育总投入中,政府拨款所占比例上升;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增长率高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与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拨款的比例及差距正在缩小;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快速增长,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迅速提高;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促进了高中和普通高校规模的扩大,入学率迅速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政府拨款在义务教育总投入中的比例偏低;中西部省份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偏低,政府拨款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比例严重偏低。2003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上年略有下降,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较上年有所减少。本文通过对我国"十五"计划前三年(2000ee2003年)教育经费投入总体状况、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各级教育生均经费、财政教育资源的生均配置以及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等方面的分析(本文数据均来自各年度《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一004》),描述了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刁免入的进展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东盟各国教育情况及我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解东盟教育发展情况对于借鉴东盟教育发展经验,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推进我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有着重要意义。一、东盟各国的教育情况综述东盟各国人口识字率比例高,男女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同样的尊重,近几年教育总体发展较快。东盟国家因其地理环境、资源状况、民族构成及历史发展水平等原因,教育发展差异较大。依据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教育毛入学率等多项指标,可以将东盟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育发达国家,有新加坡、泰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第二层次是教育中等发达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第三层次是教育欠发达国家,有老挝、柬埔寨。新加坡教育系统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学后教育以及大学教育。它的教育制度既具有西方教育体系特征,又具有浓厚的东方教育色彩。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在原英国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因此它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相通;另一方面,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家,所以它的教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教育色彩。新加坡在教育的开放度方面是东盟国家中开放得最彻底、效果最好的。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实行的是双语教学,国民...  相似文献   

4.
2000-2003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0-2003年我国教育经费状况明显改善:教育经费总量、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快速增长,高于"九五"期间的年增长率;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政府财政投入所占份额回升,政府教育投入更多向义务教育倾斜;义务教育总投入中,政府拨款所占比例上升;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增长率高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与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拨款的比例及差距正在缩小;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快速增长,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迅速提高;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促进了高中和普通高校规模的扩大,入学率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5.
台湾高等教育的现状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经费投入多 在台湾,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教育经费支出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率均较大,并且逐年增长。2000年,全岛教育事业支出已达5343亿元台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5.5%。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例从1950年的8.57%增长到2001年的18.04%,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951年的1.73%增长到2001年的5.5%。其中,高等教育在教育经费支出中也占较大比例,1999年高达31.29%(含高职)。 政府各级公立大学的投入较大,嘉义大学、屏东师范学院等公立大学年政府拨款经费都在10亿元台币以上,义守大学…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从一个侧面而言,说明高等教育机会的短缺,反映了国家走向富裕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关学者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研究表明,可以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具体划分为5个发展进程:——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OO美元以下的较低水平肘,相关的多数国家处于极少数人才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一般在10%以下,这时候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OO-3000美元时,相关的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一般在10%-ZOy之间…  相似文献   

7.
1、政府重视基础教育新加坡是弹丸之国,自然资源奇缺,人力是其最大的资源。所以,从1965年建国开始,政府就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国策。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资,而且投资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60年至199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从219亿新元增加到351,68亿新元,增加了13.3倍,而同期教育公共式用从5730万新元增加到9.467亿新元,增加了1又6倍。其中.拉卜干O年代.政府用于教育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6%。而军费仅占176%。根据世界银行对各国教育开支在政府总开支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兼评《世界教育报告》中的有关结论孙绍荣一、问题的提起在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到底是相关还是不相关?如果按照各国的教育管理学教材和教育经济学教材,比较流...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作出决定,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包括(1)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2)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要做到“三个增长”、即: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还要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3)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说明了研究高等院校教育成本问题的意义,描述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成本问题的现状。通过与国外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的下降,来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问题,政府和高校要共同努力,增加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减少教育成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协整理论,利用我国1978-2009年间的数据估算了我国教育投资对三次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教育投资对三次产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期。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0.461%,第二产业增长1.400%,第三产业增长1.216%。它们的滞后期依次是10年、9年、11年、10年。但从短期来看,教育投资对三次产业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差距显著,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对教育公平形成严峻挑战。收益的外溢性表明区域高等教育只有协调发展才能稳健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必然需要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既要与全国其他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体相当",又要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搭配得当",政府应成为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上有三个方向:调整高校区域布局、调整高校招生计划、调整高校区域布局的同时调整高校招生计划。其具体可行的路径是:坚持不懈地调整高校的区域布局,建立对欠发达区域的高等教育补偿机制,制定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与OECD主要成员国在公共财政收入、教育支出结构上的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并不大,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例却相对偏低。要实现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需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我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充分开发财政性教育收入中的其他来源收入。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教育财政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上的不平衡.本文选取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与地方GDP的比例、预算内事业费拨款与基建经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占生均支出的比例等财政投入与支出指标,从经费总量、结构、生均支出三方面分析我国31个省(市)地方高等教育财政的区域差异,以期为各省级区域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探讨了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与GDP、受教育年数与GDP的空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经费、受教育年数与GDP都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教育经费关于GDP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特性,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对GDP的增长具有长期的促进效应;受教育年数关于GDP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特性,我国已进入了受教育年数对GDP增长产生长期促进效应的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宣布,将于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教育投入的增加,将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要让新增的教育投入发挥积极的正效应,必须处理好教育投入与学校办学自主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系,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产出”观,以保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教育投入研究:总量、结构及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1978年前发展缓慢,波幅较大,1978年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岭回归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教育投入受到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影响较大,教育投入总额增长更得益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育投入在结构上呈现"三升三降"的特点。教育投入在省际存在重大差异,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3·7倍多。  相似文献   

18.
使用统计和计量回归的方法,分析江西省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GDP的增长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率高于GDP和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这是合理的;但是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低,教育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波动性比较大,反映了决策者在对是否应该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uses panel data models to analyze international indicators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finance polic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among 86 countries from 1998 to 2009. We find that public expenditure per tertiary student bears a negative association with tertiary enrollment ratios, whereas GDP per capita and public spending on education as a percentage of GDP both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ertiary enrollment.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for a fixed amount of total budget and rising demands for higher education, various nations have reduced spending per college student and drawn on more private resources to expand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式”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对本地教育财政投入激励不足。如何发挥地方人大的预决算审查监督职能、构建有效约束机制来提高地方政府教育支出水平,对我国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我国各地区推动预算监督法制化为制度背景,以1999—2017年间各省份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通过立法加强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研究发现:(1)省级预算监督条例立法能够显著增加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使教育支出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平均上升约一个百分点,使地方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显著提高;(2)异质性分析显示预算监督条例立法对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层面,并且在财政分权程度更高或地方主政官员缺乏中央工作经历的地区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推动财政监督法制化是构建现代教育财政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基础,强化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是确保地方教育支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