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谈简练     
十多年前,毛主席曾经针对某些内容长而空的文章指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见《反对党八股》)这个指示,我们应该时刻切记,认真执行。写得精粹,就要求写得简练。当然,简练并不等于短小。文章的长短,应由内容来决定,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但是,有些长文章,看起来并不觉得长,有些短文章,反而觉得长,这就是简练和拉杂的区别。怎样才能把新闻、通讯和文章写得简练。需要大家具体研究。这里谈到的,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把新闻写得精粹些———重读《我军解放郑州》刘见初毛泽东的新闻文风堪称一绝。它的特色是:鲜明、生动、精粹、准确。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号召大家研究一下怎样把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并且躬亲实践,带头写短新闻。1948年10月22日,他为新华社写的消息《...  相似文献   

3.
新闻,包括特写、通讯等,要有实在、重要的内容,又要具有广泛兴趣。要新鲜、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反映客观实际。于是,多写“视觉新闻”,即形象直观性强的新闻,被提了出来。要做到这些,和采访中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观察,不就是“看”吗?不,细琢磨一下,两者不完全相同。“看”,可以只是接受客观事物的表象,只看到一些零碎皮毛,仅仅是“看到”而巳,未必真正理解,未必知道“个中三昧”。观察不仅是“看”,而且要有所“察”,观其形而察其意,有深层的理解和发掘。能通过和利用表象,显示事实的内在奥秘,深挖出其中包含着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涛 《新闻导刊》2008,(1):17-18
学界与业界常言道: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这固然同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还有数字(据)多有关系,但症结却在写作上。如果记者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些,生动些,简言之即经济记者掌握了易  相似文献   

5.
张开席 《青年记者》2008,(12):97-98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6.
把科技报道写得让人喜爱些──浅谈科技报道的写作徐耀光研究一些成功的科技报道,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之所以深受群众喜爱,主要是因为它们恰当地处理了科技新闻中准确性、通俗性、生动性、知识性和学术性的关系,使之突出科技特点而又不乏生动.那么如何把广播科技新闻写得...  相似文献   

7.
学艺十五年     
我学习写新闻报道,十五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0年,我应征入伍后在连队当文书,领导经常让我写点什么,可是我不会啊!就跑到团新闻干事那里去请教。新闻干事讲的,乍一听心里似乎明白些,可是铺下稿纸还是老虎啃天没处下牙.怎么办呢?我决定从头做起,先学着写日记,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七年.写日记觉得顺手点儿了又学着写广播稿.再到后来,发现了新鲜事,就写出来往《战友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单位投稿.结果  相似文献   

8.
简练,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新闻中充满那些空洞的概念和空泛的议论,语言冗长乏味,其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我们采写新闻稿件时,就应像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要写得简练。紧凑,写最主要的东西,而且要写得像钉子钉进木头那样,一切都钻入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二十多年来的业余新闻写作体会,报道要写得生动,必须:  相似文献   

10.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的个性是新闻性,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应以短新闻为主。短小精练,是各种新闻文体共同的写作规律。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电讯体裁”,认为“不要重复,只须用几行”。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稿件长了,读者就会把视线移开,去寻找那些简短而生动的文章看。因此,你动笔时就要想到读者,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短,并非易事,把新闻写得短而好,需要有真本  相似文献   

11.
短小精炼,简洁明快,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一切新闻体裁的起码要求。美联社专门把“简短”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朱穆之则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可以把写新闻比做打电报,把写通讯比做写信。”打电报,就要字斟句酌,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新闻信息。 然而,现在有些新闻报道,当短不短,拖泥带水,五六百字能说清楚的,偏偏要拉扯到千把字甚至更长些,既浪费报纸宝贵的版面,又浪费读者更加宝贵的时间。 有一种看法比较流行,认为“稿件短了说  相似文献   

12.
写真,是我国肖像画的传统技法,是指用简朴的墨线,形神肖似地勾勒真实人像的画法。写真与国画白描手法是一致的,常常将白描与写真结合运用,叫白描写真手法。用于新闻写作,就是用简练朴素的文字,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抓住事物的特征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鲜明新闻形象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既真实简朴,又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这里讲的写真手法,就是白描、写真相结合的手法。下面分别就记事写人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写真。 第一,写事──描摹事象。 写事,一是描写事件本身,交待来龙去脉;一是要描述场景,用逼真的新闻事象感染受众…  相似文献   

13.
报纸每天都用大量的篇幅刊登新闻。那么,怎样使新闻写得生动、引人呢?以自己的拙见,力求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是个很重要的方面。一篇好的新闻,除了事实过硬、感人(这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基础)之外,就是语言了。因为只有语言才能把事实准确、生动的表达给读者。常言说,舞蹈表达思想感情靠动作和表演;绘画表达思想感情靠线条和色彩;文章则要靠语言。没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事实虽好,也难打动读者的心。语言是增强新闻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不同于一般稿件的写作,它不仅需要作者到现实生活中去采集、去发现;而且要在采写过程中去提炼、挖掘、果断取舍,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稿件来。人们常说:“功在采访,成在写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反复推敲,仔细酝酿。如在《街头“地摊”煤球俏》一稿中,描写群众买煤球的场景时,我一开始用了“蜂拥而至”、“一拥而上”等形容词,但写后觉得这样写既不贴切,也不形象,显得苍白无力,太一般化了。反映不出当时那种热闹,感人的场面来。于是,我两次推翻重写,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场面写得具体、形象些。在最后定稿中,我是这样描写农民买煤场景的:“有拖车的,有拿筐的,也有挑担的。”这样写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抓住了这条新闻的中心画面,描写得比较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真实而可信。  相似文献   

15.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16.
一、抓眼球,提高科技新闻的关注度。科技新闻要提高关注度、抓得住读者的眼球,必须用形象、浅显的语言,当好“翻译”,同时,还要抓好人的报道。有些报刊上的科技新闻写得干巴巴,味同嚼蜡,是受了学术文章的影响科技新闻也要讲究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注重形象,因而要尽可能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引起共鸣,达到共识。徐迟先生写《歌德巴赫猜想》,如果不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写,且极富文采,恐怕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也不会感必趣。所以,一个优秀的科技记者就像一个好翻译。  相似文献   

17.
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就讲到:"应当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1946年,胡乔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上世纪50年代,新闻界前辈赵超构进一步呼吁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内新闻业内,新闻要短,  相似文献   

18.
(89) 新闻要短小精练,采写短新闻便于____发稿,____反映新闻事实。(90) 新闻要写得短小精悍,必须善于____,“避免一切多余____,”要“一__一__”。(91) 新闻要写得生动引人,必须在内容上要有生动而有意义的____,在形式上要生动____,能引人____。  相似文献   

19.
丛容 《视听界》2014,(2):118-119
网络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不少新鲜的网络词汇,例如“给力”、“有木有”、“鸭梨”。网络词汇具有广为熟知、生动简练、时代性强的特征,它们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网上交流,使网络信息交互更加生动形象。新闻报道利用人们广为熟知的文化传播方式,用简练、生动、形象的手法向公众传达明确的新闻内容。网络词汇简练、生动,对新闻报道具有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闻从业人员都有一种同感: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因为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和数字多,经常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因此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些,生动些.简而言之,即化“生硬”为易懂.就成了财经记者的首要课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