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哲人曾倡导把西方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强调作家不能割断传统。而在这“整体”和“传统”中,人的观念和人物形象的嬗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人的观念嬗变,文学中人物形象拓展的轨迹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自然化的人、奴化的人、神化的人、物化的人和人化的人。  相似文献   

2.
“后新时期文学”开始于90年代,是商业社会的文学形态,是新时期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但又不同于新时期文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及品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嬗变既有外国文学资源的摧动,更有内部传统文化的推动。道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观念、文学精神及审美形态多有或者潜在或者显在的影响,体现了文学现代化变更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和迷人色彩的作家,她就是萧红。她的生命是那么短促,可是,她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历程却充满了悲凉哀婉、凄迷传奇。她用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建构起膝跪迷离的艺术世界。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文坛因为有了她的声音而显得摇曳多姿。分析萧红的写作姿态可以在整个文学传统中审视她的独特性及意义。写作对萧红来说几乎是一种“本能的表述”,她的写作过程是与自我生命的成长同市的过程。她在写作中重述曾经有过的经验、感悟、情绪、悲欢。她的写作直通生命本体,她的话语成为她生命的一种形式。如果…  相似文献   

5.
《文学概论》教材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50、60年代,这是在苏联模式下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政治化的时期;二是70、80年代,这是停滞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确立审美论的时期;三是90年代至今,这是开拓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的学科化阶段。“文学概论”在发展中除了简单化、政治化那些不足以外,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个人创造少,多人合编多;二是教材内容的定性有一定的两难性;三是不关心或疏离了当前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上,台湾女作家笔下的怀乡文学呈现出女性书写的特色。她们多以大量琐碎而真实的故乡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淡化了“家国神话”的构建和时代风云的宏大叙述;往往透过女性中心视角下的故乡经验,表现了传统女性在中国底层社会的生存困境与婚姻悲剧;并以强烈的自传色彩,书写出女性在乡土世界里的生命成长。这种游离于当时台湾官方论述、也有别于男性作家创作路线的女性书写,带来了台湾怀乡文学中独特的女性意识、故乡情怀和成长视角。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文学”很明显由两条线索组成,两条线索平行而相对独立。一方面,体制文学毫无疑问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它对于文学生产的组织尽管已不如五六十年代,但较诸90年代以后.却仍旧称得上是有力的。另一方面,又明显存在大量位于其组织之外的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新情况。它们呈现了不同的演进。组织框架内的文学.依自身关系向前运动,“自发文学”也自有其取向、延展和转承。不过,相对独立并非彼此隔绝,两条线索在某些点上也形成交叉和互相影响。总的来说。“80年代文学”表现得像一场博弈。文学体制意志和“自发文学”意愿之间。从始至终你进我退、此消彼长。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一贯整一严密的文学体制内部,对文学走向乃至对文学本身的认识,亦不复统一,因而在制订何种政策以及如何领导文艺上出现深刻裂缝.并在掣肘之间寻求进展。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中国文坛万象纷呈 :种种的标“新”立“后”,既宣告着向旧世纪的告别 ,又试探着向新世纪的迈进 ;此伏彼起的文坛“热点”,难以慰藉文学的孤寞悲凉与离愁别绪 ;在沉沦与救赎的喧嚣中展开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却仿佛举行着一场文坛的“末日审判”。这是世纪末特定的时间段赋予文学的特殊情态和内质 ,可称之为文学的世纪末情结。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理解 90年代文坛的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于新文学传统主要强调了五四文学在与世界文学联系中所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相对忽略了在与“民间”联系中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倾向,实际上中国的“民间”与“世界文学”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20世纪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富有代表性的模式:1.世纪之初,启蒙与被启蒙者是两者关系的第一种模式;2.30年代,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产生微妙的转移;3.4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启蒙者身份丧失殆尽,这种关系模式持续到70年代末期;4.90年代,作家亲历民间。民间理念渗透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文学理论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认定为“文学”或“文学现象”,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文学活动论”,认为文学理论 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活动”,但是人们对“文学活动”的认识却又是偏狭的。该文从文学活动观的历史嬗变入手,经过系统的分析和考察,提出了一种全面而科学的文学活动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