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湖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湘楚文化的孕育与濡养。湖南文学在承继湘楚文化本质精神中,深受到屈原楚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宋明理学倡导的经世致用主张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历代湖南文学家的匡世济民的自觉襟怀和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指点江山的豪气壮志。现当代湖南文学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入开凿,对文学体裁和创作技法的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2.
湖南独特的风情物性和人文精神,造就了湖南文学鲜明的地域色彩。展示民生的人生轨迹、演绎民情的变幻风云、叹咏民俗的眷情恋歌、泼染民品的水墨丹青,是新时期湖南文学最显著的地域特色。湖南文学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一是湘楚文化内蕴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动力,二是近现代形成的经世致用、指划天下的湘学士风,三是湖南独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血脉的濡养,四是屈原楚辞所开启的激越奔放、浪漫热情的文学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学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地域文学研究中,不管是对于地域作家(群)的研究还是对地域文学或地域文学流派的研究,都离不开地域环境、地域文化(民俗)以及蕴于其中的生存哲学。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地域文学,能拓展视野,突破创作和研究的狭隘,深化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唐代河南籍作家群星灿烂,涌现了像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这样一批领军人物,他们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创造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光彩。大唐之音,和而不同,河南文学与其他地域文学相比既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也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唐代河南作家群体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主流意识强、地域色彩弱、敢于革新、样式多元化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内蕴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追求审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贺州处于湘、粤、桂三省(区)交汇处,是一个山水美丽的地方,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风情浓郁。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贺州众多的人文景观,也使得古道余韵积淀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而贺州瑶族作家又是生活在多民族杂居、民族文化频繁交流的环境中和世界文化交流更为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他们创作作品的内涵呈现多元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的一系列寻根小说和他作于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中,表现了浓郁的楚地特色,作家深受楚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使得他的寻根小说蕴含着深厚的楚文化底蕴。他作品中表现的原始巫性思维方式和楚地风俗以及屈骚艺术精神对其作品的潜在影响都是楚文化底蕴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域与家族视野中展开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路经、新方法。作家创作往往受其“文化根性”的影响,而“文化根性”的形成,不但与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文明在地化影响有关,也与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与地方民情习尚有关。家族同样也与“文化根性”相系,家族的家风、家学、家脉对作家创作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地域和家族对文学的影响在江南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江南”是文学研究中特具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女性意识的张扬在她的文学文本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女性文学演变为表现女性精神的主体性内涵与具有普泛意义的社会性特征两种态势.丁玲是现代文学中女性文学与妇女文学都留有重要作品的作家,由女性文学向妇女文学的嬗变,从《夜》的产生中可以窥见端倪.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角度入手对地域文学进行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视角之一。由于地域文学包含的文化特性远远大于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使得将地域文学和文化研究进行有机整合和扩展成为可能,而地域文学所凸显的文化属性和民族、时代特征也成为研究得以深入的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
孤独是拉美文学中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这孤独有什么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 ?拉美作家怎样解读孤独 ,又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孤独 ,使得拉美文学以锐不可当之势跃居世界文坛的前沿 ?有必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挖掘拉丁美洲孤独的根源 ,探讨拉美文学与孤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湘西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以文学的语言之美表现人类学文化事象之真,其作品,既是一组展示文学语言之美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系列有关于湘西社会历史与文化事象的人类学的“深度描写”。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对于秦代铜镜的研究一直是古代铜镜研究中的一项空缺。就目前所见,秦镜出土地域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甘肃,四川等地,基本上可以秦岭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类型。北方以传统秦式镜为主,楚化因素居次要地位,并发生变异;南方表现出多源混合的复杂特征,既有秦式镜,典型楚式镜仍占据重要地位。这反映了秦,楚,巴蜀三地之间化上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巴楚文化是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汇融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巴楚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影响着刘禹锡的民歌体诗创作.这些诗歌不但体现了巴楚文化的山水、风俗特征,而且传扬了巴楚文化的民族精神,继承了巴楚文化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昆曲艺术在明代传入湖南,在与湖南地方戏曲的长期交流中,逐步形成了带有较浓郁的楚文化风格,变苏昆为湘昆,创造了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5.
鄂南方言极具特色和个性。鄂南源远流长,传承鄂南历史文化的鄂南方言具有历史的悠久性;鄂南古属楚地,鄂南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鄂南地处湘鄂赣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鄂南方言具有明显的多元性。鄂南方言以其自身的特色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学是地域文化审美化的重要载体。湖湘乡土文学中除了沈从文传统和周立波传统,还有另一种可以上溯至19世纪以来湖湘文化所包含的哲思特质的韩少功传统。向本贵的长篇小说《凤凰台》在地域文化审美化的路向上,继承了沈从文传统的"民俗"言说和周立波传统的"政治"言说的长处,但这部长篇隐隐汲取了湖湘文学中"文化乡土—韩少功传统"的某些资源,更显现出另一种由凡俗生活所展现出的厚重的历史感,并演化为一个隐蔽的反讽文本。  相似文献   

17.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18.
《诗经》和《楚辞》自古合称“风骚”,实则开创了两大完全不同的文学传统。《诗》着重于现实,是儒家诗教的工具;屈辞则重幻想,是作家主体情志的充分体现。比较而知,《楚辞》形成的文学传统实则超越了《诗经》的大雅、正声传统。无论是在创作方法,还是在文学语言,或者是意象营构等方面对后世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都要超越《诗经》。尤其是在当前传统文化式微、西方各种学术流派占据话语强势的时代,重新认识楚辞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洪江文化是湖南洪江的地域文化。洪江文化在湘黔桂毗邻的地理环境,沅江水运的交通条件,商人组织自治的社会条件下形成,明清以来洪江与贵州清水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经济互动对洪江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从古代到民国时期影响洪江文化形成的源流有五溪文化、楚文化、汉文化、海派文化、西洋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等。洪江文化由水文化、市民文化和洪商文化构成,其中,洪商文化是引领洪江文化发展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0.
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代表性墓群,其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器物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在造型、纹饰和艺术风格上明显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象征性、情感性和多元性的审美特征,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