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互联网而兴起的网络民意收集已成为政府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渠道。本文以"以房养老"为例对政策公开讨论阶段网络民意收集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政府在对网络民意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平台制定多种多样的民意收集方式,建立动态的民意监控收集系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不同媒体间的融合并与政府建立信息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播、观点表达等方面彰显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年的"两会"上,"互联网"、"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等都成为耀眼的词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网络富集民意反映群众呼声,网络舆论的声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躲猫猫"事件是我国目前网络民意表达现状的一个必然结果,并将影响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作为一种公民权利的表达,网络民意表达的合法性已得到确立并对政府的公共决策产生了影响;网络民意表达的参与主体范围继续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且行为更加理性、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4.
"微笑局长"事件既是一件网络反腐事件,同时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是近年出现并频发的网络现象,其舆论传播机制主要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前后延续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文章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了各个阶段不同的舆论表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优劣,并就政府治理网络群体事件提出建立政府响应机制、信息公开原则及行政问责机制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凭借其交流的自主、匿名以及快速传播等特性,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一个主要舆论平台.然而,非理性和偏激的网络舆论也会给客体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影响公众认识和政府决策.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表现探索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互联网作为民意诉求的新渠道,已经成为公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从拉萨3.14事件到汶川大地震,从贵州瓮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等,面对网络民意的汹涌巨浪,有的领导干部束手无策,有的领导干部堵塞查封……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听取民意,沟通舆论,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气。网络问政为公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和表达民意开辟了崭新的通道,而2009年以来广东等地兴起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更是政府信息发布方式的创新。目前,基于网络问政和网络新闻发布的政府民意梳导策略与方式,正在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对于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发布与民意梳导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其前景分析,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玉洁 《今传媒》2016,(1):55-56
网络舆情是民意自由表达的结果,能够自我纠错,因此具有珍贵的反映民意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常常和真实民意有不小的差距,这和网络舆情的引发事件、事件信息发布方式、舆情发展过程以及网民素质息息相关.社会管理者只有了解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监测和正确分析,才能让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把关人"的作用、严格执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素质,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晓云 《新闻界》2014,(2):41-44
网络群体性事件正在成为公共性问题讨论与解决的互动平台,本文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并指出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批判的氛围和公共议题的趋向。在此基础上,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剖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认为网络媒介、各类社会问题和具有批判意识的社会公民都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建构性力量。由此,在公民精神的宣传与引导、理性公众舆论的培养、政府畅通民意与"官意"的交往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价值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亦是一把“双刃剑”,不容小觑.网络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匿名性、交互性、快捷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等成为当今网民发布共享信息的重要媒介.笔者探讨网络舆论在“青岛植树”风波中对政府公共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政务已经发展成为参政议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开设数量也在逐年成倍增长,微政务的快速发展减轻了信息获取不平衡的问题,也提高了政府和组织了解民意的途径,改变了公众的思维方式,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成为新闻事件的主体和传播者。但是微政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务微信和微博开设的数量在增长,但是质量却跟不上;在网络世界中也缺乏合理的监管机制;对舆情掌控得不到位等。但是微政务的会随着发展而改进,所以在微政务这把双刃剑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好,是政府和组织应该去思考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孙鹏 《记者摇篮》2010,(7):44-44
“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在“周久耕案”、公务员“出国考察门”事件、“局长日记”事件中,可以看到网络已经成为反腐败的重要渠道;在胡斌飙车案、许霆案、习水“嫖宿幼女案”等案件中,也可以看到网络民意对司法裁判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对行政执法的有力监督。  相似文献   

13.
2007年被网友称为“网络民意年”。在这一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进了事件的发展。每一件重大的网络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的巨大力量。在数字时代,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14.
艾萍  吴余 《东南传播》2011,(10):49-51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各类公共事件的传播扩散和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本文通过对"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传播过程和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对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互动性、主体的大众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进行探讨,根据目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自发性、匿名性、盲从性和网络暴力等问题,试图从网络自律和政府监管两个方面入手,促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更加良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谭威威 《今传媒》2014,(12):20-22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思想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公众生活的放大镜,它以强大的渗透力、独特的互动性、参与性,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以网络舆论发展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研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从政府层面具体分析政府运用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传媒手段应对网络舆论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分析未来网络舆论的走向、网络舆论对民众的影响以及网络舆论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政府妥善处理网络舆论网络热点问题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崔伟 《新闻前哨》2014,(6):63-63
信息时代,网络已然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舆论发酵的公共领域平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民意随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给政府执政能力带来巨大挑战.为及时、有效引导网络民意,处理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网络问政的方式来与网民互动,实现与网络民意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7.
从石首市政府网站被"黑"看网络民意的执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17日,湖北石首一酒店厨师死因不明陈尸门前,由于当地群众不满警方的调查而设置路障,引发群体性事件.21日凌晨,湖北石首市政府网站被黑j黑客在页面上留下"真相只有一个"等文字.之后多天,该网站都不能正常访问.[1]在以往的公共事件中,网民大多只在虚拟社区凝聚民意、表达关注.但是,此次事件中攻击政府网站的行为显示出,网民已经不局限于在虚拟社会活动,而是试图在现实社会中采取行动以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文拟抛开事件中的其他要素,单从网站"被黑"这一事件来探讨网络民意的执行问题,以及网络民意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新闻发言人与网络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辉  汪君 《新闻世界》2010,(12):141-142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为普通民众和政府部门进行政策和民意沟通而搭建的新通道。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有利于政府机构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同时也能使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微博的快速发展,以短平快、互动性强的优势异军突起,吸引了众多网友和意见领袖.由于网络已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集散地,又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情绪“晴雨表”,如何认识、把握、利用网络舆情,已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新课题.对于舆情的形成,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南京天价烟局长”等事件中,网络以最迅捷的姿态介入,并形成汹涌的“民意大潮”.网络已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20.
网络BBS论坛的匿名性跨越了现实话语表达的多重局限,为讨论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BBS已经成为使用极为广泛的重要民意表达空间。特别是近年来针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网民充分利用BBS展开自由讨论,最终形成网络舆论,从而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