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在电影的理论研究潜心于对西方文化理论的引进,迷醉于同样的演绎式推理之时,电影因数字技术的强势介入,正在经历一次"华丽的转身”,正在把各种传统的观念、程序和模式从受约束的"身体”上抖落出去,获得一次凤凰涅榘的新生.另一方面,新媒体和新艺术也给电影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除了影像风格和叙事法则的改变,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与艺术表现有关的各种新形式、新手段、新技巧持续地被引入电影.从技术到艺术,再从艺术到美学,这是任何一种艺术成长与发展所经历的一般过程.技术提供了所有这一切的基础与前提,技术的不断更新催生了艺术的实践新探索.然而,从艺术走向美学的道路,不是自然呈现的,也不是笔直通畅的——首先需要一种重返的意识,然后才是艰难的探索前行.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科技,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根据“视觉暂留”等原理,运用照相及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再投放到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渐渐综合众多电影技术如宽银幕、数字技术等等和多元电影艺术如制作手段、创作理念、镜头语言、观看期待等,成就了一门独特的电影表现艺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摄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电影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带动了世界电影业的变化,其中包括中国电影艺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电影是一种技术化艺术,每次技术革命都会使电影的形式发生改变。从默片到有声片,由小屏幕到宽屏幕,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进步一次次为电影制作方式带来变革。现代电影制作技术是一种基于影像后期数字化处理的成像技术,由不同图像虚拟合成的银幕最终影像,也就是如今常见的高清拍摄、数字特效、3D建模等。本文从现代制作技术的内容入手,探讨其在在文献纪录片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导演是靠自己的电影作品来标识身份的,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最终是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对于一个导演群体最本质的界定,应该立足于其影片在审美形态上是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论文通过第六代电影中人物视点的迁移、影像修辞的变化与迥异于前代导演的场景呈现等方面的审美实践来论证国内影坛第六代独特的审美观,并进一步阐述了第六代...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场中的视觉权力拥有复合主体性:一是观众的观看行为受到影片题材、电影技术、影像接受环境的制约;二是观众个体之间的差异和观众集体性信息沟通又生产了充足的对抗性。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切入,结合影像接受实际提出如何实现人格化影像在创作上的丰富多元,并实现视觉权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影像是通过镜头对自然物像的机械复制,它具有表现与再现的双重功能。艺术摄影以表现为主,纪实摄影则以再现为主。无论是哪种摄影,优质影像始终是它们的共同追求。早在电影发明之初,德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便坚持电影纪实生活的功能,他反对运用任何手段使电影艺术化,甚至主张不加入声音。实践与时间证明了技术的魅力,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电影注入了声音的  相似文献   

7.
王灏 《现代传播》2008,(2):153-155
纵观影像发展历史,电影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本文试图从这个艺术与技术纠结的历史当中,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对于纪录片究竟有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8.
任丰 《东南传播》2013,(9):98-102
一门艺术的形成必然有其自己的特性",第七艺术"的诞生把电影与其他六门艺术区分开来了,综合论者认为电影是综合艺术,事实上大凡每门艺术都有其综合性,但每门艺术也都有其独立的特性,否则电影就无"第七艺术"的诞生可言了,电影有别于其他六门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视觉优先的特性,就此我们不妨通过不同角度和内容对"看电影"进行探讨,一起对电影视觉优先的特性做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残疾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让更多盲人享有电影艺术发展成果,7月18日,广电总局所属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电影数字节目中心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启动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据介绍。此次“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4家单位共捐赠了100部电影资料,招募了98名职工加入志愿者队伍.其中大多数是电影创作和研究人员,他们将成为口述影像的讲述者。(消息来源:新华网)  相似文献   

10.
由人眼的技术后勤到大脑愉悦的中介后勤再到身体的延伸后勤,影像的后勤性伴随其发展始终。战争与电影的耦合使战时影像的补给变得等同于弹药一类军需品的补给,战争电影也以强大的威慑力、感召力成为后勤武器簿中的一块。影像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对身体与机器共生程度的再审,都是在社会系统中加倍协同人类活动的后勤地位的出谷。在被屏幕“轰炸”的当下,人人都持有影像武器,影像也带有更浓烈的情感强度,因而在素质教育、灾病疗愈、媒介战等领域继续发挥着精神的后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影像创作手法的不断更新,涌现出一批像《故宫》《河西走廊》《敦煌》《外滩》《冈仁波齐》等制作精良意义深刻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它们都在保证纪录片特有的纪实属性基础上,融入了电影化的影像品质和戏剧化的故事结构。本文通过对当今电视纪录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电影生产模式、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的案例分析,探讨新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2.
陈丹 《出版广角》2016,(24):78-80
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要有文学、戏剧、音乐和绘画等艺术性的内容做支撑,而且也要有科学技术做保障.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艺术的每一次发展革新都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电影制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影开始以新的面貌与形态面对世人.本文从数字电影的制作方式入手,探究数字电影作品的特性和本质,探讨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实验电影得益于电影技术的发展而又明确地反对电影的美学主张,以强烈的实验性为特征发展成为电影艺术中的瑰丽奇葩.电影技术发展、媒介更新和互联网络的日新月异不断地扩充了实验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整合了其他门类艺术的差异而发展成为新媒体实验影像.新媒体实验影像以实验电影为源头,秉承了实验电影的实验性品格,发展成了今天的集实验性、综合性、当代性、多元性于一体,融文艺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和环境美学于一炉的多媒介综合艺术,其中实验性是其得以发生、发展、繁荣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耿波 《现代传播》2019,(5):104-109
'创世电影'指的是以其逼真的'电脑合成技术'营造了环境,同时以浩繁的故事情节、人物和情节,将观众裹挟进去的电影形式。'创世电影'的核心特点是挑战人文主义。在中国电影中,中国的'江湖文化'电影具有'创世电影'的特征。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是真正意义上的'创始电影',具有开启先河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注重家文化,开出'创世影像'的可能难度很大,但并不是没有,徐浩峰的电影就具有这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德勒兹的“行动—影像”诠释了20世纪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里“情境”与“行动”之间的二元生成机制。“行动—影像”理论将好莱坞电影类型转码为相关的结构性形式,从哲学层面把握了类型电影的构成与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朱思敏  彭兰 《新闻界》2024,(2):62-72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相似文献   

17.
于瀛 《今传媒》2013,(6):81-82
人们观看电影和观看电视的态度不同,尤其进入电影院的观看更是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感,观众期待影片的高技术质量。与网络、游戏等现代媒体相比,人们观看电影的时候,期待的是一个美好而不失真实感的故事。因此,故事的虚构性和影像的真实感,在电影的体系中构成了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如何做到既符合写实的要求,又达到造型艺术和渲染氛围的目的,这是一个深刻的命题。声音和色彩、斯泰尼康等设备、数字技术共同营造梦之空间,而空间的基础需要建立在影像的真实感之上。  相似文献   

18.
李文丽 《今传媒》2010,(12):74-75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为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动力。无论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等等,电影每个阶段的发展与进步无不是以科技的革新为先导。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影响着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