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唯物史观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坚持唯物史观,必须认真分析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辩证法,反对教条主义与形而上学;必须允许其它科学的史学思想存在,使二者互相借鉴、竞相发展;必须批判地继承发展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史学思想精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史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坚持唯物史观,必须坚持辩证法;必须允许其它科学的史学思想存在,使二者互相借鉴、竞相发展;必须批判地继承发展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史学思想精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史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4月18日 ,教育部社科中心与中国史学会、北京市历史学会共同举办了“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来自北京高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黄楠森、陈先达、金冲及、龚书铎、梁柱、李文海、翟林东、胡钧、孙国华等参加了研讨会。学者们主要就如下几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 ,唯物史观与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等。中国史学学会会长金冲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一要坚持它的基本原理 ,二要对马克思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分析论证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史学界出现了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十七年历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包括:坚持唯物史观普遍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在史学理论和大规模献整理方面取得重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捍卫历史学的科学性和尊严作出了努力。十七年史学将20世纪中国史学推向新的阶段,显示出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吕振羽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五大家”之一。其史学研究气势恢弘,独树一帜,表现出以下几个特质: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研究动因上,坚持“经世致用”;在研究原则上,坚持“学术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史论相结合”和“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研究方法上,坚持运用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自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诞生以来,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不断走向科学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一、唯物史观在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理论建设来看,随着“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环境的出现,史学研究无论在范围的拓展还是理论的深化方面,…  相似文献   

7.
对梁启超在史学研究中所强调的“史德”、“方法”以及“因果”等进行了梳理,并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史学研究中“史德”是根本立场,科学“方法”是基本前提,而历史“因果”的理论阐释并不就是历史实在,只是治史者与同人以及读者展开“对话”的一种文本。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1 1月 2 5 - 2 7日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了“唯物史观与 2 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 ,全国 8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探讨的问题有 :(一 )回顾唯物史观在 2 0世纪的历程 ;(二 )当前中国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基本形势的估计 ;(三 )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作了《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 :唯物史观不仅推动了 2 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 ,还将与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保持密切的联系 ;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在更高的科学程度上运用和丰富唯…  相似文献   

9.
2001年11月25—27日,“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何兹全、齐世荣、林甘泉、龚书铎、庞卓恒等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唯物史观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评价;当前中国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基本形势的估计;21世纪中国史学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推进史学研究工作。唯物史观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运用与发展,是中国史学取得突出成就的…  相似文献   

10.
本从中国史学三十发展阶段谈它与作为“万理之统”的“道”的关系,说明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结合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古老传统,而科学性与人性的统一,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区别。因此.作认为:中国当代史学只有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史学“纪史以实”和“载道明理”的优良传统,才能显示其中国特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久已蜚声世界,在国内外宗教界、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唐西域记>实录了玄奘西游取经的见闻,真实性强,有信史之秀.<大唐西域记>体现作者的史观的多元性.其一,具有求实精神.其二,表现现实主义唯物思想.其三,显现宗教唯心主义.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文化呈多元性的,各成体系,各自一统.<大唐西域记>从宗教世界观出发,客观上为世俗历史留下珍贵的史料.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唯物主义历史学家只能从世俗视角,从宗教性著作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大唐西域记>中吸取有用的历史资料,探究宗教特色的历史观,为世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它本身就是人们对历史反思的理论总结,但反过来,它又启迪和指导着人们对幽深的历史获得一种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不仅扫清了历史的阴霾,同时,也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古人所走过的足迹。我们提倡对历史研究的态度——即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考察历史的发展,而并未强调和限制用何种具体的理论去研究历史领域内所有的问题。唯物史观并不存在阶级的局限,它不是迷信,也不是偏见;而是探索的方舟,是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史学研究与其社会变动和时代精神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学科的日趋成熟,美国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为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科学史学在新史学中独占鳌头。当然,美国的社会科学史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史学家们已经在努力纠正这种偏差。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思想在政、史教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就是对历史的规律性总结,理应成为政、史教研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为有效地理解、掌握历史史实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范式;具有“与时俱进”特性的“三个代表”思想,能够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借鉴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后,史学理论界针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最敏感的问题,发出了不同声音。本文试图以近代上海八仙桥城区的研究为例,探讨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下,借用其他学科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城区史,完成新形势赋予史学工作者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大型中国史书的编纂与史体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书是新时期史学变革诸内容的载体,尤其是大型史书的编撰,史体必须创新。以白寿彝等为代表的史学家在深厚学养基础上,自觉整合多种史书体裁的长处,创造了“新综合体”、“新编年体”与“新纪事本末体”,走出了中国史书编纂的一条新路,显示出中国史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魏野畴的《中国近世史》于20世纪20年代初脱稿,1930年出版,该书导言部分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唯物史观,是中国第一部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著,它奠定了魏野畴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论隋朝修史     
终隋一代虽未修出一部辉煌的史学巨,也没有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史学家,但隋朝史学决不是一片空白。史学家魏澹、王劭、牛弘等对纂修前代史和当代史做了大量工作。唐贞观年间历时八载修成的前五代史多得益于隋修诸史。  相似文献   

20.
涌起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在五四以后并未消亡,而是逐渐演变为一大流派。其与唯物史观并不属于同一体系,但在史学主张上存在着诸多相通和暗合之处。因唯物史观居于更高的理论层次,故而就两派的相互影响而言,究以新史学受影响为大,有的学者甚至发生治学方向的转变;同时,也有学者在对唯物史观部分观点予以吸收的基础上,试图对新史学体系进行修正和重构,以与其相抗衡。具体而言,唯物史观对新史学派影响最为突出者,是其核心历史解释观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基本进程;推动和影响社会进程的诸项原因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而与其他条件形成合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史学派继续加强或重新学习唯物史观,从而使学术研究达到新的境界,其中以周予同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