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前多元民族文化激荡融合为唐诗形成独特的格律体式和精神气质创造了重要条件。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创作者的民族身份和诗歌文本展现出来的主题、内容、风格、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也使得唐诗成为特定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艺术呈现。在唐代之后,唐诗又以其独特的价值促进新的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并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从产生、发展到唐代之后的被接受和产生广泛影响,唐诗与每个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作为我们当下统战工作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唐诗研究中的盛唐气象概念,一般可上溯至宋代的严羽。但严羽所概括的盛唐诗的气象特征是“浑厚”,与个人用盛唐气象指称盛唐诗的艺术特征并不完全相同。这一概念内涵的确立,导源于殷“气来”、“情采”说,经唐宋明清学者的补充发展,才逐渐达到今天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3.
唐诗趣语     
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了无数中外读者。出于对唐诗的喜爱,我归纳了一些唐诗中的问与答,希望它能带来学习之余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动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纪晓岚批点唐诗》中,可以梳理出纪晓岚唐诗文艺观。主要体现为:指出唐诗"气韵天成、兴象天然",对盛唐气象标举、敬仰;认为唐诗"雄浑开阔、深妙圆融",对唐诗意境首肯、探索;"论诗以世",对唐诗发展、诗风流变把握评价;"不压于盛名",对唐诗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梳理纪晓岚唐诗文艺观,对纪晓岚研究、唐诗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诗宋诗风格不同,气象迥异。唐诗总体风貌昂扬向上,积极乐观,气度非凡,宋诗却毫无唐诗之雍容气度与豪迈气势。唐诗主兴象,而宋诗主理趣。  相似文献   

7.
唐诗气象是指贯穿唐代诗歌的时代风貌和美学品质,显著特征是“雄壮浑厚”。唐诗气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它经历了初唐之起始、盛唐之正宗、中唐大历之接武、贞元之流变、乃至晚唐之遗响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宋敏 《云南教育》2022,(12):33-3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唐诗为何能在灿烂的唐朝文化中独领风骚,推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唐诗里面有哪些优秀的文化精神,对今天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启示?这系列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唐诗是中华文化繁荣时代的精品,唐诗意象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衬托性、组合性、通感性等特点,揭示唐诗的这些特点,对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操和诗歌的精髓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雪浪斋诗话》云:“诗止于唐”。尽管世人颇多微词,但是在唐诗的巨大宝藏中、珍珠玛瑙黄金白璧俯拾皆是,由不得人们不承认这个事实。宋代诗论家严羽指出,“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从沧浪诗话·诗评》)这“气象”二字用得绝妙,一语便道破了唐诗——尤其是把唐音奏得最响最高亢的盛唐诗,是前人无法企及,后人无法模仿的。“盛唐气象”是盛唐人所独创的特有的现象,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盛唐气象”,何谓“气象”?古人已有过许多的阐释·宋严沧浪云:“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  相似文献   

11.
林庚先生构筑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唐诗学体系,在义理与辞章两方面已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唐诗研究充分体现了宏观学史认识与微观唐诗作品分析结合的特色;以“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传神、准确地概括了盛唐诗歌的神髓;理清了唐诗浪漫主义渊源发展的脉络;其唐诗作品分析渗透了深邃的艺术哲理。  相似文献   

12.
杜审言与“初唐四杰”及沈宋处于同一时代,他的创作更为完美地体现了初唐时期诗歌律化的特征.其内容与风格都初步展示了盛唐气象。杜审言在唐诗律化进程中作出了筚路蓝缕的尝试.其雄阔的创作风格对盛唐诗风实有导先之功。  相似文献   

13.
伤春悲秋是历来文学作品中的多出现的意向,是诗人借景感怀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特殊季节对诗人思绪的影响.本文从“古人为何伤春悲秋”这个问题起笔,分析《唐诗三百首》中的“悲秋”诗歌,归纳总结其中涉及到的秋季气象现象,通过对气象现象的分类、分析和总结,探讨气象现象对古代诗人心情的影响,以求解释古人“伤春悲秋”的气象学原由,从而加深对唐诗中的气象意象的理解与认识,丰富唐诗的多元化解读.  相似文献   

14.
李雪连 《英语广场》2020,(27):18-21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唐诗选集,流传广泛且影响深远。《唐诗三百首》的译作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帮助国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辉煌的历史文明。本文从刘宓庆翻译美学出发,通过形式系统中的语音层、词语层以及句段层和非形式系统的"情"与"志"、"意"与"象",对《唐诗三百首》许渊冲译本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唐诗经典融入到高职院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唐代经典文化的浓缩与融合,增强高职留学生的兴趣,从教学方法与技巧上面入手,增强高职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课程的结合度,发挥出课程教学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雪 《英语广场》2022,(4):18-2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又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在唐诗中"月亮"意象的运用十分广泛,研究"月亮"意象及其隐喻翻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文化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唐诗的分析,将其中的"月亮"意象大致分为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的人,译者在对这些隐喻进行英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采取对等翻译、等效翻译、明晰化翻译以及逆向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引领学生走进唐诗,通过背诵、品读、演读和讨论等到环节,让学生对话唐诗,和作者产生思想情感共鸣,感受月亮文化,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促使学生对古诗的吸收和积累,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诗的国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作品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隐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世界现、人生现和价值观。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唐诗素描     
导读平台:唐诗是中华文化之树上永远鲜活的硕果,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瑰丽而永恒的风景,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解读。台湾作家张晓风曾由张继的《枫桥夜泊》演绎出了一个落榜者的故事———《不朽的失眠》,真挚动人。这里,我们给同学们推出一组以素描和写意传写唐诗的文字,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感受一下唐诗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文把唐诗纳入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发展中来考察,探讨“盛唐气象”的渊源及展开。文章从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对初唐诗风的影响谈起,分贞观诗坛、武后诗坛和开天诗坛三个阶段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