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新闻导刊》2008,(3):14-1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2.
朱亮 《新闻导刊》2008,(3):13-14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3.
王珏 《新闻导刊》2008,(3):16-17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建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报集团各家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报道组赶赴灾区,先后有170多位记者参加了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最前沿,用一组组文字、一幅幅图片,为广大读者及时献上了具有震撼力的最新报道。同时,在大难面前,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惨烈、人民的悲痛、战士的勇敢和人类的大爱无边,心灵一次次冲击,眼泪一次次突涌,让我们这些“80后”年轻记者经历了终生难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的讲述吧——  相似文献   

6.
一幅《生命的敬礼》的照片(见本期插页一),让世界认识了"敬礼小孩"郎铮,而照片的作者、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却鲜为人知。一幅成功的照片,其实只是记者在灾区拍摄上万张照片中获得的"幸运",只是数十次出生入死地深入重震区采访的回馈。为此,我们特约杨卫华为本刊独家撰稿,记叙自己在汶川大地震中非常态的抗灾摄影经历。作者平实道来,令人感同身受,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7.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其破坏之大、影响之广、救灾之难均为历史罕见.地震发生后,许多新闻记者选择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向全国人民迅速、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新闻.记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地震现场他们是最早目睹惨象的第一人,与此同时,他们自身也身处危险的环境中,许多现场记者都先后出现过恐惧、失眠、噩梦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在离开灾区后还依然惶恐不安,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即所谓的"心理创伤(trauma)".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08,(8):26-26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10.
5月以来的连续暴雨,给闽西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灾难.作为《闽西日报》记者,我先后四次深入灾区,耳闻目睹了发生在灾区的许多鲜活事实,以极大热情做了报道,先后独立完成或与同事合作在《闽西日报》刊发消息、通讯、图片、言论、述评共计40多篇(幅),为鼓舞灾区人民的斗志,展示老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参考,均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大地震和特大海啸震惊了整个世界。本文作者随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队员奔赴灾区一线,展开高强度的采访报道,13天里历尽艰辛,为《人民日报》、人民网、《环球时报》发回了40余篇文字稿件和200多幅图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本刊特约作者撰文,述说他在灾区一线采访的过程和体会。本文作者已两次赶赴前线采访灾区和国际救援行动,他迎难而上,精心报道,展现了中国记者良好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从四川地震灾区回到南京已有数日了,有一幅画面依然经常在眼前浮现:在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城,断壁残垣之中已看不到普通老百姓,除了救援队伍就是记者,从全国各地来的都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中央到省市的党报记者。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0月21日至11月22日,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和高级记者周原又一次回到他们的家乡河南.这是他们第三次联袂采访调研.第一次是在1965年冬,距今28年.那一次他们深入豫东老灾区兰考,和着泪水,七易其稿,写出了整整教育一代人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字里行间,表现了对一个优秀县委书记的敬,对人民的爱.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21日23时16分,云南省大姚县发生6.2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随最后一批救灾部队撤离救灾现场,历时10昼夜,不仅记录了救灾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灾区群众在抗震救灾中的一桩桩感人事迹,还留下了一次次难忘的采访经历。记者差点“当到头”22日13时,记者乘采访车沿通往滇西方向的昆(明)楚(雄)公路急驰。当日凌晨获悉大姚地震后,记者就调动了所有的“关系网”,获取“第一手资料”。天不亮,就先后从云南省地震局、省军区和驻滇某集团军及武警部队,了解震中位置、受灾情况和救灾动向。其…  相似文献   

15.
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大规模投入到一场灾难报道中的集体行动,也是对中国记者专业水平、职业操守的一次集体检阅。五年之后,芦山地震发生,勇敢的中国记者们再度集结起来奋勇进入灾区为公众报道新闻,但记者们也遭到了质疑:记者进入灾区是帮忙还是添乱?近期,深蓝财经记者联盟组织了关于灾难新闻的专题研讨会,多位嘉宾和同仁通过QQ群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下面刊发研讨会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方报记者,我最“得意”的作品,并不是获省一等奖的作品,而是爬山涉水追寻新闻美学价值而得到的一束沾露的“野花”——温州日报1990年冬“灾区行”系列报道。 那一年,温州市连遭5次强台风袭击,灾情十分严重。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奋起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由于我曾经在农村长期生活过,尝过农民正常年景度春荒那个吃马铃薯、球菜叶,喝地瓜丝粥的滋味,这就很自然惦念着如今遭灾的百姓面临明年春荒威胁,将如何生活并力克难关呢?这个问题也正是广大读者和上级党政领导欲知而未知的。当时我是温州日报总编辑,便与四位记者组成“灾区行”采访小组,在半个多月里,带着铺盖,夜宿小镇山村,日行溪边小路,不打扰县委领导机关,不要他们派车派人伴送,一路上直接深入到苍南县马站、文成县珊溪、泰顺县百丈3个区、12个乡镇的19个行政村采访。前后20天,连续在报上发表了10篇特稿和5幅新闻照片,在省内外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17.
四川雅安地震,江苏扬州日报社两个文字记者不仅深入灾区震中一线采访,更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同时通过远程传送、微博等现代手段,将地震灾区"实况"及时传了回来,让扬州市民及时了解了地震灾区不为人知、图文并茂的"第一手资料"。赴雅安采访报道的成功经验,再次说明:全媒体时代的文字记者,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型升级",拥有摄影等"硬功夫",成为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8.
王普 《新闻实践》2005,(2):19-19
过去,国际上发生重大灾难事件,都是欧美记者抢尽风头。然而,在此次印度洋海啸报道中,中国内地媒体首次派出记者前往采访,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和优秀的职业素质,为境外同行所瞩目。 记者见到, 《羊城晚报》、 《京华时报》、 《南方日报》、 《解放日报》、上海东方卫视、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派出近20名记者前往灾区。这些地方记者没有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机会,没有拿通稿、文件的渠道,惟一的办法就用"腿"来跑新闻。  相似文献   

19.
4月14日7时49分,无情的地震将玉树这片美丽的高原草原撕裂得支离破碎。一个个灿烂的生命瞬间消失,成千上万名群众倒在废墟和血泊之中。几分钟后。记者从网上得知这一消息。12个小时后,记者站在了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上。从14日13时30分接到命令.随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飞赴玉树灾区,到17日中午,记者已在灾区穿行72小时。  相似文献   

20.
近日从报上读到一条奇闻,某地组织记者,赴洪涝灾区来访,曰:“新闻扶贫”。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既不象衣被可以防寒,也不象救生艇可以救人,如何“扶贫”?细读之后才知道,所谓“扶贫”,乃是记者勤奋采访,及时报道灾情和抗洪救灾情况,把灾区人民的斗志和困难迅速告知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奇闻奇就奇在这里。赴灾区采访的新闻记者辛勤工作,当然是值得表彰的。这些同志的精神无疑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骄傲。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仍然是职责范围内的正常工作,难道就因为到了灾区,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