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带来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既表现为一个政治过程,又表现为一场全球性价值观念动荡。经济政治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意识形态运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当务之急是追寻和营造适应全球化的精神家园,应摆正中国于文化精神全球化时代所取的位置,以重申和固守日常道德为基础,力求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统一,凸现主流意识形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商业广告所处理的信息主要为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日益趋同。虽然各国文化具有各自的民族性,但是人类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条件都存在着共性,这种共性就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共识。不同文化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和相通性是翻译中可能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商业广告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行为,广告的“ACCA”的功能要求广告的译文必须接近读者,以读者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文化本质在于,它是以宣传教育为中心的政治行动领域的跨文化对话,这种对话既不以达成共识为目标,也不应过度强调文化冲突而将比较止于政治文化鉴识,而是要通过文化理解,从别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设计、理论观点或实践做法中发现另一种文化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实现其目标的规律或诀窍。这种跨文化对话需要以话语形态上的可沟通性、平等与开放心态、对差异的尊重以及比较主体的价值发现意识、阈限意识作为基本条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基于“所指”和“能指”对不同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概念清理;必须努力寻求以标准化、本学科化为前提的话语对接,重视历史、文化和宏阔的社会视野,并充分实现与他国的政治社会化、政治传播、社会运动等领域的对话;必须特别关注异质性,并努力实现由“有无”之“是”向规律之“是”的视点转移;必须在全球史与现代性的历史方位上进行对话,并在宽容与党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文化和民族国家内部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文化冲突的未来走向将是人类共识领域逐渐扩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在减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是多元文化形态兼荣并茂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一定的社会基础决定着其所适用的政治秩序整合模式,整合模式变迁的合理性在于对由其社会基础所决定的潜在收益空间的释放,民主制作为一种高级整合模式,只适用于异质体社会。虽然民主与法治,更准确地说是民主基础上的法治,在思想形态上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共识,也正是在这种西方现代明价值观的全球性扩张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现代化压力。使这种思想共识演化为制度共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模仿发达国家的整合模式,而是如何促进本国社会的异质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为制度共识的发生及稳定创造充分与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民族性--对全球化研究中一个焦点性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本身潜在地包含着单一化和同质化的危险 ,由此引起了民族主义的反弹 ,以致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民族性是一种远比全球性更具根源性的力量 ,脱离民族特殊性的全球同质化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作为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哲学是最能体现全球性与民族性张力的一种文化形态 ,从而成为文化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不同诉求之间争辩的焦点 ;同时 ,分析和评论了中国哲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远古以来的客观历史实在。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创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任何文化一旦失去了"民族性",与他种文化"融为一体",那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文化渗透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侵略一样,始终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鼓吹"文化全球化"。我们必须批判和抵制"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积极有效地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使中华文化继续显示出无限生机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张雪 《天中学刊》2005,20(6):98-1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西文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性大众文化。有人认为将来可能会形成一种全球性的单一文化,并认为这一文化的中心将是西方文化。事实上,这种文化全球化的目标,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幻想而已。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及配置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与动因。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想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就必须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好机遇的同时,也使社会政治、文化认真地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积极地寻找新的对策,才能从容不迫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在社会转型的大变动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产生重大冲击的背景下,初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化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是广泛而深远的。国家的强大最终要表现在化的强大上面。民族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它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在政治经济尤其是在化方面更为严峻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为此,我们要兼收并蓄,综合创新,行之有效地保护和光大中华民族的先进化。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泛文化问题与推行反抗文化沙文主义的问题,是关涉中华民族文化生死攸关的战略性大问题。全球化首先是经济、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它对于世界多元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害。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广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化将中国政治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空环境。各国间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的增强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受到制约 ,具体表现为 :全球性经济组织的运行是以参与国若干主权的让渡和转移为条件的 ;公众信息来源的日益广泛化、多元化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约作用的扩大 ;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全球化对中国政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政治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双重影响 ,而且由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时进行 ,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 ,并把这种认识贯彻到国家内外战略包括政治发展战略中去  相似文献   

15.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作为当代人类生活的发展趋势,不仅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呈现出以往所不具有的新特征和新趋势,也使传统的文化研究的弊端暴露无疑。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研究中民族国家中心论的理论范式提出挑战,这要求我们开放研究视野,转换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以经济为发端,并辐射和延伸到政治、文化等多种领域。文化全球化不是指全球文化同质化或一体化,而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碰撞、融合和互动的过程。文化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或美国化。全球化和本土化、一元化和多元化、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保持民族文化的价值追求、主权等,将构成一对相互作用的合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对爱国主义的挑战和对民族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我们时代的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并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求哲学有新的思路,也要求它更加面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已演化为技术理性,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统治形式,人类社会进步的出路是重建现代交往,用交往理性取代技术理性,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本质是言语交际与交往资质,应将交往理性提到理性最重要的位置。并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寄托在跨文化交往与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