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志汇聚论坛,关注我们民营书业的发展,研究出版业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我今天到会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形势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2.
年鉴是一种汇编一年内重要时事文献以及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我国自从上世纪初有年鉴问世以来,到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大量出版,如今已经成为纸质印刷型文献中的重要信息载体和知识渊薮.借助年鉴,人们可以方便地查找了解现代人物、机构、法规、统计数字和各学科、行业的进展情况.但实际上,年鉴的信息和知识功能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至于年鉴的组织与管理更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李华 《编辑学刊》2005,(2):39-40
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图书,与一般的图书在购买特性上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图书的购买决策者、使用者、费用支付者往往是同一个人,而教材图书的购买决策者、使用者、费用支付者经常是分开的.大学教材的购买决策者一般是任课教师,教材费用的支付者是学生,教材的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教材的使用价值不仅在于传播知识这--般图书都具有的功能,更在于它是充当教和学之间的一种工具.所以教学方式的变革一定会深刻地影响教材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风格"一词指的是作者某种与众不同的写作个性(包括思想个性,语言个性和独特的表现方式等)在作品中的稳定而鲜明的体现.在当代中国一些知名记者的作品中,就显示出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一名记者,只要有比较独特的整体风格或语言修辞风格,即便作品不署名,读者也能看出是谁所写的.这就是说,新闻作品不但可以形成风格,而且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个人风格.南香红就是这样的一位记者.  相似文献   

5.
“屡战屡败”是狗熊,“屡败屡战”是英雄.舆论在于引导.同一事实,不同的表述,味道迥异,这就是导向. 内涵上说,导向有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品味导向之别.层面上看,导向有引导、诱导与胡导之分.引导是顺着事物的本来面目指引;诱导是明知该向东,故意指向西;胡导是自己都不明白东西南北,瞎指一气.诱导和胡导,都是误导. 西方某些媒体的记者是诱导老手.他们在报道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左国家的新闻时,往往选择性地抽取自己想要的一部分事实,再加以巧妙组合,然后很“客观”地叙述出来.报道有假吗?单个的事实没假,但综合起来看,味道全变了.中国吃西方媒体这样的亏,不是一次两次、一年两年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民的新闻摄影事业,从抗日战争起已经积累了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把我们的正反面经验加以概括,最根本的一条是:新闻摄影必须为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服务.要使这种服务卓有成效,必须:第一,按照新闻摄影自身的规律来从事新闻摄影;第二,把"五求"(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作为新闻摄影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一、新闻摄影的特性、规律和任务新闻摄影是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为人民所关注、对人民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谈地方文献的征、管、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文献是一个特定地域的文献,它是地方档案馆优化馆藏和优质服务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征集、管理和利用好地方文献,对于全面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政策措施,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和档案事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馆重视做好地方文献征、管、用是一件功在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  相似文献   

8.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12):59-61
11八(丷) "八",会意字.从甲骨文到今天,“八”基本上是一撇一捺,大都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两半的样子.因此,“八”就是“分”的意思.小篆“八”像是两个人背靠背,也有“分别”之义. 如今,“八”分别之义已经被“扒”得干干净净,当数字用的“八”是同音假借的结果,当然也是一借而不还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三国作为都使用汉字的国家,对于有偿使用媒体、非人际传播、明示广告主、发布产品和服务信息的现象,都使用"广告"这一词汇,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如果这个词汇是这三个国家根据自身历史发展和语言特点分别发明的,那么应该像三国指称近代化使用"维新""开化"和"洋务"一样,有不同的表述.我们有理由猜测,广告一词在近代中日韩三国应该来自同一个源头,经过流变,在三个国家分别落户.  相似文献   

10.
编辑意识、策划意识、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闯 《编辑学刊》2002,(3):39-42
编辑活动作为历史的产物,是人们意识到精神生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尖锐矛盾时才产生的.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精神生产都是一定社会形态之下的精神生产,它离不开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的制约,精神生产从本质而言是个性自由的,它在实践中有其主观随意性.但精神生产同时又必须是社会化的.精神产品只能来源于社会,并且必须为社会所认同,社会存在对精神产品具有质的规定性,这就是精神生产的个性自由与精神产品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编辑实践中最基本的矛盾,所有的编辑劳动都是围绕着这一矛盾的解决而进行的,所有的编辑理论也是围绕着解决这一矛盾的实践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著名的封建官僚,洋务派首领之一,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五朝,有47年的仕宦生涯.有人评价他是一位不甘寂寞、既趋新又恋旧、颇能审时度势、堪称与时俱进的风云人物.毛泽东曾说“我们最不应该忘记一个近代人物,他就是张之洞.”  相似文献   

12.
三味是从“三味书屋”说起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过描述.到绍兴旅游过的人,必定到“三味书屋”一看.其实,她就是鲁迅小时读的那间私塾之所在,私塾的主人寿镜吾老先生在书屋里挂了一匾,上书“三味书屋”,据说是清嘉庆时书法家梁山舟所书.“三味”益指读书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音西)醢(hǎi音海)(调料).那个时代,读书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享受,因此许多读书人模仿着将自己的卧室也名之曰;“三味庐”、“三味居”的.蔚为景观.  相似文献   

13.
京城的金秋,是赏菊的季节.干干净净的街巷旁,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家家户户的居室内,到处可见菊花婀娜的身姿,飘着淡淡的清香.北京人爱菊.从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北京有一位以养菊而闻名的刘文嘉先生,人称"菊花刘".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在菊花盛开的季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相似文献   

14.
评论《留白的艺术》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深思起来有两个主要原因:持续研究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注重调查研究.这两条是大众日报一直提倡的,也是理论评论部部门文化的重要内容.大众报业集团领导曾指出:评论是怎么写出来的?是研究、调查、讨论出来的.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形成了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实践的良好作风,内部有着浓厚的业务氛围.  相似文献   

15.
《现代出版》2008,(2):4-17
关于阅读,我有四个最基本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四句话是我对阅读重要性的深层认识和体会,也是我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的初衷所在。阅读的重要性展开来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跟随虎妈的足迹,狼爸欣然登台,狼声离去不远,又迎来了鹰啼.不知道下一个出场的是什么,会是蛇妈?蝎爸?谁将书写家庭教育的下一章? 莘莘学子,现在是上有鹰击,下有虎视狼窥.孩子本应拥有的充满爱意的家,现在都要成了“虎穴”“狼室”和“鹰巢”了.  相似文献   

17.
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编辑.这句话似乎应该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书店.很明显,编辑是书籍的核心制造者,是生产链的一端,而书店是销售链的一端.书店卖什么书,取决于编辑生产什么样的书,但逆向思维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书店卖的书,也在间接启迪编辑该做什么样的书.因为编辑总是会逛书店,总是会从琳琅满目的书中发现自己的选题方向和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18.
哪里是基层回答“哪里是基层”,不妨先看看什么是“基层”.《现代汉语词典》对“基层”的解释是:各级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这个解释道出了“基层”的本质,基层是我们社会组织的基石、是单位组织的一线,也就是说,基层就在田间地头、就在工厂车间、就在寻常百姓中.因此,基层具有战线广、群体多、内容丰富的特点,既有我们熟悉的街头巷尾,也有陌生的边远乡村,既有各行各业的劳动岗位,也有不曾关注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末,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化的交融和普及等与出版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的巨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版业也进入到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变革时期.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编辑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美国资深编辑柯蒂斯(Richard Curtis)的观点或许对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柯蒂斯指出,"面临今天出版业的种种变革,编辑还剩下什么工作可做呢?答案是,几乎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编辑.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销售、心理学、政治、外交等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①当然,编辑角色的调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编辑学界给予高度的关注.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本人也试图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因人成事”的误解和误用2008年7月24日,《平凉日报》有一篇题为《毛遂与蒋干》的文章,在详细介绍了毛遂的事迹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事实证明,毛遂不但有脱颖而出的勇气,更有因人成事的胆识和才干,”毛遂确实在同楚王的谈判中脱颖而出,但是他的成功是“因人成事”吗?“因人成事”也需要“胆识和才干”吗?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条成语的来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