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杨晓光 《新闻窗》2011,(3):70-70
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报业掀起了一股深度报道的热潮。随着电视采录设备的更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与报刊的竞争也将目光投向深度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60分钟》成为热门节目。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节目。  相似文献   

2.
孙亭 《东南传播》2012,(9):161-162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创了中国媒体舆论监督的一个新台阶,带动了一批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产生,其中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等,把"新闻深度报道"、"舆论监督"的概念演绎得如火如荼。本文试图探析电视深度报道所具有的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1994年10月1日,《新闻纵横》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广播界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开端。《新闻纵横》定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行使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能,突出舆论监督职能,以记兼主持人的播报形式,以新闻事实为依托,融新闻、评论为一体,夹叙夹议,配合《新闻和报纸要》、《全国新闻联播》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与来势汹汹的"公民新闻"竞争受众有限的注意力,电视媒体的重点在于运用自身独特性去战胜对手的不具备。深度报道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深化主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全新的报道形式。优秀深度报道出自精心策划,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了多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谈话节目在经历过由盛转衰之后,随着移动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再度翻红,成为了当今社会比较火爆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作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易立竞和许知远则呈现出不同的节目样态。本文就《立场》易立竞和《十三邀》(第五季)许知远为例对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主持人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闻调查》:如何办成“百年老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宏志班》播出至今,《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先后播出节目445期。《新闻调查》的记者秉承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理性的新闻专业理念,以自己优秀的个人素质把《新闻调查》打造成了中国电视调查类栏目的标杆和榜样。《大官村里选村官》、《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等一大批精品节目不仅把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带入了中国电视荧屏,也使中国电视深度报道开始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8.
温维娜  唐轶 《新闻战线》2022,(13):60-61
《小康夜话》栏目既关注乡村振兴、绿水青山、返乡创业等宏大主题,也讲到全民健康、城市小康、少数民族脱贫等新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将严肃话题“节目化”、视频节目“深度化”、传统采编“融媒化”,荣获第33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程雪 《新闻世界》2011,(8):29-30
调查性报道作为电视报道的形式之一,以其选题的典型性及值得关注的社会意义被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和西方最具特色的调查性报道节目,中央《新闻调查》与CBS的《60分钟》都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都坚持将真相的标准作为其坚定的新闻理念和立场,虽然真相是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人性中也并非只有黑和白这么简单,任性的复杂和脆弱,在面对他人时,多了一份宽容和体谅,这也成了调查性报道成功的内核。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两档节目也有其各自的特色。本文通过探讨二档节目之所长缩短,希望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任晓润 《视听界》2005,(1):70-72
十二年前,在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蓬勃发展的起步期,深度报道以其不同凡响的超越为观众瞩目,也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事业殿堂,当深度报道所涵盖的理念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时,曾经作为深度报道代表性载体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却遭遇到来自受众的“寒流”。《江苏新时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第一时间》、《西安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等“新闻超市”①类栏目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呈燎原之势,其受观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创办者当初的期待。有学者认为此“新闻超市”类栏目以其“民生”特质而堪称“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②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节目过于媚俗,降低了新闻性栏目的品位。③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顾强 《新闻世界》2014,(2):10-12
面对越来越多同类型节目的竞争,《第一时间》栏目压力巨大,寻求新的报道突破点迫在眉睫。而评论性内容的增加,成为近年来《第一时间》的创新尝试。去年年初,《第一时间》陆续抽调资深记者,以主编牵头,启动了新闻评论节目的单条制作,探索评论类节目的采访统筹、表现样式、制作流程等。这是《第一时间》栏目丰富节目形态、拓展报道视角和广度、加大报道深度、锻炼和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考古大会》作为一档考古探秘类文化节目,不仅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多元的展现空间,还创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路径.该节目强调考古文化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意义,实现了媒介情境中考古现场的独特演绎,即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沉浸式考古、社会意义深度阐释的文化式考古、历史事物多维展现的故事式考古.多种意味的考古形式...  相似文献   

13.
周晔梅 《新闻知识》2012,(12):42-43,59
深度报道在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各种媒介形式中,它被广泛运用,成为媒介品质和品牌的象征。特别是在纸质媒介中,深度报道仍然是媒体争夺受众和市场的利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案例,全面分析新闻类周刊深度报道的特性及其叙事模式,并以此为立论基点,廓清深度报道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4.
王薇  刘立荣 《新闻知识》2006,(12):19-21
《焦点访谈》是央视一个以舆论监督著称的节目,1994年4月1日正式推出,到今年的4月1日已经整整12年了。在本文中,笔者以2005年所收集到的所有《焦点访谈》文本为样本,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一年中节目的报道特点和规律。一、资料与方法本次分析的《焦点访谈》节目均来源于央视的网站,全年共计347期,收集到的资料相对完整,可以用来做各个月份焦点节目的变化分析。这次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主要是从各期节目的性质(是舆论监督类的报道还是非监督类的或是其他类的)、报道的地域、报道的领域及监督对象来分析,除此之外,还以地域为定值,观察不同性质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电视深度报道从1980年央视的《观察与思考》初现雏形,1993年开播的《焦点访谈》标志着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的成熟.本文以《焦点访谈》为例,选取其节目案例,分析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台开播一档电视深度报道,对于电视台本身、社会群体以及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微 《新闻世界》2012,(3):19-21
典型报道是我国媒体正面报道的重要形式。从2003年开始,《感动中国》在央视开播,作为典型人物报道电视栏目,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典型人物电视报道模式。本文以2003年——2011年度《感动中国》为例,分析九年间其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的创新,通过分析节目内容风格定位以及报道模式,进一步探讨典型人物报道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娟 《视听界》2011,(4):96-96
近年来,电视财经访谈节目愈来愈多,如央视的《对话》、《奋斗》,上海第一财经的《财富人生》、《中国经营者》。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之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电视财经访谈节目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报道经济,增加了经济新闻的趣味性和人情味。这类节目以个案的形式记录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大处着眼小处着笔,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围绕采访者的创业故事讲述其心路历程,有效利用叙事技巧,增加了可看性.  相似文献   

18.
1987年,作为一家地方媒体,依托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电视栏目《新闻透视》。迄今为止,这个节目可堪称中国大陆至今仍在播的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节目。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00,(5):41-42
《今晚 8∶ 00》作为一个节目形态逐渐发展成熟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从 92年 10月开播至今,已走过了整整八年的历程。其间,几经扩版,收视率由当初的 6%,发展到今天的 19%左右 (据央视索福瑞、成都市统计局 99年收视调查统计数据 ),多年来一直稳居成都地区所有电视节目收视率第一名位置,成为成都乃至周边地区 3000万电视观众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作为一个地区性电视新闻类名牌栏目,《今晚 8∶ 00》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强烈地展现着它鲜明的栏目运作特点,这些特点已成为《今晚 8∶ 00》栏目长盛不衰的精髓。   特色之一:节目…  相似文献   

20.
王庆起 《新闻窗》2008,(6):85-86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深度调查类栏目,创办于1996年5月17日。它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栏目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以制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其宗旨,制作出了一大批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调查性报道,十余年来,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2006年,也就是节目创办十周年之际,栏目组从500期节目中精选了21期有代表性的节目,奉献给广大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