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让订党报的人看党报.让没订党报的人买党报”“办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党报”.这是孙刚的追求。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挺进了零售市场,内容让读者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改革、党报、长江韬奋奖。这些关键词检索着孙刚这位“老新闻”多年的付出与求索。  相似文献   

2.
让订党报的人看党报.让不订党报的人买党报。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先后进行两次改版创新.强势进入报刊零售市场。4月1日首次改版,提高了报纸的阅读魅力.在读者中引起一片“叫好”声:7月1日再次改版,实现了辽宁日报进报亭进家庭.让党报在市场上有了让人满意的“上座率”。  相似文献   

3.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4.
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为提高新时期党报舆论引导能力,先后进行两次改版创新。第一阶段自2009年4月1日始,主要目的是提高阅读率,让订辽报的人看辽报;第二阶段自2009年7月1日始,进报亭进家庭,主要目的是提高影响力,让没订辽报的人买辽报、看辽报。首次改版是基础,二次改版是飞跃。  相似文献   

5.
时政新闻历来是党报的重头戏,是党报发挥主功能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报都非常重视。目前,很多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有的新闻还往往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口气,不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甚至会让受众产生抵触情绪,“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现状让时政新闻处于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党报为什么要改版创新进报亭进家庭 一、提高党报的阅读魅力,解决订党报的人不看党报的问题. 我国省级党报发行,基本上是公费订阅.订阅党报的人,几乎都是党的体制内的人,这些人很多订党报而不看党报.不看的原因有二:想看、愿看的内容党报没有;党报刊发的内容,对他们用处不大.订党报的人不看党报,党报在目标读者中的吸引力在丧失,党报的公信力在弱化,党报在党内的影响力在降低,在非常活跃的报刊市场中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7.
近日,随大理州党报党刊征订工作督查组到基层检查工作,了解到基层党报党刊征订工作的一些情况。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也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做好征订工作无可非议。既然各级组织对党报党刊征订工作如此重视,我也就生发出些许想法,谓之“三问”。一问书报费是否用来订党报党刊?据了解,各级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都发放有书报费用,这部分经费是随工资按月发放的。但从党报党刊征订工作情况看,很少有单位或个人将这笔钱用作党报党刊的征订。督查中还发现,少数机关单位对党报党刊…  相似文献   

8.
罗莉 《新闻窗》2007,(2):48-49
追求“平民视角”已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成为媒体抓住受众的有效手段。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也应该从“平民视角”上去进行新闻报道,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为群众所爱看,才能更好地让党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才能让党报经受得住市场的洗礼,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李金春 《军事记者》2004,(11):64-64
去年十二月,部里订报刊时.我把科长列出的报刊订阅清单.送给政委审定时.政委仔细看了一遍说:“怎么没订《军事记》?它可是及时引领我们掌握军队报道动态的良师益友啊.作为通讯报道员,你更应该精心研读它。”说完政委在订单上补订了一份《军事记》。  相似文献   

10.
提起武警某部政治处主任王营涛,机关干部都亲切地称他为“三优”主任。究竟“三优”优在哪里,且听我们细细道来—— 王主任认为,要想马儿跑得好,就得让马儿吃得饱。去年年底,政治处政工经费紧张,给报道组订报时,只订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4种报纸,主任知道后,立即指示负责订报的干部给报道组补订了《中国青年报》、《新闻与成才》等9种报刊,还购买了多种新闻理论书籍,报道员再也不用为没报看而发愁了。为了让报道员多了解上级精神,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他经常将上级指示精神优先传达给报道员;在下基层检查工作时…  相似文献   

11.
河南南阳,乡镇教师的月工资大约1500元左右。每年,他们要拿出数百元征订当地党报《南阳日报》“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你订也得订,不订也得订!”校长说。背后的操盘手则是南阳宣传部门官员。他们的逻辑是:教师是吃财政饭的,所以不能算是强行摊派,只能算是“公费订阅”  相似文献   

12.
“党报姓党,党报是报”,新华日报总编辑周正荣的观点明确而准确地表达了党报的属性与特征。泰州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承载着党的声音,负有一种特殊的政治与社会责任,但它又必须成为读者要看、爱看的新闻纸。从2004年9月1日起,《泰州日报》对版面的内容与设置进行了较大调整,调整的指导思想是摸索如何更好地把握办好党报的“三维视角”,着力在“重”、“新”、“靓”上下功夫,让党报更耐看,更好看。  相似文献   

13.
现在,许多党报都开始强调报纸的新闻性,强调贴近性,强调抓独家新闻,我认为这是抓住了关键。8年前我在某县挂职,按照县里的规定,每个县级干部可订4份报纸。订阅数字归总后,县委宣传部长有意见了:“订阅党报是一项政治任务,县领导理应带头,可大家大部分订的都是都市报,党报的订数  相似文献   

14.
提到“官气”,人们自然联想到政府,咽为只有官府之地才有可能滋生“官气”。然而,笔者发现党报特别是地方党报普遍存在着“官气”,有的甚至让人感觉到“官气”十足。这种“官气”,拉开了党报与读者的距离,影响了社会传播效果,降低了党报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单位不论大小,都要订几份报纸,其中党报是“铁板钉钉——硬碰硬”。每日上下午收报纸两叠,细读者微乎其微,一览标题便遭冷落。何故?幽默者说:“不看早知道,还不是讲这也好、那也好呗。”尖刻者说:“越说好,也许越是坏。”这种“逆反心理”,发人深思。若说读者对报纸一概不喜欢,那也太武断了。2月22日《中华工商时报》,一到办公室,便不翼而飞,争相传阅起来,10天后才传到我的手中。是什么“好消息”如此吸引人们?出人意料,原来是四条“坏消息”被人们关注。这天,《中华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我们各级党报在增强可读性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质的突破。综观被读者普遍看好的党报,其中有个重要特点是副刊真正“富”了起来。党报副刊要“富”,是党报求得发展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报纸认可的需要。 第一,从非党报性质报纸的繁荣,看读者的阅读取向,证明副刊越“富”越好。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名家赵金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叫‘主流新闻看党报,突发事件看党报,关键时刻看党报”~。这说明党报在非常时期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在读者心目中存在不可动摇的突出地位。作为党报的《柳州日报》在镉污染环境突发事件的“柳江保卫战”中,讲究宣传报道的策略,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凸显党报新闻权威,充分印证了老百姓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18.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而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优势所在。但是.当好喉舌,仅仅向“上”看是不够的,还要向“下”看。因为,党和群众是骨肉相连的关系,所以,党报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群众满意不满意,不仅是衡量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政治家办报的效果和作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检验和评判。  相似文献   

19.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20.
在努力实践“三贴近,提高党报吸引力上,这两年来,我们嘉兴日报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以“三贴近”的要求,改变以往会议报道过多、内容空洞的现状,眼睛向下,塑造党报的亲民形象。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版面“贴上”而不“贴下”,经常被一些空洞泛味的会议报道所占据,出现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窘境,严重影响了党报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