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方利山 《历史档案》2014,(2):136-141
安徽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近年从歙县农村搜集到一批专属于歙县北乡宋村“文肃祖祠”的契约文书。从其中《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歙县杨树仪租批》和《乾隆七年三月歙县杨元武卖田契》等文书内容中可以查知,“文肃祖祠”即当时歙县北乡十都一图宋村郑氏之“文肃祖祠”。这批属于文肃祖祠的契约文书多达109件,从《清康熙五十六年二月歙县郑元琨山场承租批》到《民国30年8月歙县郑继奎承租田批》,  相似文献   

2.
徽州历史档案,多产生于安徽徽州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屯溪、祁门和婺源县及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时间从1121年到1949年间,重点从南宋到清末间(1190年至1911年),内容涉及政务、土地、赋税、工商、宗法、文化和邮政,几乎涉及整个徽州文化领域,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文化凭证功能。徽州历史档案作为徽州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客观地反映了徽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研究徽州历史,总结徽州发展的历史经验,促进徽州各方面发展的凭证。徽州历史档案的文化凭证功能,还表  相似文献   

3.
<正>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又改陶知行,后改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诞生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1946年逝世于上海,享年仅55岁。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的陶家堰是陶行知先生的原籍,后来跟随自己的父母迁居到了安徽省的古溪,再后来就移居到了安徽省的古城徽州(歙县)城中的西黄潭源村中定居,故后世称其为安徽歙县人。  相似文献   

4.
正安徽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近年从歙县农村搜集到一批专属于歙县北乡宋村"文肃祖祠"的契约文书。从其中《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歙县杨树仪租批》和《乾隆七年三月歙县杨元武卖田契》等文书内容中可以查知,"文肃祖祠"即当时歙县北乡十都一图宋村郑氏之"文肃祖祠"。这批属于文肃祖祠的契约文书多达109件,从《清康熙五十六年二月歙县郑元琨山场承租批》到《民国30年8月歙县郑继奎承租田批》,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至民国,跨时222年。从文书内容上看,属于宗祠田地山场买卖、顶当、捐批文契、承租文约之类的有89份a,属于文肃祖祠坟地诉讼、族产聚散、祠堂执法、祠堂管理等等内容的诉状、议据、  相似文献   

5.
徽州历史档案,是以安徽徽州地区为主(主要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屯溪、祁门和婺源县及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包括其它地区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名人在1121年至1949年间,重点在南宋到清末间(1190年至1911年)各种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关于徽州地区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商业经营、政治制度、文化、宗教、教育、风俗、人口、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各种文字、图表等形式的原始记录,真实地记录了徽州社会发展的历程。学术界对徽州历史档案的研究,同徽州历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的徽州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这里不仅保存下来的文书文献资料汗牛充栋,浩若烟海,而且散存于徽州一府六县(即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绩溪、黟县和祁门县)城乡各地的碑刻资料极其丰富。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徽州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徽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皖南山区的歙县金川乡,有个叫潘楷忠的木匠,自1967年以来,修桥、补路、办夜校,先后花去2,400多元,一家人做的义务工还不算在内。今年2月,歙县县委特邀他参加“先代会”。徽州报、安徽日报、省电台和中国农民报都先后多次宣传了他的事迹。最近,正当我们徽州报要发一篇关于潘楷忠的专访时,突然收到潘的一封来信,请求不要再宣传他了,不然,  相似文献   

8.
陈肖 《山西档案》2006,(2):17-21
一、徽州文化及其内容近人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说:“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山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徽州地处安徽南部黄山、齐云山之间的东南丘陵地区。唐大历四年(769年)形成的州辖六县格局,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当时徽州府辖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祁门、绩溪六县,由此至明清,基本未变,因而,徽州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徽州文化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的徽州人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  相似文献   

9.
王润芳 《云南档案》2012,(10):22-24
<正>走出大山徽州(今黄山市),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始,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徽州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群山环抱,降水丰沛,植被茂密,景色宜人,盛产木材、茶叶、香菇、桐油、山笋。  相似文献   

10.
“历史仿佛风雨中飘来荡去的孤舟,而徽州就是港湾。”这是2月27日将在中央电视台1套和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放的文化专题系列片《徽州》开篇的第一句解说词。片中的徽州指的是古徽州,曾经是独立行政区划的古徽州包括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现已划归江西的婺源,面积1.3万平方公里。“徽”在古代有“美丽”之意,徽州正是这样一片美丽和独特的地方,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徽派的美学和伦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历中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海内外徽州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批珍贵的徽州乡土文献逐渐被发现、搜集和整理出版。安徽省图书馆(以下简称"皖图")收藏的明末徽州府歙县知县傅岩著录的《歙纪》就是这些众多徽州乡土文献中极其珍贵的一部。一、《歙纪》的版本、作者及其校刻《歙纪》傅岩撰,明崇祯新安(即"徽州"。下同)吴氏刻本。全书共十卷(其中卷三有目无文),线装四册。每半页八行,每行十六字(其中卷一每半页五行,每行八字)。白口,单鱼  相似文献   

12.
刘大(木魁)晚年在徽州的黟县和歙县执教多年,与徽州学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期间他写出了很多作品,也为徽州文化学术的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人们一直不清楚他是什么时候来到黟县的。本文通过对有关材料的钩沉,明确了刘大(木魁)官博士于黟的具体时间,考察了他与汪梧凤等徽州学子交往的情况,认为刘大(木魁)在徽九年不仅对徽州学子写作古文影响很大,而且对抬升徽州经学的地位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吴孟复的《刘大(木魁)简谱》也作了一些补正。  相似文献   

13.
该文献形成于1514年(明正德九年)——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共8件,保存在安徽省档案馆。此文献为徽州休宁县、歙县土地买卖、产权移转、税赋割收、山地管理和田产登记等形式的经济文书,是明代中叶以后徽州地区土地管理情况的典型记载。该文献对研究明代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档案文献遗产选刊之十二 明代徽州土地产权变动和管理文书  相似文献   

14.
三、徽州出版对古代出版业的贡献   徽州地区古代出版业无疑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徽州地区人民对古代出版业的杰出贡献主要体现在培养造就一支技精艺高的出版队伍和创造革新套印技术,采用版、拱花方法,把雕版印刷技术推向新阶段。   (一 )刻艺精熟的徽派版画   在改进雕版印刷技术方面,明清时期徽州府出版界的贡献突出。主要表现是徽州、宁国两府历代都有一支刻艺精熟的刻工队伍,尤其是徽州府歙县虬村的黄氏刻工跨朝更代,是中国古代刻书史上罕见的刻工世家和独领刻书史风骚数以百年的徽派版画。   郑振铎在…  相似文献   

15.
<新旧碎锦杂录>两种抄本(王振忠教授收藏),版本不同,内容亦不尽相同.主要反映地处徽州交通要冲的歙县南乡薛坑口一带的社会生活.诸如,徽州好儒、重科举之风,咸同兵燹波及徽州等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新旧碎锦杂录>的两种不同抄本而言,除了相同的部分外,方校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阄书、继书、合同、议单、会书、关书等内容上,从中可见徽商与徽州社会生活的诸多侧面;而葛校本的史料价值主要反映在各种联匾、设祭式、点主式、坑口开光祭文等所折射徽州社会生活与民间信仰的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16.
庄富泉(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富阳竹纸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我的祖辈是明朝宪宗年间徽州歙县迁入大源庄家村的,祖祖辈辈以纸为业。我是1954年出生的,算是土生土长的富阳人。富阳,大家都晓得是“土纸之乡”。从唐、五代起,富阳开始用嫩竹为原料生产土纸,名日“竹纸”。到了宋代,  相似文献   

17.
梁宁森 《兰台世界》2007,(13):62-63
朱熹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翁,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朱熹一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外族入侵,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代责任感.今天他的民族气节对于我们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丛睦汪氏遗书》现存光绪丙戌(1886)刊本,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均有收藏。以往的学者虽然对该丛书中个别集子有所引用,但对该丛书的性质和全部内容鲜所留意和研究。笔者日前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研读,发现这是一部以家族文学典籍为基本内容的丛书,它保存了徽州歙县丛  相似文献   

19.
《湖北档案》2006,(6):F0002-F0002
该献形成于1514年(明正德九年)——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共8件。保存在安徽省档案馆。此献为徽州休宁县、歙县土地买卖、产权移转、税赋割收、山地管理和田产登记等形式的经济书,是明代中叶以后徽州地区土地管理情况的典型记载。该献对研究明代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晓媛 《兰台世界》2016,(19):62-65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人类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是在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被保存下来的,它包括了最洗练、最精确、最珍贵,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工艺等。笔者选取歙县和绩溪县这两个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当地档案部门、文化部门的走访,从档案学专业的视角深入探究徽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