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观地说,我们一线一部分教师总是抱有课改“怨妇情结”:什么学校新课程资源、经费的不足而带来教学设备的短缺、教学手段单一化;什么新课改难以建立教师公平评价机制;什么新课改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检测;什么新课改与与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不尽吻合,家长担心,教师不放心,长此下去,课改是穿新鞋,难免要走老路……似乎新课改要在学校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90年代以来,“家长参与教育”(ParentalInvolvementinEducation)逐渐成为美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对它做一粗疏的研究,以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家长参与教育”的主要内容所谓“家长参与教育”,是指为完善学校教育工作,为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美国的很多中小学与学生家长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它主要包括: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和学校为学生主动培训家长两个方面。(一)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家长为子女择优选择入学学校。通过选择人学…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家长参与新课改能够:化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来自家长的阻力;丰富课程资源,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学校管理民主化、开放化和社会化的实现。为了有效促进家长参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应做到:理清认识,营造家长参与的社会氛围;完善家长参与的法规制度;健全家长参与的组织机构;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培训;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把搭建“民主参与”的平台.作为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础基础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学校应首先建立全方位的教育参与机制,让教育行政人员、研究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平等对话。我们认为搭建一个民主参与的平台,有目的地邀请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改革活动,有目的地举办“家长开放日”以及各种面向社区、家长的交流会等活动,让社会、家长深入地了解新课改的思想内涵和它的深远意义,理解孩子们学习的心态和活动的乐趣。这对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与民主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往我国的家园专栏大多是由老师设计、撰文的,内容基本上是从老师的角度考虑的,有时忽视了家长的需要与想法,因此,不能引起家长的阅读兴趣,更谈上不参与了。 为了使这一窗口真正成为家园共同的窗口,我们利用家长会、典型家长座谈会;与家长共商办好家园专栏的良策。在一番热烈的讨论中,我们为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爱心桥”,它寄托着美好的愿望,是家园共同建构的爱心桥梁。首期栏目是由老师和骨干家长共同设计、制作的,展出后,吸引了许多家长,并得到了一致好评。 栏目1:教子一招 在与家长的谈话、接触中,我们与许多家长…  相似文献   

6.
被改革者自称为"·建国以来力度最大"的新课改虽然在学校里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大多数公众尤其是家长,基本还处于"作壁上观"的雾水蒙头状态。专家一再出来解释:家长要放心,要支持。可家长  相似文献   

7.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在“新课改”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说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遗憾的是,“新课改”绎常遭到教师的阻抗,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乐意自觉参与,主动实施,致使“新课改”在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的效果不甚明显。因此,分析教师阻抗新课程的原因,消除教师对“新课改”的阻抗,建立与健全吸纳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决策与激励机制,将有助下“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8.
陈建玲 《师道》2004,(10):24-25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取得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孩子家长恰是社会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今课改,当我们强调课程的多元性、开放性.强调孩子学习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时,家长的力量更得到凸显。如果家长对实施课改不理解、不支持,新课改就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实施新课改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让家长成为新课改的同路人,尽快转变育人理念,重视与参与新课改。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贯彻《纲要》精神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趣的家园共育活动,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聘请专家给家长办讲座、通过墙报宣传育儿知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新课改留给了广大师生更大的活动空间,尽管高考中试题题量减少、试题难度下降,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多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归纳、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强化规律的学习.“先与后”即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势的物质或微粒优先参与变化过程,依据强弱依次类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运用自编的“小学生家长参与家庭作业行为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宁波市1736位小学生家长,结果发现:第一,家长主要通过“作业辅导”“提供支持”“作业监督”等行为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第二,“双减”政策要求的“家校沟通”“引导孩子自主管理”的行为水平相对较低;第三,子女的类型与就读年级显著影响家长的参与行为;第四,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参与时间是影响参与行为的重要变量。从“双减”政策需要家校合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两方面建议:第一,家长应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五种参与行为;第二,学校应多途径协助家长提高参与行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张晓舟 《早期教育》2009,(10):23-23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网站特有的BBS论坛和私秘性的“短消息”功能,给家长了解和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对于如何通过网络与家长交流,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园指定专人充当主持人,回复家长的提问和答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各类家长上网参与评论的越来越多,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3.
十多年前,家长对学校有着近乎“迷信”的观念:把孩子交给教师保证一切没问题。他们很少了解或参与学校的教育。然而今天,家长开始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教育,希望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希望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学校的教育正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学校也希望家长能够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美国在中小学阶段非常重视学生家长参与的作用,学生家长被视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许多学校主动邀请家长监督并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等项工作,特别是1974年颁布的《家庭教育权与隐私权法案》(FERPA)更进一步从法律上强化了学生与家长的权利。然而近年来,家长参与的热情蔓延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若自己的在校子女一遇到点儿挫折或困惑,家长们便立刻出现在大学校园或与学校相关部门打电话直接过问,甚至横加干涉学校管理事务。从而表现出种种过度的参与行为。因而,人们风趣的称之为“直升机父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课改实施环节的调研和分析发现,新课改方案中缺乏对参与各方权利关系的合理安排、忽视课程实施环节的矛盾处理以及配套措施不到位是导致新课程改革活动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制约新课改运行的诸多矛盾关系当中,主导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19年收录在中国知网的324篇论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2683篇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家长参与”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家长参与”领域的研究缺乏高影响力、高凝聚力的科研团体;国内外“家长参与”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高参与度,探讨“家长参与”对学生的多方面影响,以及影响“家长参与”的因素;未来“家长参与”的相关研究会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家长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更加注重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和不同家庭成员的参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正成为学校教育生活的"新常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家长的权利,实施过程中尚需要学校转变理念,主动作为,需要法律层面厘清家校双方的责与权,需要家长自身提高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校新课程改革从实验到实施已有五年时间,新课改呼唤综合型教师,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从教师的身上、学生的眼中、家长的理解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魅力。但在西部地区,课改还存在着许多缺位。  相似文献   

19.
教师可以说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许多教师却从各自角度出发,对“新课改”采取抵抗的态度。对此,应通过从文化的层面检视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现状及影响教师阻抗新课程的诸多因素,提出“新课改”情境下消除教师阻抗的文化重建策略,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改”。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黄全愈老师曾经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家长们很喜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社区,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原因是这种运动队一直坚持以鼓励为主,以参与为目的,教练会想方设法、别出心裁地鼓励自己的小队员。记得有一年的一个赛季,第一场球打完以后,矿矿(黄全愈老师的儿子)的队赢了。教练就让家长们面对面排成两队,把手举起来,与对面的家长握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