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鉴于道德冷漠的日益普遍化趋势,本文试通过解析道德冷漠的行为选择及心理自调节机制,力求全面深刻地揭示道德冷漠的个体心理成因,从而重构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利益驱动使个体呈现出道德冷漠。道德冷漠将道德参与者割裂为独立的个体,忽略了人际交往的交互性与集结性。关怀伦理既突出对人的感性层面的关怀,更强调对人的内在关系性关怀,因此,关怀伦理能有效消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以关怀伦理为视角探讨道德冷漠的消解,需要对道德动机移置,伦理关系共建,真实心理满足和关怀行为强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冷漠症”,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其实质是一种道德冷漠,具体表现为道德的敏感度降低、个体对于道德受助的期望感低、公众对道德行为的怀疑和不尊重、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查找城市“冷漠症”的发病原理,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城市“冷漠症”的治理,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道德想象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想象力,是蕴涵道德价值和道德意蕴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因其对行为后果“道德效应”的清晰把握,可增进个体在事前责任中反思自我、关怀他者及与群体共生共益,继而自觉自愿承担相应责任,此正契合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社会使命。而当个体在事前责任中缺乏道德想象力时,或将导致“我我”迷失、“人我”冷漠、“己群”离析,以致个体事前责任日趋式微。由此,道德教育应以克己慎独、依偎同情、重拾认同等程式化育道德想象力,对于纾解个体责任式微具有显著的道德效益。  相似文献   

5.
宋晔  魏亚平 《中国德育》2013,(14):20-23
校园道德冷漠是校园领域中的非健康状态,校园道德冷漠对学生在校园中的成长极为不利。除社会根源外,道德教育的定位错误和个体心理问题也是造成道德冷漠的原因。同情能够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同时也能促成道德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道德冷漠是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社会负面现象。从理性选择论的视角来看,道德冷漠是在恶劣的社会处境中个体对预期效益和预期代价进行理性计算的结果。高校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抵制道德冷漠、推进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借鉴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在情境中”、“助人自助”、“增权赋能”价值视角,以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能够创新高校道德教育理念和工作模式,预防和减少道德冷漠风气的滋长。  相似文献   

7.
道德冷漠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其对个体及社会的伤害也日益严重。虽则当下道德冷漠盛行,而与之相对的美德行动也并未消失,所表现出来的反抗也就更为激烈。亚里士多德详细地考察了灵魂能力之于个体行动的关系,灵魂所具有的欲望能力和实践心识能力对个体选择何种行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亚里士多德的视角出发,分析道德冷漠及美德行动的引发机制,必然对个体从道德冷漠转向美德行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语录     
《中国德育》2013,(12):5-5
@蔡蔚:冷漠是一种对生命的忽视,冷漠是一种对道德的贬损,冷漠是一种对人性的鞭笞,冷漠是一种对良心的摧残,冷漠是一种对生活的无情,冷漠是一种对生活的嘲弄。停止冷漠吧,让每个人的正义、良知、善良、博爱回归吧!@白永秀:对学生人格的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责任—人格是人的内在心理特征,决定人的气质、行为方式等。由高尚品德所塑造的人格魅力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学生、优秀公  相似文献   

9.
道德冷漠是一种道德麻木,是道德主体利益冲突的产物。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变革时期,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道德冷漠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必将对整个道德领域产生严重的危害。不仅会导致人们道德敏感的丧失,还会导致道德情感的弱化、道德责任的丧失、道德调控的弱化等等。道德冷漠分为旁观者的冷漠和受助者的冷漠,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道德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影响与教育的冷漠。要扭转道德冷漠的问题不但要建立健全道德奖惩制度、加强社会舆论建设,还要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建设和继续开展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功能主义冲突论对社会冲突的根源、类型和正功能,特别是安全阀机制的阐释,为理性看待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冷漠提供辩证性指导。物质性资源分配不均及非物质性因素分歧诱发的社会冲突,成为道德冷漠滋生的社会基础。大学生的道德冲突是导致道德冷漠的社会冲突之一,也成为高校防范道德冷漠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可以从大学生个体道德冲突干预、冲突"正"功能发挥和冲突"根源"减少等方面着手,将防范道德冷漠的机制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  相似文献   

11.
道德灌输妨碍或阻止了个体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和判断,并造成了道德无思及道德冷漠的后果。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思的道德生活.承认个体独有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价值探询与价值思考,从而避免道德灌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道德冷漠现象”是现在人们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不少人把它与通讯技术现代化联系起来。笔者试对通讯现代化与道德冷漠现象的联系、作用和道德冷漠现象的内在本质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冷漠在何种意义上是合理的道德批判尺度,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它取决于对"人-己关系"的合理性的判断。就先秦哲学来说,墨家以兼爱否定道德冷漠,道家以自然否定道德冷漠,儒家以仁爱否定道德冷漠,但三家的立场不同,理据不同,且相互批评。法家的非道德主义是一种特别的道德观。仔细分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都是合理的,但又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道德冷漠的判断没有绝对的终极真理,而应从不同视角开放地、综合地、辩证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分化、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华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遭到了现实的无情冲击,道德信仰处于一种失范状态,学校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德育价值理念与道德选择的冲突,中学功利性考量中个体的冷漠和"孤独",德育偏重工具性使个体渐失"自我",学校德育走向"虚无主义",这些现实使中学德育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旁观者研究是校园欺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对校园欺凌的积极干预和有效治理具有负面影响。个体道德认知偏差、学校道德教育乏力、家庭道德环境渲染、社会文化环境制约,是构成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促进校园欺凌旁观者向敢为者转化,实现伦理复苏,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认知能力、重建基于关怀的道德、营造反欺凌家庭教育环境、匡正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四位一体"合力作用。深化对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研究,对于有效发挥围观群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积极干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师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的不关心,实际上它是一种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本文通过例举当前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的种种表现,并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对高校教师道德冷漠原因进行剖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8.
李长伟 《中国德育》2012,(13):41-43
我们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把见义而为视为一种涵养人性、维护良序的美德。但颇为尴尬的是,让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道德冷漠、见义不为的现象,如小悦悦事件。面对需要帮助的小悦悦,路过的十多人竞无一人伸出援手。如此道德冷漠,让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见义因何不为?这里提供两种解释。  相似文献   

19.
社会观点采择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认知结构成分,个体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直接促进了人与人的理解和交流,使个体道德发展成为可能。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是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这一能力的发展能促进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形成;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也是个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道德冷漠是一种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在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道德现象,在现今社会,道德冷漠呈现日益普遍化的趋势,本文试图分析道德冷漠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其纠正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