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年后,我已经在我的“儿子”(BAN型机器人)的基础上制造了一个“孙子”(CSDU田铮型机器人),取名为“田铮”。他不像他爸爸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他的外表跟人很像,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正常人呢!他也有喜怒哀乐,动作也跟人一样。  相似文献   

2.
刘小阳 《湖南教育》2002,(10):52-52
我班有个学生,每次作文课上总是长吁短叹,抓耳挠腮,一副失神落魄的样子。下课铃声一响,他便猴精似的蹿到会写作文的同学面前,抢过作文,嘴里说:“欣赏,欣赏。”“借鉴,借鉴。”然后面露喜色,七拼八凑,草草完成任务。有一天,他主动送日记给我检查(我要求学生写日记,送不送给老师检查由学生自己决定),我一看,日记内容还比较丰富,也有些深度。我当即在文后批阅:“你的日记写得这么棒,老师在内心深处为你高兴。此篇日记颇有深度,祝贺你成了生活的有心人。老师期待你下一次佳作的出现。”接连几天,他都主动送日记给我看,但…  相似文献   

3.
《山东教育》2003年10月第29期上刊发有平邑实验中学杨士斌老师的一篇文章《我的“教育经典”》,阐述了两则小故事带给他的启发和思考。第一则故事叫“美丽的谎言”,内容是这样的的小明的爸爸在送小明上学的路上因为去捡小明掉在路上的练习本而不小心被汽车撞伤造成了眼盲。小明爱他的爸爸,也想让所有人都尊敬他的爸爸,于是他在一篇作文中把他爸爸的眼  相似文献   

4.
雅达达作的评语常常是“六要素不全,经过不具体”。他自己也觉得对“六要素”不够清楚,脑子里整天都记着“六要素”。有一天,他正对着“六要素”三个字想得入迷,眼前忽然一闪,出现了一座漂亮的房子,挂着“六要素家族”的牌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晓耕 《现代语文》2001,(10):34-34
有这样一个笑话:清朝有位秀才,平时说话作章总爱哕嗦。他进京赶考时,妻子再三叮嘱他,要他作不要哕嗦,他答应了。进京后给妻子写信:吾妻,往日说话稍哕嗦,今天说话我不哕嗦,哕嗦就是累赘,累赘就是哕嗦,因无闲暇写草头“万”字,故以“方”字去点代之,“代”与“伐”不同,盖因有撇乃“伐”也,无撇乃“代”也……  相似文献   

6.
佚名  小文 《教师博览》2004,(5):29-29
有一天,我在班里表扬了一位同学,说他这个“青翠欲滴”用得好。下一次交上来的作。几乎每个人都用了“青翠欲滴”:“教室的一角里,有盆青翠欲滴的花”:“爸爸拿起青翠欲滴的玉酒杯”:“她穿上一件绿色的裙子.真是青翠欲滴”。有一个男生居然还写:“我的鼻涕青翠欲滴……”  相似文献   

7.
鱼儿的留言     
他在河边坐了好长时间(哦!他是在钓鱼),鱼笼子里还是空空的。他不耐烦了——回家吧!他刚要收拾鱼竿,一条鱼匆匆忙忙赶来,幸好鱼钩还在水里,它紧紧咬住鱼钩:“把我带走吧!”他把鱼提起放进笼子里。“求求你了,把我也杀了吧!”他看着鱼嘴一张一合的,可是一句也没听懂。他又坐了下来,又过了好长时间没有鱼上钩。他真的回家了。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佳作常从修改来。”修改文章,就是把文章中存在的毛病改正过来,使文章变得准确、流畅、鲜明和生动。修改文章,不只是为了把文章修改好,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反复修改,培养了修改文章的习惯,从中摸索写作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历史上有成就的著作者都很重视修改文章这一重要环节。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就经历过多次修改。他对自己的作品总是改了再改,认真琢磨才公之于众,“他宁愿把他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散文大家杨朔也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他的手稿有时甚至都看不…  相似文献   

9.
老毛啊老毛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这个班,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林子,但也算是“百鸟齐聚”,各具情态。要属事多的,恐怕还是那只飞都飞不动的“胖鸟”,人称“老毛”。也不知他的哪几组基因发生突变,身高似乎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便定型了,由原来的纵向生长改为横向生长,大有“不成圆,不收手”之势。可想而知,体育便成了他的噩梦。  相似文献   

10.
阿牛的故事     
施文 《科学启蒙》2011,(11):48-49
阿土是在下午两点醒来的,可他还是觉得很累,他出声叫他的女仆。 “懒死了,快来把我的被子掀开,我很累,一点也不想动。” “喵,喵。” 懒死了推开全部的洗漱用品和供阿土选择的一排排衣服。把阿土扶坐起来之后,懒死了把自动牙刷塞进阿土张开的嘴里。顺便伸出爪子把盆里的毛巾拧干,叠好形状,在阿土吐出嘴里的最后一口水后递给他。  相似文献   

11.
训练一:爷爷是家里的闲人。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忙,顾不上他。我自己学习忙,也顾不上他。于是他自个儿“找乐”去了。他“找乐”不要紧,他花钱实在是“太不知道心疼了”。唉,这个憨大!材料挖掘:1.这则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什么?2.怎样理解爷爷“找乐”这个词?  相似文献   

12.
乌鸦寻美     
爸爸的学历像他的个头,矮墩墩的,不高;爸爸的视力要靠啤酒瓶底那么厚的800度镜片来扫描,这也难怪,都怪遗传弄得他身不高,眼不清,连脾气也是“火暴豆子”,一点就炸,而我,动不动就被他一顿“。竹笋烤肉”  相似文献   

13.
现在流行什么?当然是“他他”弹跳器了。它很小,你如果不注意看,还以为是称体重的呢。以前过马路要走人行天桥,上上下下真麻烦,现在不用了。只要你站在街边的“他他弹跳器”上,把专用卡往刷卡器一刷,“他他弹跳器”就划出一道弧线,把你发射到街对面去了。如果你过河,也不用坐渡船了,“他他弹跳器”能把你发射到对岸去。厉害吧?你问是谁发明的?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4.
一片茂密的丛林里,住着一只小松鼠。他待人非常热心,谁有了困难,他都尽力帮助。但他有个毛病,就是很粗心,很马虎,所以人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马大哈笨笨”。  相似文献   

15.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禅师就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他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地。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那入迷惑的说:“在我的手里啊!”“命运呢?”  相似文献   

16.
我十分欣赏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那句话:“即使将我置身核桃壳中,我也拥有一个世界”。其实,莎士比亚也是被命运之神囚禁在核桃壳中的人。他一生虽遭遇坎坷,但却无泪。他的泪呢?他的泪凝成了让千万万读者泪雨倾盆的罗密欧、朱丽叶、哈姆雷特。别再说一颗高贵的灵魂只有“果壳”那么大的庙宇了,高贵的灵魂能与千万万颗善良的心灵相遇!“灵魂没有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得多好。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灵魂呢,他的灵魂的庙宇在何处?我想,他的庙宇应该在优美的文学世界中,在他学生的善良心田里。我,一位60年…  相似文献   

17.
《青年教师》2004,(6):49-49
有一天,我在班里表扬了一位同学,说他这个“青翠欲滴”用得好。下一次交上来的作,几乎每个人都用了“青翠欲滴”:“教室的一角里,有盆青翠欲滴的花”,“爸爸拿起青翠欲滴的玉酒杯”,“她穿上一件绿色的裙子,真是青翠欲滴”……有一个男生居然还写:”我的鼻涕青翠欲滴……”  相似文献   

18.
我班的同学     
我们班里有个出了名的“淘气包”,名叫申鹏飞,外号叫申鹏鸟飞,他长得胖胖的,雪白的皮肤,小小的嘴巴,弯弯的眉毛,样子很可爱。可是他爱畦口水,爱打人。不过,他也有很多优点,有时爱学婴儿哭,画画画得很好,写字也写得很不错,作也很好。  相似文献   

19.
《茶之书》中载有这样一则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时,茶师却要求他重做一次。于是少庵又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上。”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出通儒的国度,大凡有成就者,大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学识。明朝大思想家、作家李贽就是如此,他既是思想家、作家,又是教书授徒的教育家。在思想上。他以“异端”自居,被称为“异端之尤”;在文学上,他认为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即赤子之心,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的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