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若干年间,《人间四月天》让许多人认识了诗人徐志摩。在三位女性间情感的游走徘徊串接起了诗人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在那个被建构的世界中,徐志摩俨然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爱情斗士。他的那份执着与不懈努力,激起了现代社会许多人的共鸣,我们仿佛觉得自己可以越过时空,成为最了解徐志摩的人;但我认为,恰是那种先期被限制了视角的欣赏,让诗人徐志摩离大家渐行渐远了。徐志摩曾在《落叶》中自述: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徐志摩的爱,是“泛爱”,从早年留学美国,欲做“一个中国的H am ilton”,到在欧洲顿悟性灵,弃…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的一生极其短暂,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剧本,但主要致力于写诗。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在追求爱、追求自由、追求美,并创造出了许多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让人过目难忘的诗歌。徐志摩共留下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相似文献   

3.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留学于此。回国后,就诗  相似文献   

4.
《海南教育》2013,(5):47-47
<正>《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是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诗歌。诗人曾经留学英国,在康桥大学读书。在那里,受到英国文明的熏陶,诗人确立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确立了自己爱、自由与美的人生观,但国内的军阀混战以及恋爱的失败,使他倍感失落,以致他的康桥理想破灭了。康桥,今通译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 (1896~ 1931)诗人。浙江海宁人。曾留学欧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硕士学位。 1921年开始写诗。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夏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并参与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 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诗风纤浓委婉,大都咏叹爱情与梦幻,在艺术形式上对新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 ……我问 (志摩):那么下文呢,你立在桥上等了多久,并且看到了虹没有 ?他说记不清但是他居然看到了虹。我诧异地…  相似文献   

6.
每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消息》、《黄鹂》等优秀诗作,都让人流连忘返。这固然是因为诗人写出了人们普遍体验到的真情至性,却也得益于诗人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其中,作者在诗歌中广泛而成功地运用了抑扬艺术。  相似文献   

7.
司有雪 《山东教育》2002,(26):28-28
现代著名诗人兼学者朱自清先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是在徐志摩还没有逝世前就这么说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确实做出过比较突出的贡献。从徐的全部诗歌创作看,他的诗是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而真正构成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和独到贡献的,是他的一部分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这类诗可以说代表了徐诗的主体。徐志摩是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最能表现诗人性灵的诗,大概要算《再别康桥》了。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新诗…  相似文献   

8.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康桥,现常译为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名胜地,作者曾于1921年在剑桥大学研究院读书。在1922年8月10日离英前,写成长诗《康桥再会吧》。徐志摩于1928年故地重游,于归国途中的11月,在轮船上写成了《再别康桥》,发表于年底。赏读诗的第一节,我们感受到的是悠扬、动听的音乐,被诗人  相似文献   

9.
台湾影视艺人伊能静曾在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扮演诗人徐志摩夫人陆小曼。此文是 她瞻仰徐志摩墓后写下的感言《衣冠冢》,收入由现代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她的散文集《生死遗言》。当他们在徐志摩的衣冠冢前哭泣相拥时,我的心却陷入了一片冷然,远远地一个人站着,像远古太虚的存在。真奇怪,我当然想过要与真的他相遇,但怎么会是这么多的人?但也就这么一瞬间,我与你的心又再度互通起来。虽然结束这么久了,但我与你的亲近却还是慢慢我明白你爱的形式,在人多里寂寞,在人也只有徐志摩永远的热血热情,让你自被一个人爱着却没有畏这并…  相似文献   

10.
理性地说,徐志摩在其诗《再别康桥》中作别的是母校一康桥,然而,诗中几次作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诗人徐志摩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那么,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里,去探究一下诗人的用语意图。一、西天的云彩,意境开阔,激人想象。这里的"西天"既可实指西方,西边的天际,暗指位于英  相似文献   

11.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徐志摩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具有美、英留学的经历,其作品呈现融贯中西的特色。《再别康桥》中意象的魅力在于既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又浸润了西方文化的色彩。从世界文学的视域研读这首诗,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可以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藤野先生》写的是鲁迅先生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时的感受,把它与梁实秋先生青年时代在美国留学时的感受比较一下,是很有趣味也是很能引发出人的许多新的想法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曾以中国的弥尔顿(英国大诗人)自相期许。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1921年开始写诗,受唯美主义、印象主义创作思想影响。1922年返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创建“新月社”。1925年第三次出国游历苏联、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与小说家、诗人哈代会晤。同年任北京《晨报》副刊编辑。1931年从上海乘飞机返北京途中失事殒命。一生著述颇多。徐志摩诗的外部结构形…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20世纪里一首出色的现代别离诗,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那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相似文献   

15.
陆耀东,1930年生,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学会副会长,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现代文学评论家,尤以诗歌研究和鲁迅研究为学术界所称道。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已出版专著《二十年代各流派诗人论》、《徐志摩评传》、《中国现代四作家论》以及《鲁迅小说独创性初探》等。  相似文献   

16.
每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消息》、《黄鹂》等优秀诗作 ,都让人流连忘返。这固然是因为诗人写出了人们普遍体验到的真情至性 ,却也得益于诗人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其中 ,作者在诗歌中广泛而成功地运用了抑扬艺术。抑扬 ,可以指声音的高低起伏 ,可以指事物的凹凸浮沉 ,可以指对事物的臧否褒贬 ;可以用于修辞手法 ,可以用于写作手法等等。通常 ,把抑扬当作写作手法看时 ,多倾向于内容的抑扬。其实 ,从广义上讲 ,写作中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运用抑扬艺术。徐志摩的诗歌把抑扬艺术运用到了一…  相似文献   

17.
张惠平 《文教资料》2006,(22):70-7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徐志摩,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大,1920年赴英学政治经济学,就读于剑桥大学。1922年辞别剑桥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康桥是徐志摩赋予剑桥大学的一个诗…  相似文献   

18.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赏析: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  相似文献   

19.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浙江海宁硖石镇人,他短暂的一生使后人惋惜遗憾,他无畏追寻完美爱情的意念令后人心醉神迷,他“纯艺术”的诗意魅力让后人津津乐道。徐志摩的诗歌《偶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文本、意象、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从而使之内涵丰富、富有哲理、意象精关、韵味隽永,表现出作者的唯美追求。虽不是洋洋洒洒、包罗万象的史诗,也不是百千行绮丽华美的长诗,而仅仅是一首十行的精美抒情短诗,却能够动人心弦,引发哲理思考,产生强烈共鸣。《偶然》绽放的独特光彩决非偶然,它是诗人矛盾心曲的吟唱,是诗人灵魂秘密的消解,是诗人无意识心理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