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音,这是《羊城晚报》读者熟悉的名字。因为这家晚报经常刊登他的《街谈巷议》。他的文风泼辣,观点鲜明;或褒或贬,有抑有扬,切中时弊。微音的多少文章说到老百姓的心里去了,人们争相阅读之余,不禁问起:“微音是谁?”微音,是《羊城晚报》原总编辑许实的笔名,去年初,因年纪大了,退居二线。他在近几年里,撰写了上千篇杂文式的新闻评论《街谈巷议》,虽曰“微音”,实乃警世醒人的暮鼓晨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实如鱼得水,笔酣墨饱,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 11月 8日,是我国第一个记者节。在这个新闻工作者的节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走访了在全国新闻界享有盛誉的《羊城晚报》原总编辑许实同志,也就是著名评论专栏《街谈巷议》的主笔微音先生。  许老年届 8旬,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有 56年,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他以“微音”为笔名撰写的评论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发挥了沟通政府与人民的积极作用,影响广泛深远。他取笔名“微音”,寓意一个人的话音总是微弱的,但每个人都敢说真话,那就会形成时代的最强音了。(以下记者简称记,许实简称许)  记:经国务院批准, 11月 8日确定…  相似文献   

3.
我与《街谈巷议》微音羊城晚报1980年复刊至今,我撰写《街谈巷议》达15载。其中离休后这几年,亦未辍笔。我已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街谈》可以没有我,我却离不开《街谈》。这些年来,我把自己的有限精力,都倾注到那里去了,它成为我的精神载体,给我以活力和朝...  相似文献   

4.
在广州,知道“许实”这个名字的人不多,可一提起微音,不少老广州就会告诉你:“不就是《羊城晚报》上写‘街谈巷议’,为老百姓说话的么。” 小学时就与报纸结下不解缘 微音,本名许实,1919年出生于广东佛山。他是一位老报人,也是一位老革命。 还在上小学六年级时,微音就在家里不定期“出版”一份壁报,虽然读者只有几位家人,但从此开始了他和报纸的不解之缘。1941年考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徽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因为参加学生运动,他被迫退学。1944年,微音参加广东东江抗日游击纵队,主持北江支队《团结报》…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界,知道羊城晚报《街谈巷议》专栏主笔作者真实姓名许实的人恐怕不多,但知道其笔名微音的却不少。在广州,微音的大名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6.
《街谈巷议》纵横谈微音作者简介:微音,羊城晚报《街谈巷议》专栏作家,最近结集出版了《微音集》。微音系笔名,原名许实。解放前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肄业。曾参加广东人民游击队东江纵队。先后奉命到越南堤岸从事地下工作,并在越南北部参加反法战争。回国后在北京马列...  相似文献   

7.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4,(12):46-46
《羊城晚报》的老报人、名新闻言论作家微音(真名许实)同志离我们而去了.他留给我们的数千篇“街谈巷议”和其他章,连同他的“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战斗精神,都已成为我们新闻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两年前,湖北业余作者杜培俊给《羊城晚报》寄去中篇小说《宝殿之谜》。久久不见回音,几次去信催问、索稿,仍然杳无音讯。一年多过去了,杜培俊无意中在广东《湛江文艺》上看到《宝殿盗杀案》一文,内容和文字同自己写的完全一样,只是作者的名字变成了“晓帆”。他写信给《羊城晚报》编辑部,要求查处。经查明这个“晓帆原是《羊城晚报》采访部文化组的见习记者。他在该报副刊部工作时将《宝殿之谜》署上自己名字投给了《湛江文艺》。《羊城晚报》编委会给窃稿作者大过处分,调离记记工作岗位,扣发三个月奖金,并责令他向作者及《湛江文艺》编辑部者  相似文献   

9.
优秀通讯员杭林同志,今年65岁,离休前是扬州市乡镇工业局副局长。如今,他的头发虽已花白,但对通讯报道工作,热情不减当年。目前,他不仅担任《中国乡镇企业报》和《中国食品报》驻扬州记者站站长、记者,还兼任多家报纸、电台的通讯员。他离休5年来,先后在报纸、刊物、电台发表新闻、通讯、论文300多篇。5年中,他先后获得《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食品报》、《乡镇企业导报》、电台等新闻单位的一、二、三等奖10多次。人们尊敬地称他是“人离休笔不离休的人”。我们来到杭老家中的时候,他正在整理、剪贴资料。我们翻了他摞起来足有二尺高的报纸剪贴,那是他30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在40多家报  相似文献   

10.
商恺,是《人民日报》的一位老记者,也是一位名记者。他从1938年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之日起,到1988年离休,在新闻战线上整整奋斗了50个春秋。那么,离休之后,他的工作,身体和家庭状况怎样呢?下面,介绍一点鲜为人知的事。 他仍是个大忙人 商恺,1948年春开始到《人民日报》工作。1949年初,《人民日报》进了北京,商恺就被分配到《人民日报》采访科当记者。他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还受聘担任中国社科院新闻学院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以及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总顾问。  相似文献   

11.
北宁市有个写稿迷 ,虽然只有小学文化 ,但他靠着顽强的毅力 ,坚持写稿40年 ,在全国7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稿件3000多篇。先后荣获《解放军报》等各级新闻单位奖励50多次 ,并17年获得《锦州日报》优秀通讯员称号。今年 ,已七十有一 ,仍痴心不改 ,他就是原北宁市文化局副局长尹端章。尹端章1948年参军 ,先后参加过解放东北、平津战役、抗美援朝 ,也打过海南岛,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的新闻作品也传到长城内外。自79年转业到北宁市文化局任业务副局长 ,直到1990年离休 ,他始终坚持业余写作。并且 ,从83年起 ,年年被《锦…  相似文献   

12.
2005年2月23日《羊城晚报》刊发了《孙道临接受采访要收费》一文,称该报记者就“电影百年”多次致电孙道临要求采访他,遭遇孙道临提出“接受采访要收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读完“全国晚报经济新闻大赛”获奖作品——发表于1993年3月10日《羊城晚报》上的述评《深圳大趋势:工业转移》,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记者看问题高瞻远瞩,分析事物势如破竹。  相似文献   

14.
和谷岩是一位出色的军事记者。他从1955年调入筹建中的解放军报社,到1985年离休,30年里,先后任记者,记者处副处长、处长,解放军报社副社长。担任社领导以后,他还多次以记者的身份下部队采访,写了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他写的大量新闻作品,有的在军队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的在新闻界产生过广泛影响。最近出版的3卷本《和谷岩文集》所收作品,就有他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过的通讯特写34篇,散文19篇,报告文学3篇,新诗8首,文艺新闻评论10篇(另有4篇发于《新闻与成才》杂志)。这些作品,虽然只是他30年军报记者生涯中为报纸所写作品…  相似文献   

15.
我很赞赏《经济日报》扩大版开辟以个人命名的评论专栏。国内报纸上,专人执笔的评论专栏并不罕见,如《新民晚报》上林放(赵超构)的《未晚谈》,《羊城晚报》上微音(许实)的《街谈巷议》等等;但是将作者真名实姓作为栏名,《经济日报》可能是第一家。从这一点来说,《经济日报》是作了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我想,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专栏作家。早在50年代,乔木同志就多次提出要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专栏作家。几十年来,名记者,名评论员倒是出了一些,名专栏作家却出得太少了。依我看,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舞台”。比如梅兰芳,天赋再高,如果不给他舞  相似文献   

16.
正《羊城晚报》2010年1月31日A1版头条刊登的《今年广东高考实行平行志愿》,确实是一件花了记者大量时间求证、推动,报社花了巨额资金抢到的今日独家新闻。笔者认为,《羊城晚报》对独家新闻第一时间做了滚动的这一做法,特别值得叫好!独家新闻《今年广东高考实行平行志愿》,它的产生有一个曲折和艰难的过程。《羊城晚报》记者第一时间听到广东省招生委员会为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和满意度,201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将实行"平行志愿"  相似文献   

17.
秦朔档案:1968年12月出生,1990年7月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南风窗杂志社工作。历任编辑、编辑室主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社长、副总编辑,现任杂志社总编辑,广州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省市青联委员。著有《大脑风暴》、《传播成功学》等4本专著。走进《南风窗》10年前,秦朔到广州谋职时,他的第一选择是《羊城晚报》。然而,由于晚报决策的迟缓,更由于《南风窗》的领导愿意给他一个试验的机会,让他试试看,他最后选择了《南风窗》。如今,当时《南风窗》的社长成了《羊城晚报》的社长,而他招进来的这个大学生已在《南风窗》掌舵。《南风窗》近年来发行量节节攀升,已成为在国内有重大影  相似文献   

18.
5月8日上午,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 《羊城晚报》是一张全国性的报纸,发行量上百万份,该报积极为帮助我区打井改水工程鼓与呼,特派3名得力记者专程来我区采访实施改水工程情况。  相似文献   

19.
《羊城晚报》于2012年11月26日A5版推出了《公务员围城内外》专版,记叙了在公务员考试热度持续不减时,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围城"内外的公务员,与他们直接对话,了解公务员的真实生活。记者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交锋,并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事实的真相。这种巧妙的写法,笔者读后深感佩服。直接对话。通讯《公务员围城内外》在前言中写道:又是一年国考热,自2010年开始"三连降"  相似文献   

20.
22岁时起笔名:布雷 1934年冬天,陈布雷刚从浙江省教育厅长位置上卸任,在两湖小莲庄休养。一天夜晚,杭州《东南日报》记者黄萍荪来访,问及当年他在上海《天铎报》写的文章哪篇最具代表性,他的回答是一篇写于辛亥革命之际的社论,题为《钱谬弩,鸱夷血,呜呼寂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