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谦益与图书编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丹 《编辑学刊》2001,(5):52-55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世称虞山先生,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礼部右侍郎.崇祯元年,(1628)因温体仁讦其贪肆不法而削籍南归,福王时复召为礼部尚书.顺治三年,(1646)预亲王多铎定江南,钱谦益迎降,被授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并充明史馆副总裁,但任职仅六月,便告病南归,自此隐居故里,以著述自娱,直到康熙三年(1664)过世,终年83岁.  相似文献   

2.
临夏州档案馆现保存着清乾隆二年十二月由理藩院(清掌管各地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下设六司,分掌部界、封爵、设官、户籍、耕牧、赋税、兵刑、交  相似文献   

3.
史书中对于明代大臣进入内阁表述为"以某部尚书(或侍郎)兼翰林学士(或殿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其中入阁阁臣所兼的尚书都是显示地位的虚衔。但是,在明代的阁臣中,江渊、焦芳、方献夫、严嵩、徐阶、严讷、高拱、孙承宗和杨嗣昌九人,都以阁臣兼尚书并实际管理所兼任的部门。明朝在初期便形成了内阁不能干预六部事务的传统,以上阁臣在不同时期署理部事,引起了官僚集体的很大反应。关注阁臣兼管部事以及其他官员对此的反应,可以看出明代政治运行中的一些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琉球官学的设立清代的国子监国子监是清代的最高学府。它是仿中国古代的国学制度设立的。国子监最早叫国子学,始设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是专门为贵胄子弟而设立的大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俱国子学性质。清沿明制,于顺治元年(1644)设国子监,一应事宜,由礼部掌行。顺治十五年改由本监自行  相似文献   

5.
赵秉忠(1574——1626),字季卿,号(山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状元。授修撰,万历四十年典试江南,取士张玮、姚希孟、周顺昌等皆为一代名臣。迁侍读学士值经筵,累迁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晋礼部尚书。因忤魏忠贤,致仕归里。后坐刘钟英案被削官夺俸。天启六年(1626),赵秉忠在家愤懑而卒,年53岁。崇祯初年,朝廷为他平反,恢复原官,加太子太保,赐祭葬。1983年,在赵秉忠的家乡郑母村,发现他中状元的殿试卷,经青州市文物管理站魏振圣多次走访,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老先生将殿试卷捐献给国家,现存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据有关专家鉴定,殿试卷的纸张、绫子、文字、图章等都是原物。目前我国明代殿试卷存世很少,因此,这件殿试卷的发现,比较珍贵。该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正文为工整小楷。试卷首页右上角有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面盖有弥封关防长印。试卷系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金绫装裱。另外,附有赵秉忠及上三代简历,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有三处盖有朱红大方的“礼部之印”。现将殿试卷原文公布,供明史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纪昀与目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档案》2008,(4):9-11
纪昀(1728—1805年),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谥文达,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纪昀出身望族,19岁考取乾隆十九年甲戌科进士,先后官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但是,纪昀不是因官高闻名,而主要是由于他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一生致力于《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撰。  相似文献   

7.
盛京内务府 顺治元年设。负责盛京(今沈阳)陵园的祭祀管理及其它事务工作,以盛京包衣三旗置佐领三人管理之。乾隆十七年设总管大臣一人(盛京将军兼),下设佐领、骁骑校、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司库、库使、催长、厩长、内管领、仓长等职官。其下属机构及主要职掌是:广储司,掌六  相似文献   

8.
柔远清吏司 清理藩院所属六司之一。掌外札萨克各部旗主、公等及各地喇嘛的俸禄、朝贡、随围、赏赐、燕飨等事宜。设郎中一人(宗室)主持司务,下设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及经承等职。顺治十八年(1661)置,康熙三十八年(1699)分为前、后二司;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柔远前司为柔远司:  相似文献   

9.
叶向高,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国子监司业,礼部、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他历官三朝,两次辞职,是明朝著名政治家.鲜为人知的是,叶向高亦是藏书家、著述家,有着浓厚的文献情结.  相似文献   

10.
唐代历史编辑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公元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祖籍敦煌,父亲令狐熙是隋朝鸣胪少卿。德棻是唐初史学家,也是个出色的史学编辑。隋末,淮安王神通据太平宫,自称总管,以德棻为记室参军。唐高祖入关后他即事唐,为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年(618)三十五岁时转为起居舍入,五年,迁秘书丞。贞观六年(632)四十九岁时迁礼部侍郎。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十八年为雅州刺史。永徽元年(650)六十七岁时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常卿。永徽四年迁国子监祭酒,兼崇贤馆学士。龙朔二年(662)加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666)卒于家。时年八十四岁。谥宪。  相似文献   

11.
范知欧 《历史档案》2011,(1):119-123
于慎行(1545-1608年),字无垢,一字可远,号谷山,谥文定,东阿(今山东平阴县境内)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官终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于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①,集德义、文章、经济于一身,活跃于当时的政界、文坛和士林,是晚明著名...  相似文献   

12.
《蒙古律书》及其后来的《蒙古律例》为清朝实施于其所辖蒙古地区的区域性法律文献。据载 ,第一部《蒙古律书》颁布于崇德八年 ( 1 6 43年 ) ,其后历朝予以增修 ,最后一次则是嘉庆二十年 ( 1 81 5年 )。该书汉文题名虽有“律书”“律例”之别 ,而蒙古文、满文题名却无 ,因之可将二者视为一部法律文献不同时期的版本。康熙六年 ( 1 6 6 7年 )《蒙古律书》封面以蒙文题写《康熙六年增订旧律书》,为康熙六年九月初二日理藩院题准在崇德八年《蒙古律书》的基础上进行的增修本 ,刊发于八旗外蒙古、众苏鲁克沁 (牧场 )、外藩蒙古地区。因其流传甚…  相似文献   

13.
清政府军府制度产物之一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署建立于乾隆八年(1742年),管辖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务及所属索伦、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厄鲁特等各旗的兵马。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噶尔丹即由呼伦贝尔地区深入袭扰漠南蒙古。清政府为抵御噶尔丹,曾派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兵长驱,企图到这里驻兵扼守。后因噶尔丹已渡过乌尔顺河,“若仍往据贝尔湖,则反出其后”,  相似文献   

14.
陈梦雷、蒋廷锡编《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一部类书,有10026卷,共约1亿字,比当时的《大英百科全书》(11版)多三四倍。这部大类书是陈梦雷初编,蒋廷锡重编的。陈梦雷(约1651~1727),福建闽县人,康熙九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助吴三桂叛乱,他被胁迫参加,后托病离去,两年后,耿精忠又降清,陈梦雷因而被诬下狱,后谪戍辽东尚阳堡。十余年后,康熙出关东巡盛京,梦雷献诗,不久被召还,教授西苑,侍诚亲王。雍正即位,又被谪辽阳,后死于戍所。蒋廷锡(1669~1732),江苏常熟人,康熙时举人,康熙四十二年赐进士,四十三年授编修、内阁学士。雍正即位后其深得信任,元年擢礼部侍郎,二年请编《大清令典》,命为副总裁;四年迁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六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充编  相似文献   

15.
续资治通鉴长编 108卷 宋李焘撰 宋刻本 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今四川)丹棱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累官礼部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兼侍读,同修国史.  相似文献   

16.
叶向高,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国子监司业,礼部、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他历官三朝,两次辞职,是明朝著名政治家。鲜为人知的是,叶向高亦是藏书家、著述家,有着浓厚的文献情结。  相似文献   

17.
銮仪卫 官署名。为掌管皇帝车驾仪仗的机构。顺治元年(1644年)沿明制置“锦衣卫”。次年即改称銮仪卫,置銮仪使、銮仪副使、冠军使、冠军副使等职官。以后又由王公及满、蒙文武大臣中特简一掌卫事大臣(秩正一品)以总管其事。所属机构有  相似文献   

18.
盟长官名。清代在内外蒙古、青海蒙古各部实行“盟旗制”,规定若干个旗组为一盟,每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由理藩院于同盟各旗之札萨克(旗长)及闲散王公等内拣选,请旨简放。盟长总理一盟事务,会同各旗札萨克等办理旗下大事,每届三年并召集各旗会盟一次,清理刑名,编审丁籍,报送理藩院查核。此外,内札萨克各盟长每年春季验看操练各旗官兵一次,战时则负统一调动指挥之责。  相似文献   

19.
清代京内衙门向外行文,一般情况下,须等全体堂官画行后,才能正式缮写用印发出。但特殊情况下,只需某一位堂官签画后就可发出,此即“先行稿”,该堂官的签发就是“画先行”。先行稿主要用于处理紧急事务及例行事件,以提高行政效率,重要事务一般并不能用此方式处理。先行稿的使用,也有着显著的弊端。一般来说,京内各部尚书或当家侍郎画先行稿的情况比较多见。  相似文献   

20.
《唐六典》卷八弘文馆学生条注略云: 补弘文、崇文生例:皇帝缌麻已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已上亲,散官一品、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尚书、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正三品、供奉官三品子孙,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子,并听预简,选性识聪敏者充。弘文馆、崇文馆为唐宫廷内贵族学校,其简择标准严格,学生应明经、进士时考试标准较松,终唐一代,贵族子弟争趋赴之。弘文、崇文二馆生的简补考试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唐初入二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