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献春 《现代语文》2002,(12):17-17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选用这段文字时,给“与之同命”中的“同命”作了这样的注释: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但《词源·同命》条却把“同命”解释为“同死”。郭锡良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同命”解释为“同 生死,共存亡。”乍看上去,这三种注释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达上的差异。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注释却使得“同命”前面的“之…  相似文献   

2.
对教材中有误的注释,是迁就还是否定?我们的做法是:不迁就,不武断地加以否定,而是采取灵活的处理态度,变误注为巧注,使之发挥它独有的学习效用。具体做法是:一、商榷注释,启迪思维课本中有些主观性很强的注释,正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好材料,应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进行判断,做出更加合乎事理的解释。如《鸿门宴》“樊哙闯帐”一节,樊哙对张良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课本注:“同他拼命。之,项庄。同命,死在一块儿。”粗看没有错误,但细细一想就有不合事理的地方:这里不是拼命的地方,杀死了项庄事情反而会变得更加不可收拾,樊…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的“与之同命”句书中注:“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针对这样具体的句式,教材却莫衷一是,这只能给人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别无它益.笔者认为:只要把“与之同命”句与它得以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理解,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樊哙的“与之同命”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课文交代得非常清楚:“于是(这对)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相似文献   

4.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鼎尖学案·语文·人教版1》对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与之同命"的翻译是"和他们拼命",而注释则是"与之同命:跟着他同生共死。意思是守卫在刘邦身旁,竭力保护他。"不免自相矛盾,那么,"之"究竟指代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在24页此文中"与之同命"注释是"1〔与之同命〕跟他同生共死。意思是要守卫在刘邦身旁,竭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作为一篇千古名文,课本的注释详尽而细致,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对文中“臣请入,与之同命”一句,课本上把“与之同命”解释为“和他拼命”,“之”指代项庄,这是不妥的。这句话是接着张良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讲的,张良的话中...  相似文献   

6.
一、哙遂入,披帷向西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高二册《鸿门宴》) 其中“眦”字,课本注释为“眼眶”。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就是《辞源》、《辞海》等工具书的注释亦大致同此。于是“目眦尽裂”便被语译为“眼眶都裂开了”或“眼眶全裂开了”。果真如此,以后樊哙还能安然地“复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更何况高祖打天下,樊哙始终是一员有着汗马功劳的骁将。可见,将“眦”释为“眼眶”是不妥贴的。  相似文献   

7.
一、“与之同命”(《鸿门宴》)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注云:(与之同命)和他们拚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拚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之”是代词,代替谁?张良的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只涉及项庄和沛公两人,那么,“之”字也就只能代替项庄或沛公。可见教材注为指代项羽等是不确的。樊哙固然对项羽怀有敌意,但眼下直接威胁刘邦生命的是项庄,而不是项羽。  相似文献   

8.
何继军 《学语文》2003,(1):45-46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不足”,中学语文课本释为“不值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将“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英、法文注释)将“不足……道”翻译成英语:“nothingto speak of to……”古代汉语编写组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将“足”释为“值得、配”,举的例证恰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各家将“不足”释为“不值得”,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中“北向”一词注释成“窗户朝北”,值得商榷。 “向”,《说文》释为“北出牖也”,《诗经》中“塞向墐户”说的就是冬天来临把朝北的窗户堵上,以抵挡北风的侵袭。既然“向”字本身已含有“朝北”义,本此解释,《项》文则不可能把“北”与“向”连缀成文。故“北向”注释有误。  相似文献   

11.
“却”应释为“退”山东省五莲县一中刘鹏翔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中有“却与小姑别”之句,课文下面注释为“回头再同小姑告别”,我认为其中的“却”释为“回头”欠妥,在这里应释为“退”。首先,从词义看,“却”在古汉语中释为“退”或“使退”这一意思较...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送东阳马生序》中之“县官日有廪稍之供”课本注:“廪稍,官家给的粮食。”这个注释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 1)把“县官”释为“官家”不确。 2)把“廪稍”释为“粮食”,从全文释义上看当然不错。但,“稍”作何解?似应加注。因为课本注释简略而又不明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见仁见智,对此句释义发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3.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14.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笔者推测可能是《词海》中的释义。《词海》在“商旅”条下,一是释为“商贩,流动的商人”,一是释为“亦指商人和旅客”。引用的语例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另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旅”字条下释为“旅客”,引用的例证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那么,“商旅”一词究竟是单指“商人”,还是也可以指“商人和旅客”呢?  相似文献   

15.
1.在《鸿门宴》一课中,当樊哙闯帐后,说了下面一段话:“……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本对“故”的注释是:“故,特意”。此注似不妥。“故”训为“所以”(不是现代文的“所以”,而是古文的“所以”),即“……的缘故”、“……的原因”。理由如下:第一,樊哙这段话,只不过是前文刘帮对项伯说的那段话的重复,现试加比较:刘帮:“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卖油翁》中的“睨”字,不同的本子注释不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释为:“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该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阅读》释为:“斜着眼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一文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则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亡的故事。这是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原文可详见高中二册《土地》后的“思考和练习”)。“野人与之块”,课文注释是“(乡下人)给重耳泥块”,将“块”,释为“土块”、“泥块”,查新编《群海》、《辞源》即如此释义,一般选本也几乎全持此说。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左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相似文献   

19.
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第六册在文言文注释方面,有值得商榷处;一、不够确切对贾谊《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句,课本注释:“〔委命下吏〕(百越之君)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委,付。下吏,狱吏。”把“下吏”指释为“狱吏”,值得商榷。据《辞海》(中华书局1981年版上册)第60面“下吏”词条,(一)注为“官卑者之称”;  相似文献   

20.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中“皇考”一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的随文注释为“皇考,太祖”。笔者认为,将“皇考”释为“太祖”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