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邵春发 《海外英语》2012,(14):149-150
中国古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的文学历史星空中灿烂夺目,然而要将中国古诗介绍到国外并让外国人欣赏其独特美感却不甚容易。在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其形式、内容、内涵等不可能实现完全对等。而在最佳关联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古诗英译能达到对等的最大化。该文试图以中国古典格律诗为蓝本,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探讨最佳关联原则对中国古诗英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文章拟以翻译的语义对等原则为视角。并结合经典的古诗译例来探讨该原则指导下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笔者初步总结出古诗意象翻译的三大具体策略:保留原诗意象:替换原诗意象;省略原诗意象。  相似文献   

3.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月亮文化内涵及其古诗翻译,指出在翻译古诗应当遵循价值对等原则、文化价值原则、审美价值原则等原则,力求在翻译古诗时重现文化内涵,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接受中国古诗。  相似文献   

5.
易经 《零陵学院学报》2003,24(2):150-153
列举并评析了五位学大师对“诗的可泽性”这一问题的观点。接着分析四个失败的译例,说明我国古诗英译的艰巨性。然后、通过对四例我国古诗英泽的典范的赏析,从实践上证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可行性。最后简要总结了译诗的方法和目标、阐述了我们的“诗可译”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张祺 《双语学习》2007,(11M):181-182,184
“格式塔”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一门重要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不仅在心理学中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中国古诗的英译也有较强的指导性。本文试以几个古诗英译的译本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原则和“闭合性”原则更好的将中国古诗译入英语。  相似文献   

8.
施茵 《双语学习》2007,(8M):124-125,127
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向来为翻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古体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以古诗《清明》的几个英译文本为个案,分析了古体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古体诗意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李白《长干行》在英语母语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与可译性、译文的真与美以及多样化翻译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英文歌词翻译成中国古诗形式是近年来对英文歌词的一种创新性译法,其审美价值与读者效应极高。音乐歌词与中国古典诗歌都具有极高的艺术相似性,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境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对等对英文歌词古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意境对等是对原作精神的领悟,风格对等是对原作审美上艺术的保留,而读者反映对等是对原作的观众效果的实现。本文试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以上三个主要方面对风靡全球的英文歌曲Someone Like You的古译版歌词进行分析,阐释这一视角在英文歌曲古译实践中所体现的可行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具体物象的运用是诗人达到其以诗传情之目的所常用之手段。由于意象所蕴含之民族独特性,或许目的语中存在其对应物,然则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实现其真正对等。本文着重援引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些译例对古诗英译中就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探讨,以期对文学翻译初习和爱好者有所启示思考并予以共勉。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浅谈零翻译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零翻译”作为一种有效便捷的翻译策略应运而生。分析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确立零翻译存在的理论依据——最小省力原则和功能对等原则,并且通过具体例子说明零翻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体现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向来为翻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古体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以古诗《清明》的几个英译文本为个案,分析了古体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古体诗意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是我国的文化珍品。这就使得古诗英译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跨越时间和空间造成的文化障碍,在目的语中再现原作的文化精神和美感。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民歌体裁多样,语言丰富,其英译不仅要达到功能对等,更应尽可能实现认知对等,以向受众传达壮族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传播好壮族声音.文章从认知对等角度分析"以歌译歌"原则下开展的壮族民歌英译,指出在兼顾语言意义与韵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英译方法,可以实现源语民歌与译入语的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古诗意象的转译进行研究是文化意象研究的重要途径。由翻译的本质及人类文化审美的共性可知古诗意象的可译性。同时,通过分析中西语言表达的差异及文化中审美情感表现的差异可得出古诗意象转译的局限性。因此,跨越文化差异在意象转译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沈潇 《海外英语》2014,(7):127-128
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中医语言中的独特语言现象导致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产生诸多"文化空白地带"。该文以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为背景,分析形式空白产生的必然性。针对这些空缺,提出了音译,淡化修辞以及省略不译等方法,旨在促进中医术语英译过程的最大化对等。  相似文献   

19.
张密 《双语学习》2007,(11M):196-197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中国的古诗用字凝练,言简意赅。这一方面体现了古诗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过诗虽难译,还是可译的。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肖文朝 《海外英语》2012,(20):181-182,184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