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将于1992年底前,组建三个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尖端工程研究、跨学科研究,为工业界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举办技术教育及再教育培训班,并与工业界进行合作研究。政府为此成立了一个由内阁、技术科学院、大学、工业界等各方  相似文献   

2.
中美澳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一种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工业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形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组建了工程研究中心.对我国来说,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一种产学研官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目前尚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必须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通过对中美澳三国的工程研究中心的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的有效运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工程研究中心是指建立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集工程技术研究、工程教育、企业合作、技术转移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合作平台,是科研机构联系和沟通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文章以美国工程研究中心为例,从起源背景、发展历程、经费支持、运行机制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其30年的发展过程与变革;同时介绍了我国工程研究中心在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实际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中、美两国工程研究中心在战略目标、组织运行、经费支持、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剖析了形成的原因,并对我国工程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工程研究中心与股份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工程研究中心的性质与社会功能,指出工程研究中心不宜一刀切实行股份制转制,并对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市场的其他形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几种具体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促进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之间的有效合作是各国政府进行技术创新政策干预的主要举措之一.政府产学研合作管理的基础是在明确合作各方利益和预期目标的基础上,组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增进合作各方的合作意愿.其中,评价管理是基础性政策工具,核心是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以美国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计划为例,在分析其评价体系主要特征及做法的基础上,描述了适应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评价目标及流程,提炼了具体评价指标和方法,构建出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管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两年前,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支持下,与20多个大中型企业联合试办“大连理工大学铸造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探索更好地面向主战场,解决行业重大综合性科技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培养、造就适应经济部门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的路子。两年时间很快过去了,铸造中心到底办得怎样,试办铸造中心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初步经验和启示,这是许多热心于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的同志关心的问题。本文拟着重就此进行一些阐述和讨论。一、试办铸造工程研究中心已取得初步成效经过两年试办,“铸造中心”目前已初具规模,下设凝固、金属熔体净化、耐磨材料  相似文献   

7.
国家变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是1995年11月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建成的以变流技术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转移为主要任务,基本功能概括为:(1)为变流技术装置的规模生产提供成套的工程化研究成果;(2)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4)吸收、培训高级人才;(5)为行业提供信息和咨询。  相似文献   

8.
论工程研究中心转制的利与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工程研究中心转变成股份制公司后产生的弊端,并提出了建立二级公司的转制形式.  相似文献   

9.
工程研究中心是指建立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集工程技术研究、工程教 育、企业合作、技术转移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合作平台 , 是科研机构联系和沟通 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文章以美国工程研究中心为例, 从起源背景、发展历程、经 费支持、运行机制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 详细介绍了其 30 年的发展过程与变革; 同时介绍了我国工程研究中心在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成 果以及在实际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对比了中、美两国 工程研 究中心在战略目标、组织运行、经费支持、企业参与 、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差异, 剖 析了形成的原因 ,并对我国工程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工程研究中心的特色与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工程研究中心从长远战略出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为工业提供具有集成系统观点的新技术;大力培养具有工程化能力的新型人才;创造各种形式吸引工业参与工程研究中心,筹集资金.进行合作研究,转移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工程中心的评选,中期考核和监督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良忠  夏湘  黄大川 《科教文汇》2010,(36):29-30,32
应用型高等院校多为地方性院校,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已有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国家实验室模式、大学科技园区模式、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等产学研模式是以经济发达地区和研究型高校为基础建立的,不完全适合应用型高等院校。本研究以食品类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三位一体化的多层次,多途径、共生型产学研结合模式,对丰富我国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是地方高校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也是高校产业发展动力的源泉。产学研创新合作体系的完善,将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1992年产学研联合工程实施以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成功地组织了许多重大的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项目,而且从整体上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根据合作内容及条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出现了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等多种合作模式。然而,这些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单项技术或具体产品为基础,对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  相似文献   

14.
1983年夏,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首先提出了创建工程研究中心的倡议,阐明了工程研究中心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经费来源及其他要素,强调:“创建工程研究中心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工程研究和教育来增强美国未来的工业竞争力。”翌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就制定了创建工程研究中心的计划,推出了题为“新的工程研究中心:目的、目标和期望”的报告,确定了工程研究中心应达到的两个目标:其一是提高工程研究大学进行有重要工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对于工程研究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我国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霞  赵丹萍  何悦 《科研管理》2012,33(2):33-39
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为背景,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广东省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广东省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技术效率不足,其主要原因来自于纯技术无效率。进一步对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表明,企业吸收能力、政府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资助力度、企业规模和企业研发战略的开放度是影响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教育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是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科、人才和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程中心,是2004年湖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湖北省重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面向我国教育信息化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跟踪信息科学前沿技术,挖掘我国教育资源,研究、开发全新的教育信息化产品,整合华中师范大学在教育理念和资源等方面优势,形成科研和产业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将以培养高层次教育数字化技术人才为核心,以项目驱动为主线,以文化和教育数字化的研究和产业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福州市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有效的激励机制、信息沟通渠道、政府拨款少、筹资渠道单一等方面问题,通过调研,提出要加大投资力度,采取积极措施,构建产学研联盟,实施产学研联盟示范工程,搭建市场化的产学研服务平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工程研究中心的起源、发展与功能,在介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又通过文献研读分析和总结了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的经营与管理机制、收入途径,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2008年12月底成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该中心的运行模式:一是发挥航空、航天、民航"三航"特色优势,立足江苏,积极实施军转民,整合资源,加速形成学校向产业技术转移的有效机制;二是参与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速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建立,有效推进学校最新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