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欢作乐"是人类创造节庆、建设多种娱乐场所单一而明确的动机,以笑为特征的喜剧性正是对这样一种动机的概括和观照。喜剧性的笑的基础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某种对应的不协调的激活,它与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有联系。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以大学校园笑话为摹本,根据喜剧形态将其分类,可以分析出笑话的喜剧性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阿凡提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阿凡提笑话短小风趣 ,引人发笑。然而这种笑不是生理上的无内容的笑 ,无缘无故的笑 ,它是智慧的笑、深邃的笑、胜利者的笑、审美意义的笑。喜剧性是其笑的奥秘 ,由于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的倒错、自相矛盾、悖理等。即通过笑话来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质 ,从而成为战斗的武器、教育的课本  相似文献   

3.
"滑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喜剧范畴,它是一种以否定性为审美对象的喜剧性形态,属于艺术审美和社会审美的领域,而与自然审美无关。西方的滑稽理论经历了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巴赫金则认为,滑稽中的否定性和低级因素其实具有反抗官方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角度,对古今中外关于喜剧本义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喜剧论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喜剧本义的五个要点,并将喜剧本义的内涵概括为: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是通过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真与假等不谐调状态,产生笑或乐感,从而否定丑、肯定美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为例,阐明当今广为流行的超文现象"戏仿"的审美特征与功能:它采用戏谑夸张的滑稽摹仿方式,在仿本之内以及仿本与源本之间造成多重背反性矛盾的叠加,同时这些背反性矛盾又因有悖于常规常情而造成接受主体理性规范的移除和审美心理的反弹,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喜剧性审美效应。戏仿具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功能,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多文本杂揉的狂欢体风格,并在戏谑不恭的无厘头表象下表达出现实关怀和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主体、审美客体及接受主体等几方面入手,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喜剧性笑的发生系统。喜剧性笑的产生与喜剧的创造善于运用逻辑智慧、变易语言要素或巧用艺术与修辞技巧有关,同时,审美客体应呈现某种反常和不协调状态,接受主体也应在具备一定的化背景及个人素质的条件下对喜剧客体产生意外、惊奇或优越等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7.
笑是喜剧的特征,是一种具有理性认识的审美愉悦。本文旨在论述如何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生活素材进行喜剧加工,使之成为有效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引人发笑的喜剧艺术。  相似文献   

8.
喜剧精神就是以一种理性的旁观加调侃性的玩笑的态度来对待世间事物的精神。中国古代诗歌一般来说严肃性有馀而玩笑性不足,韩愈的诗却不是如此。他经常以游戏的心态来看待人间事物,所以他的诗富有喜剧精神。他的诗或纯属玩笑之作,或是玩笑性的嘲讽,或笑他人,或笑自己,即使正经之作也不时地插一些喜剧性的描写或玩笑性的句子,他的那些争奇斗险的作品其实也包含着玩笑性的成分。韩愈是一个同时具有征服意识和超脱意识的人,他的喜剧精神是由他的这种双重性格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念,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喜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范畴,以笑的特有形式来否定丑恶的东西,表达肯定的情感。喜剧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是幽默与夸张。钟求是的小说紧扣当下生活,通过爱情等生活的描写,表现现代人生存的焦虑与尴尬,充满了强烈的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丑、滑稽、幽默与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喜剧性的三基因:丑、滑槽、幽默,其形式指归是以“笑”为载体,从而传达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滑稽是冲突事物的喜剧再现;幽默是一种超脱而潇洒的人生态度,如果滑稽以“肯定的事物”的方式出现,那么此非“讽刺”,而为“幽默”。现代“审丑”学,已不仅限于美丑对立关系,而以其哲学和宇宙的沉思与多元而开放的创作,为我们重新构建“喜剧精神”的内核。只有喜剧精神,才能将丑、滑稽、幽默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揭示客体对象的丑与环境的关系,使丑显示出喜剧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以精练和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平常人的生活悲剧,同时又加入了不少喜剧性元素,悲剧和喜剧在孔乙己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在作品中同时存在。因为描写的是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所以它又能够引人深思。如果说喜剧元素强化了悲剧的深度,那么平常性和喜剧性则使《孔乙己》表现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3.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属于审美范畴的悲喜剧不是一般的有悲有喜,有愉悦有烦恼的“正剧”,其本质是以悲剧、喜剧因素的高度融合,以含泪的笑来塑造悲喜剧人物形象,已从一种戏剧类型升华为一种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阐释巴赫金的狂欢节笑文化理论及其重要意义为切入点,揭示了民间笑文化的重要价值。在巴赫金看来,民间笑文化的精髓在于狂欢式的笑的深刻的双重性,它是正反同体的笑,是狂喜的,又是冷嘲热讽的笑,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的笑。由此巴赫金将喜剧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文章赞同巴赫金的观点.进而从整个人类发展进程、单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对个人的生理、心理效果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喜剧高于悲剧说”。  相似文献   

16.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17.
研究巴赫金狂欢理论与陈白尘喜剧的内在关系,探究陈白尘喜剧蕴含的狂欢化的诸多因素,提出陈白尘喜剧的狂欢化色彩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与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继承与创新,它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住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把握喜剧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喜剧研究的关键所在。本通过对六大喜剧理论模式所论及的喜剧性矛盾的分析,阐释每一种理论模式的特点与局限,由此探寻喜剧性研究的理论基点。喜剧性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的矛盾碰撞而形成的多元结构,喜剧性矛盾的构成不是单一的,客体对象本身、客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矛盾撑起了喜剧性的骨架;社会性和主体性因素的任何变异,都会影响到喜剧性的审美效应;多重矛盾的互动和多种因素的变异,必须纳入特定的游戏规则,才能产生现实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没有笑便没有喜剧。郑廷玉《看钱奴》一剧通过运用巧妙的剧情设置、复杂的人物性格塑造、独具意味的人物宾白以及夸张、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凸显了此剧"笑"的艺术。从笑声中受众体会到中国古典喜剧中笑的严肃性和警醒性,彰显了中国古典喜剧寓教于笑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