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Yann Martel Yann Martel的《派的历险记》(Life of Pi)是一本奇妙的读物,讲述了一个关于冒险、幸存和信仰的故事。16岁的派·帕泰尔是一个动物管理员的儿子。他在印度东南部的城市本地治里长大,从小和动物在一起的生活使他获得了许多关于动物世界的知识。他那颗好奇的心又使他脱离了本地的印度教加入了其它宗教。  相似文献   

2.
单纯从生物学意义上看,人是一种动物。但人既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就必然从总体上优于一般动物,出于对人的这种优越性的不同理解,研究者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故事》的作者高小康则站在独特的文化立场上,告诉读者:“人是讲故事的动物。” 的确,每个人对故事都不会觉得陌生,可以说,从孩提时代起,故事就伴随着人的成长,人不能没有故事。然而究竟什么是故事,人为什么要讲故事,对此问题的思考和答案,却又非每个人都能完成。作者认为,“过去时态”、“虚构特性”、“人本意蕴”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下文简称《批判》)是一本谈严肃而冷峻的刑法学术的专著,却写得像一本小说那样精彩、易读,又不乏深刻、痛快的思想批判性。比如,书尾引入作家奥威尔《动物农场》故事即是一例。农场动物们发起一场革命,成功地将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了一个“动物平等”的社会,聪明的猪头们通过三个月的学习,在墙上立了一个《七诫》之法:凡用两条腿行走的都是敌人;……凡动物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4.
上海小说家陈村在给《现代家庭》的一篇短文中真诚地写道:他的女儿天天爱听故事,她知道没画的书也是好东西之后,就来派作家爸爸的美差。然而,陈村叹道:“为儿童选故事是很难的。世上倒不缺少《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悲惨的故事,或者《狼和小羊》一类教育型的故事。真正使孩子快乐的、忘乎所以的、浮想联翩的故事实在太少了。”  相似文献   

5.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长篇报告文学《不知天命》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宁 《视听纵横》2008,(5):104-105
韶良又要出书了。记得还在1994年的时候,韶良送过我一本书,书名叫《绝顶的梦》,汇集了他历年所写的报告文学、散文和随笔。那本书很好看,书名富有诗意。我至今还藏着。这次,韶良为他的新作取名《不知天命》,其意蕴耐人寻味,和前一本书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不同,《不知天命》为读者讲了作者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创业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很感人。  相似文献   

6.
儿子平日很爱听故事。自从一岁起,他天天让妈妈给讲故事,每天晚上都是在他妈妈讲完故事后,眨巴眨巴小眼,想一会儿才入睡。今年上学前班前,为了让他学习汉语拼音,我在书摊上给他买了一本1992年12月由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出版社印刷总厂印刷的《小小故事家》。  相似文献   

7.
《东方红》的来龙去脉──摘自《作家文摘》1994年1月7日赵世民每周一上午我在刘炽家喝茶聊天。他是个人物,谁都知道他是洗星海的学生,写过不少好歌,像人们传唱的《翻身道情》、《我的祖国》、《英雄儿女》、《祖国颂》等,但他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直沉默着...  相似文献   

8.
郭笑莹 《大观周刊》2012,(16):168-168
每一次看官崎骏的作品都会被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每一幅画面都吸引着我的眼球,使我更加喜欢动画,也加深了我想做动画的欲望。我想这些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受正是因为我了解他的作品。官氏作品的主题一贯很统一,他笔下的主角(人物或动物)都处在社会与自然的冲突之中,而每一部作品都可以为现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做现成教材。如:《萤火虫之墓》——对和平的渴望;《龙猫》——回到童年的故乡;《平成狸合战》(狸猫物语)——自然与人类的战争;《天空之城》——新旧结合的欲望。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2,(16):31
正《红城王国系列》[英]布赖恩·雅克/著译:周莉定价:93元/套天天出版社2012年4月"红城王国系列"是集合冒险、魔幻社会多种主题的动物奇幻故事。故事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动物形象:机智英勇的老鼠,嗜血暴戾的耗子,风趣贪吃的兔子,有勇有谋的松  相似文献   

10.
本书从孩子的8个好奇的问题出发,组成8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分册名为《假如大象没有长鼻子》《要是人长尾巴会怎样?》《喜欢?不喜欢?》《亲一亲又怎样?》《谁说的?》《好吃吗?》《谁在生气?》《好玩吗?》,故事以古灵精怪的提问游戏为切入点,涵盖动物的认知、观察和对各种事物的探索、生活的思考。每个故事结尾都巧妙转折,出人意料地结束,启发式的结局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激发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相似文献   

11.
一刘波,也许是他参与了写作《来自西双版纳的报告》,因而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他现在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社长。刘波是以通俗、质朴而又引人入胜的文笔赢得读者的。你可知道,刘波小时候是个故事迷。他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在他的故乡——滹沱河畔一个绿树掩映的小村村头上,听一位老人说《水浒》。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通俗、质朴的语言艺术风格,启动着他幼小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他迷恋上了通俗的语言,通俗的故事。正如他后来说的:“那时我还不能写,也不会听门道,只会听热闹,但我有  相似文献   

12.
思贤  文文 《新闻天地》2008,(7):42-44
他,个性鲜明,朴实可爱,深受观众称赞。不管是2007年8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喜耕田的故事》中演一号人物,还是08年春节晚会上他在小品《开锁》里扮演了一位开锁匠,人们都记住了他——林永健,这位“一线丑星”的精彩表演。  相似文献   

13.
法国著名启蒙学者伏尔泰说:“我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之后,算是尝到故事体文艺的滋味了。”著名作家司汤达希望上帝使他忘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以便再读一遍,重温书中的乐趣。在欧洲名家如乔叟、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莱辛、拉封丹等人的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一千零一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武维娟 《现代传播》2007,(5):165-166
人有人的故事,动物也有动物的故事.在人的世界以外,动物们用人类不懂的语言进行着他们和星际之间的沟通.在这样的世界面前,人类应该感到谦逊. 很早以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关于动物的纪录片大部分来自《动物世界》.近些年动物纪录片越来越多,不仅只在电视上观看,在电影院我们也可以看到《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这样的动物大片.  相似文献   

15.
《野性的呼唤》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最新翻译出版的日本少年动物小说家的《椋鸠十动物小说全集》之一。在这本书里,从作者灵动飞扬的笔触中,我们可以看到矮猴兄弟传奇般的历险故事以及野猪“白耳朵”运用智慧一次次从猎人手中死里逃生的故事;可以了解到其他的野生动物,如鹤、狐狸、熊、雕等为生存而经历的种种不可思议的磨难。通过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以美妙绝伦的文笔赞美了动物的聪明智慧,展示了动物所处的艰难的生存环境。作者还把笔端深入到事物本源,揭示出因为人类肆意破坏大自然,而使得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16.
和蜗牛结婚     
孩子上学后写的第二篇“文章”,叫做《和蜗牛结婚》,是他兴之所至胡涂乱画来的。从题材到意思,似乎都有些荒诞不经。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小脑袋瓜里,怎么会冒出这么一个故事来。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读刘宝莱大使的文字是在2007年,当时他的《侯赛因国王两次访华的趣事》一文被收入了新华出版社"新中国外交亲历"系列丛书的《礼宾: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一书。  相似文献   

18.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19.
3年前,有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宾雁报告文学选,书名叫做《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该书一位责任编辑在题为《历史无情历史有情》的《代序》中这样写道:“《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本是宾雁一篇未曾发表的报告文学的篇名,是我特意挑到这里用作书名的。当我毫不迟疑地决定这一点时,我脑子里闪出了一股异常强烈的、经久不退的思绪:倘若我能为宾雁写传,那传名,我也同样会定这一个——《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原来,这位责任编辑之所以要坚持使用这个篇名作为书名,其用意之一就在于要为刘宾雁树碑立传,确认刘宾雁是个“不会说假话的”人。不仅如此,这位责任编辑在《代序》中还有话。他说:“诚然,以如此简朴的词语概括宾雁,决不可能道出他作为杰出的新闻记者、作家、思想家、理论家、翻译家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全部特性,倒很  相似文献   

20.
清人刘大(?)写了一篇《论文偶记》,提出了文贵奇,文贵变的论点。这的确是经验之谈。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及“异史氏曰”,都讲究奇,讲究变。文贵奇,要与众不同,不落窠臼,立意不落俗套。蒲松龄的孙子蒲立德在《聊斋志异跋》中就提到:浦松龄“撰古文辞,亦往往标新领异,不剿袭先民”。这样的例子在“异史氏曰”中是不少的。例如:在《杨大洪》这篇故事之后,他写道:“公生为河岳,没为日星,何必长生乃为不死哉!或以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为公悼惜。余谓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一圣贤,解者必不议余说之傎(颠)也。”此等议论,很有新意。《聊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