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 (汉)司马迁撰 (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卩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记载了我国远古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本书这次点校,采用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由史学家顾颉刚等分段标点。为便利  相似文献   

2.
窜乱《太史公自序》云:“百三十篇。”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赫然俱在。那么,这一百三十篇,除其中有续有补者外,其它是否均史迁原著? 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东汉卫宏,他在《汉书仪注》中说:“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其后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可惜班氏语焉未详,后人无以断其是非。三国时张晏补班氏之说,并提出了十篇篇目:“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  相似文献   

3.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第四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二)史学、地理学两汉时期,史学取得了重要成就。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部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原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大约东汉以后才有《史记》之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记  相似文献   

4.
《二十五史》的形成与其发展历史要细说起来,是十分复杂的话题。简单说来,从太史公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编著了《太史公书》,即《史记》后,班固又为西汉一代编著了《汉书》,其后每代都有断代史出现。而后代断代史或“广断代史”(如《南史》、《北史》、《五代史》、《五代史记》等)的累积,又总是追随排列在通史  相似文献   

5.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或《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文学名著。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续补《太史公书》自杨敞逐渐布之于众后,被好事者添足续貂,屡屡层出,甚令人有难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前人为拨开层云重雾,留下了很多劳绩,但许多问题仍在纷纭聚讼之中。首先,必须弄清《太史公书》记事的时间下限。下限既明,则今本《史记》中所记“下限”后史事,便当为后人续补的了。《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书》“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司马迁本人的说法就不完全一样。而《集解》、  相似文献   

7.
周怡 《新闻界》2007,(1):50-51
一、“旧闻”概念的历史考证“旧闻”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司马迁的父亲嘱托儿子要完成未竟之业,说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又有《汉书·司马迁传》记,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信中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与档案文献编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前135~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萌芽于档案文献编纂的最初实践,具体表现于编纂《史记》。一、司马迁档案文献编纂思路的实践:《史记》(一)“整齐百家杂语”司马迁整理史料工作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皇家图书馆的藏书通过阅读进行了筛选,就如他自己所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运用这些文献资料以便“厥协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编辑家。“他所编纂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缉要》),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及编辑学史上树起了一窿丰碑。《史记》在中国古代编辑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划时代的,它使史书的编辑体裁、编辑体例、编辑内容都焕然一新,为后世历史著作的编纂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唐代刘知几《史通·六家篇》认为《史记》乃司马迁本人自命名,这个说法不正确。赵翼《咳馀业考》、朱筠《笥河文集》、梁玉绳《史记志疑》、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均有考证,指出其错误。王国维举出《史记》中:"凡七称‘史记’(不准确,应为十三称),皆谓古史也"。还列举出古代及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人。出身于世代相传的天文家和历史家的家庭里,父亲司马谈是武帝时太史令(史官)。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司马迁幼年对,曾在家乡种田放牛——“耕牧河山之阳”。后因父亲司马谈做太史令,把家搬迁到了长安附近的茂陵显武里。司马迁幼年就很聪敏,学习又很勤奋。十岁便能诵读用“古文”写的书。后来,他又向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古文学派大师孔国安学习古文《尚书》。司马迁对历史和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本知识有了较多的积蓄,但他想到父亲司马谈平时的教导,要写出一部好的历史,光凭书本知识很不够,还必须作实地调查,广泛收集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生活资料。于是,他二十岁那年,就从长安出发,到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访求古代史书,向老人采访古代遗事,调查了解各地情况。他随身带着许多竹简、木板,把看到、听到的历史资料记下来。他是收集活资料的“有心人”。做官后,不论是奉使到四川、云南,或是侍从汉武  相似文献   

12.
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政治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以及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不朽之作《史记》名垂千古,他写《史记》时的职务就是文书管理员(当时叫太史令,掌管文书的文官)。古今传颂的巨著  相似文献   

13.
“史记”版本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今本《史记》却有五十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字。这多出的二万九千余字从何而来?且其余的五十二万余字,是否皆史迁原著?这是研究《史记》版本所不能不考索的问题。古本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于1959年出版的《史记》标点本,称为今本,而反把清季  相似文献   

14.
“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新兴,原始察终……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  相似文献   

15.
霍去病是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他那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话,成了激励有志于民族解放事业的仁人志士的豪言壮语,影响深广。然而,在司马迁的笔下,霍去病的形象却显得并不怎么崇高。《史记》中,霍去病与卫育合传,称《卫将军缥骑列传》。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骤骑列传》第五十一。”对于卫青和霍去病,《太史公自序》只述其战功而不及其他,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次序的排列上,司马迁把同是抗匈名将而功业略低的李广的传记排在了《匈奴列传》的前面,而把卫青…  相似文献   

16.
简谈家谱档案及其收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家乘”,是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的史籍资料。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古籍《禹本记》、《牒记》、《世本》等书中的“帝系”、“世系”、“氏姓”诸篇,均属利用记述帝王、诸侯与名人世系的家谱档案写成。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中以“本纪”述帝王,以“世家”述王侯,以“列传”记人物,其相当一部分材料取之于家谱档案。《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东汉以后的许多豪门望族,凭借家谱记载炫耀门第,坐取公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图书目录起源之说尽管有四,然其中“篇目说” (即:“单书目录”),是很值得研究的。我国图书目录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91年,司马迁的《史记》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其目录体系在当时实力新创。它是单书目录,集目录三要素(序、篇名、篇次)之大成,有目录的內容和目录的型式,是为图书目录之始。刘向、刘歆的“七略”,则是“群书目录”之始,使《史记》单书目录开创的目录体系更趋完善。无论是《史记》目录还是“七略”,都是“条其篇目,撮其旨意”的分类目录体系。直到李贽的《藏书》编纂完成的1597年,“分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是条“威武不能屈”的硬汉子。为了忠于职守,坚持正义,直笔修史,甘冒生命危险,被后人誉称为“董狐直笔”。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继承了董狐直笔修史的传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因而成为“信史”。南宋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中,特地赞美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刚正不阿、直笔治史的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一件比较大的、对人民有益的事,在历史上也不是很多的。我国西汉时期伟大人物司马迁,他一生研究历史,收集材料,编撰《史记》,人们称为太史公。他便是一生做一件事的这样一个人。司马迁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在史学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都是巨大的。他为人类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两千年过去了,人们对他的著作,尊为楷模,到现在还继续学习和仿效。我所认识的编撰《藏汉大辞典》的张怡荪先生,他在历史上的功绩,虽然不能与太史公相比,但他一生立志编撰一部藏汉大辞典,他的决心,排除困难的毅力,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默默地奉献了一生,是很值得称颂的。  相似文献   

20.
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史记》全书有526500字,而今本《史记》却有555600字,比司马迁本人统计的多出了29000多字,其中肯定有人作过增补。但是哪些是他人补窜的,自《史记》问世以来,众说纷纭,莫衰一是。本文在梳理分析前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